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冉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廣西桂林,541006)
2021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要求全面推進幼兒園和小學實施入學準備和入學適應教育,減緩銜接坡度,幫助幼兒順利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1]當幼兒成為一名小學生后,社會、家長、學校會開始關注其學習生活。幼小銜接對幼兒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本研究以幼小銜接為視角,聚焦學習適應性,調查分析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學習適應情況與存在問題,針對學生入學適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為新時代幼小銜接的有效進行提供一定參考。
本研究主要參考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在1991年修訂并編制的學習適應性測驗量表(以下簡稱AAT),結合Z小學的實際情況,編制了針對兒童家長調查的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調查問卷。第一,問卷結構的構成方面,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環境、個性因素三個方面。其中,學習態度包括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方法三個維度,學習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維度,個性因素包含獨立性和毅力兩個維度。[2]第二,問卷題項的編制方面,學習態度10題,學習環境6題,個性因素7題,問卷采用likert 5點評分法,其中“非常符合=5分、符合=4分、一般=3分、不符合=2分、非常不符合=1分”,學生得分越高則說明其在該維度的適應情況越好。
對于不便于通過問卷進行調查的教師和家長,筆者擬定了小學一年級學生學習適應狀況教師訪談提綱和家長訪談提綱,選擇合適的時間通過網絡、電話等方式對Z小學一年級的6名教師和6位學生家長進行了非結構化訪談。
Z小學是桂林市民辦學校評估中多次取得“優秀”稱號的一所學校。Z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大多來自桂林市區及周邊地區,家庭經濟狀況良好,大多數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或才藝,如舞蹈、朗誦、書法等,并參加過各種活動比賽,總體綜合素質較好。
Z小學一年級家長的文化素質相對較高,有較多的時間進行家庭教育,對學生的教育較為重視。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Z小學一年級三個班的學生。這三個班級均是午托班,中午在學校午休,男生64名,女生65名,其中一個班級在學校綜合測評中表現較好,多次獲得流動紅旗;另外兩個班級綜合表現一般。
對于學生學習適應情況,僅通過家長問卷并不能了解全面。教師同學生在校相處時間較長,可以關注到很多家長不能了解的方面,同時,教師對學生學習適應情況的判斷也會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行動。本研究訪談了教師對其班級學生學習適應性的印象,訪談內容為:您的學生存在哪些學習適應問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教師的代表性回答如下。
W教師:“大部分(學生)是可以適應課堂教學的,只有小部分不適應。雖然大多數發言積極,但有時教師沒有發出發言指令時一些學生也會隨意發言,擾亂課堂紀律;還有一些學生上課坐不住,愛走神,講小話。”
Y教師:“大部分學生能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少部分學生還沒有適應小學生活,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玩文具、開小差、對待作業不認真等。”
L教師:“學生基本上能適應,但必須有很好的學前基礎。學生保持專注的時間不長,一堂課能傾聽10分鐘已經很厲害了。極個別學生書寫較慢就會無法完成課堂鞏固練習。”
從教師的訪談中可知,大部分學生是可以適應課堂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他們上課積極發言、遵守課堂紀律且很少出現課堂行為問題。一部分學生不適應的表現主要為: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同學講小話或沒有教師指令任意發言、經常有轉頭或擰身子這種小動作、玩文具、書寫較慢跟不上教師課堂教學的節奏等。
1.總體狀況
從調查問卷的結果顯示,學生在不同維度的發展存在差異,其學習適應各維度的不良率的高低排序為:獨立性和毅力(21%)>學習習慣(17%)>學習方法(15%)>學習興趣(11%)>學習環境(9%)。在學習適應性不同維度的不良率差異具體比較中,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環境維度狀況良好,在學習習慣、獨立性和毅力維度的適應情況相對較差。
2.學習態度不同方面的表現存在差異
學習態度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影響,學習態度不僅能夠調節學生的學習行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能間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態度由認知、情感和行為傾向三個因素構成。學生如果對學習持有正確的態度,就會產生積極的行動并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3]本研究從學習的興趣、習慣以及方法三方面來對其學習態度進行判定。
第一,學習興趣維度得分較高。從較為寬松的幼兒園環境轉變到相對嚴格的小學環境,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從簡單活潑的游戲轉變到正式的課堂。在調查中,83%的學生認為學習很有意思,有57%的學生在進行一段時間的學習后,不會感到厭煩。總體來講,學生在學習興趣這個維度上適應較好,大部分學生認為小學的學習充滿趣味。
