郭瑩瑩
幼小銜接工作涉及家庭、幼兒園、學校三個層面,而當下幼小銜接工作的開展更多停留在幼兒園層面,社區資源和家長資源利用甚少。通過幼小銜接家長問卷調查及幼兒園家長現狀分析,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機關幼兒園發現家長是開展幼小銜接工作的有力幫手,于是從心理適應、社交、習慣、能力培養四個方面,構建“幼兒園、教師、家長”三位一體的幼小銜接教育模式,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
確立主題,突出幼小銜接重要性
現狀分析。我們通過訪談、調查、統計等方法分析幼兒入學不適應的原因,發現家長的焦慮主要體現在孩子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兩方面。很多家長知道幼小銜接的重要性,但卻不知應該如何去做,他們急需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開展園校協同。我們將周邊社區內的威海市統一路小學作為定點學校加強交流,定期與學校溝通,通過園校領導層對接,加強幼兒與小學生及教師間的溝通,組織幼兒走進小學、體驗小學生活,開展小學教師送課入園、小學教師觀摩幼兒園游戲課程等園校互動活動。
定期交流分享。園內每月開展研討交流活動,通過主題教研、學習分享等形式,多方面、全方位地組織教師從環境創設、材料提供、指導策略等方面認真研究、不斷反思。
家園同步,合力共建“3+4”銜接教育模式
三互動,同步教育觀。通過前期調查,基于問題,我們用“三互動”推進研究。
互動一:借力“家長課堂”,樹立正確銜接觀。幼兒園利用每月的家長課堂,針對幼小銜接主要銜接什么、上小學孩子最大的不適應是什么等內容,幫助家長解決對幼小銜接的種種擔心和困惑。家長課堂中增設幼小銜接主題“生活發表會”,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幼兒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所取得的進步。
互動二:采用“主題沙龍”,分享優秀育兒經驗。充分運用幼兒園、家庭及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成立家長講師團進行培訓學習。每月組織一次“家長志愿者交流座談會”,及時總結教育實施中的問題及建議。
互動三:組織“三方研討會”,掌握科學育兒方法。除通過群內共享、專題講座等方式宣傳育兒經驗外,幼兒園開展了“幼小銜接”三方主題研討會。幼兒園、小學教師、優秀畢業生家長分別從自身視角解讀幼小銜接。幼兒園還邀請家長走進班級,開展課程觀摩、游戲體驗活動,畢業生家長代表就“要不要學習一年級知識”的問題發表看法。三方在經驗探討的過程中互補互進。
四機制,保障銜接動力。機制的建立是幼小銜接順利開展的保障,有利于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和堅持性。
引領機制。在開展家庭小課題的過程中,我們通過觀念引領、方法引領等方式,指導活動的內容與方向,使家長掌握有效的教育策略,協作參與。聚焦問題,實施每月一重點,每周一策略。比如針對孩子不會整理等情況,教師與家長共同商討,開展“我會系鞋帶”“我會整理書包”等活動,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生活能力、自我服務能力。
記錄機制。圍繞家庭小課題,家長將自己與孩子開展調查行動的過程記錄下來,與孩子共同分析與探討,得出結論。如在“315”調查家中物品的保質期,有的家長協助孩子將物品保質期記錄在表格中,讓孩子在無形中學習了數學概念。
互動機制。建立互動機制,讓家長之間互相交流、傳遞經驗。邀請家委會成員參與幼兒園課程規劃,家園同研。開展“好習慣養成21天在行動”“親子閱讀”等活動,家園共育做到充分準備、有效銜接,養好習慣、順利銜接,環境創設、開心銜接。
環境機制。我們引導家庭創設“三個一”環境,為幼兒整理出一間臥室,讓幼兒有自己的小天地;準備一個書櫥,讓其養成閱讀習慣;準備一張學習桌,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在幼兒園增設游戲體驗區,以游園活動日為契機,開展“串門子”主題活動,在真實的情景中,讓孩子建立自信。
入學準備包括孩子的學習能力、行為習慣、作息時間等,家園合力、正確引導,孩子定能邁好小學第一步。
責任編輯: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