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東
摘要:當前,數字化浪潮迅猛發展,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成為主流,對于社會各領域發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大數據的特點,闡述其對圖書館建設帶來的深刻變革,探討新形勢下圖書館發展需要探索的新途徑。
關鍵詞:大數據;智慧圖書館
大數據是當今社會最重要的發展潮流,深刻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結構的方方面面。對于圖書館來講,大數據對傳統圖書館的管理、運行、服務模式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智慧圖書館將成為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1大數據特點及發展趨勢
針對大數據技術,完整的可以分為4層堆棧式技術架構來理解。在第一層(基礎層)上,主要提供了一個高度自動化且可擴展、計算和存儲的大數據平臺。作為底層,針對這層的IT技術,主要是由專門從事大數據架構方面軟件開發和性能優化的研究人員或軟件工程師完成的,屬于大數據技術的基礎架構。在第二層(管理層)上,主要涉及數據的存儲和管理,一般由大數據的管理平臺——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提供來管理各類數據。這個也一般多屬于軟件行業工作者中從事數據庫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范圍[1]。本質上來說,數據是一些人為記錄信息的符號,是人類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也是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媒介和紐帶。所有涉及大數據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從人類認知和思維發展規律上找到源頭。數據脫胎于人類頭腦中的“虛擬思維材料”,雖然在固化成符號(數據)資源后可以通過物理化的方式長期保持,但這些思維材料沒有人主體思維的應用和判斷就沒有任何意義,從這個層面講,數據的價值離不開認知的主體——人。雖然數據在很多的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這并不能意味著要削弱人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人類在大數據面前不能喪失這種主體的能動性和意識,反而是要通過充分運用大數據資源來提升人類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大數據的發展、應用和拓展,歸根結底要服務人類社會發展、服從和造福人本身,而不是單純的一個技術課題。
2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對傳統圖書館帶來的新挑戰
傳統圖書館主要是以館藏圖書為主要資源,基于有形的信息載體,圖書館工作人員為讀者提供閱讀場所及借閱圖書服務,并以此確立了傳統圖書館管理服務的理念、方法、模式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特點是管理為本。大數據技術轉變了原有的以人工服務為主導的服務方式,增強了讀者的自主性。讀者可以根據圖書館內的電子檢索設備進行書籍查找,通過圖書編號對圖書進行借閱,減少了人工交流的時間,提升了服務的效率。其一,圖書等紙質信息載體自身的存儲空間十分有限,其收集、整理、分類和存儲需要大量的物理空間,在規模、規格不同的圖書館中,圖書的種類、數量、范圍千差萬別,不同的圖書館側重點也不一樣,文獻資料在圖書館之間的交流、新圖書和新期刊的購置都需要花費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從而導致傳統圖書館的發展存在一定的現實困境和障礙。其二,以大數據部署信息化時代,數據信息資源以各種形式無限擴大增大,數據信息的類型、信息量快速增長。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各種信息資源快速生成、傳播、互動、共享,改變了傳統信息生成、傳播的有限性,使信息資源的數量、內容和空間無限擴大了。這種變化使圖書、期刊等傳統圖書介質的局限性進一步凸顯。大數據就是基于海量數據的存儲、加工和應用,其對傳統圖書館帶來的挑戰不言而喻。其三,大數據所帶來的閱讀方式變革,對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方式造成一定的沖擊。大數據和使得數據、資料更加容易存儲、傳播和獲取,人們的閱讀也更加依賴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學習閱讀體現出隨機、隨時的特點,甚至更多的讀者習慣碎片化閱讀,淺閱讀、輕閱讀、快餐式閱讀已經成為新的風尚,讀者閱讀方式的主觀性、靈活性對于標準化操作的傳統圖書館管理形成了巨大沖擊。
3傳統圖書館轉型發展的現實路徑
大數據的發展,使得傳統圖書館面臨加快轉型的迫切要求,必須在建設模式、管理模式、服務模式等方面加快改革創新,加快建設智慧圖書館,以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飛速發展,為廣大讀者提供與時俱進的閱讀產品和服務。
3.1探索以電子化信息為主的圖書館建設模式
大數據的日新月異,電子化信息已經成為存儲的主要方式。信息存儲的方式不再局限于紙質資料,存儲的載體越來越小型化、電子化、高技術化,信息的傳輸模式從有形向無形轉變,信息的形式不再是單一的文字、符號,視頻、音頻等形式存儲的信息更為人們所廣泛接受,生動、便捷的特點受到讀者普遍歡迎。大數據時代“一切皆可數據化”。大數據的應用使得電子化信息資源更加重要、更具有競爭力,圖書館必須改變紙質文獻為主的存儲模式,更多地存儲中外文電子書刊、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等。圖書館的存在形式就不再限于物理空間層面,而是可以通過網上圖書館、數字圖書館的形式存在,讀者通過網絡登錄,就可以進入圖書館閱讀、查詢資料。網上圖書館、數字圖書館是傳統圖書館在大數據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不僅具備傳統圖書館的功能,而且融合了其他文化設施的綜合功能。打破了地域空間、時間界限的束縛,成為更加快捷、便捷的信息資源運轉中心。
3.2探索以“小而精”為特點的圖書館管理模式
在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決不能將自身的職能定位成圖書資料保管員,而應定位為學習型社會的引領者。這種新的定位對圖書館的建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圖書館必須由紙質文獻資料的管理轉變為知識的管理,圖書館員工要從簡單、重復的勞動,轉變為向廣大讀者提供更具價值、建設性的知識引導。傳統圖書館以紙質文本為載體的圖書文獻管理模式,必須加快轉變為以電子化信息為載體的“小而精”的靈活管理模式,從剛性的制度化管理向柔性的個性化管理轉變。傳統圖書館的管理體系中,圍繞著圖書、期刊、報刊等有形載體所進行的管理,極易浪費人力資源。因此,圖書館必須創新管理模式,實行以管理知識信息為主的柔性管理模式,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目標,對電子化信息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提升圖書館資源的整體利用率。
3.3探索以人為本的圖書館服務模式
大數據時代,互聯網技術可以整合更多的信息數據資源為圖書館所用,圖書館也應該更多地思考如何盡可能多地把業務活動搬到網上來開展,學會“四兩撥千斤”。圖書館的服務人員應當加強對大數據技術的學習,對讀者進行充分的引導,幫助讀者利用圖書館內的信息設備進行自主服務。服務人員通過提升自己的大數據素養能夠充分滿足讀者的服務需求,實現服務質量的提升。
結束語:面對大數據技術給傳統圖書館帶來的新挑戰和機遇,智慧圖書館必將成為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趨勢。傳統圖書館的服務模式已經很難適應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新型的網上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必須加快從管理本位向讀者本位的轉變。要依托豐富的信息化資源,使圖書館的服務最大程度滿足讀者的學習、查閱需求,針對不同的讀者,分門別類提供電子化圖書刊物信息。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和技術,盡量讓數據說話、用數據服務,以靈活多樣的形式為讀者提供優質服務,促進圖書館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曉科.大數據[M].北京清華大學出社,2013.
[2]李松波.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內容及其策略研究[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8,38(08).
[3]繆文.大數據時代圖書館服務創新的內容及其策略分析[J].江蘇科技信息,2018,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