第二,良好學習習慣有待進一步養成。在“雙減”政策下,小學一年級學生無書面作業。訪談了解到,在家庭作業方面,教師會布置一些親子活動,如和家長一起朗誦古詩、生活用品價格小調查,等等。調查數據顯示,有75%的學生會盡早完成家庭作業,有20%以上的學生沒有主動預習和復習功課。在教師訪談中Y教師也提到:“部分學生的玩心比較重,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監督。”此外,只有43%的學生能夠主動制訂和遵守學習計劃,有40%的學生會因看電視或玩耍等其他事情而壓縮學習時間。
第三,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調查了解到,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問題后,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較高,有73%的學生會主動向教師請教。但在“孩子遇到問題是否會積極地思考”這一問題上,不少家長回答的是“在一般及以下水平”。可見,學生并沒有完全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其學習策略的使用水平較低,在學習方法方面還需要教師的指導和培養。
3.學習環境適應較好
在學生的身心發展過程中,環境是不可缺少的外部條件,其中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持。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環境適應較好,91%的學生喜歡現在的教師和一起學習的同學,84%的學生喜歡學校的環境設置,90%的學生喜歡自己所處班級的學習環境。教師訪談也反映了學生在學校環境適應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W教師提到:“在課上或課下,會有一部分學生容易受其他同學或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無法專心學習,還有一部分學生不能適應老師的課堂教學方式,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家庭環境適應情況的結果表明:幾乎所有的家長會為學生安排固定的學習空間,絕大多數學生在家里有獨立的學習空間。當家長被問到“是否會依據孩子的學習來調整吃飯時間”時,半數以上的家長都表示會考慮到,并且大部分家長會經常對孩子的學習進行獎勵。
4.獨立性和毅力現狀不理想
調查數據表明,學生在獨立性和毅力維度的表現處于中等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獨立性方面,如果沒有家長監督,只有47%的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學習,58%的學生在沒有其他人幫助的情況下可以獨立整理學習用品。有51%的學生可以做到預先檢查次日上學所需物品。這說明學生是有一定獨立意識的,可以獨立完成一些任務。但是,也有一部分學生依賴家長的幫助,不能獨立完成自己的任務。在不用家長提醒的情況下,只有36%的學生可以自己按時起床與睡覺,可以看出,學生在作息時間上對家長依賴性較高,獨立性相對缺乏。
對于學生在毅力這一維度的表現,調查結果顯示,只有53%的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不會馬上發牢騷或產生厭學情緒,其余學生在這方面的表現欠佳,仍需要加強在毅力方面的培養與鍛煉。而有57%的學生在開始做一件事后即使困難也可以堅持做完,這些學生能夠控制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負面情緒,具有迎難而上的毅力和勇氣,堅持不懈地完成學習任務。
1.做好思想、書寫和專注力的入學準備
做好前期的入學準備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適應小學生的角色和新的學習生活,這也就相應地減少了其在小學學習生活中可能產生的問題。在家長訪談中發現,多數家長會考慮到孩子入學前的思想準備,會與孩子進行一些小學生活方面的談話,告訴他們小學與幼兒園的不同,激發其對小學的向往。同時,家長可以進行如下入學準備:一是書寫的訓練,讓孩子掌握正確書寫方式和姿勢,通過適當練字,提高書寫的美觀性和速度;二是專注力的訓練,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注意力培養的游戲或書籍提高孩子的專注力,使其在學習過程中能盡可能地排除外界干擾因素,在一定時間內保持專注。
2.重視閱讀、傾聽和勇于表達習慣的培養
在教師訪談中L教師提到:“有些學生不會傾聽,會導致上課時聽課效率很差。”因此,家長要注重孩子閱讀、表達及傾聽習慣的培養,這些習慣對其適應課堂學習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能夠幫助他們在小學課堂上有效獲取和理解教師教授的內容。第一,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一個固定的閱讀交流時間,在這個時間里,家長可以與孩子做伴讀書,或與他們分享雙方最近的讀書情況及心得體會,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培養閱讀與分享的習慣。第二,家長可以將平時對孩子的物質獎勵換成書籍,親自去書店挑選或陪孩子去書店,讓孩子選擇喜歡的書,通過以書為禮物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對書籍和閱讀的情感。第三,家長還可以將自身的日常見聞以故事的形式說給孩子聽,以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第四,在平時觀看電影、閱讀書籍或外出游玩后,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及想法,或在晚上讓孩子講一講自己在學校發生的事,在日積月累中培養其良好的表達習慣。
3.注重獨立性和毅力的培養
家長要明白自己不能替代孩子成長,替孩子包辦一切,其實是在阻礙其成長。家長應該有從小培養孩子自理的意識。這與徐麗麗提出的家長應該重視孩子獨立性養成的研究結果一致。[4]因此,一方面,家長在平時要鼓勵孩子完成自己的事情,如讓孩子獨立整理學習用具、自己的房間和玩具,獨立按時起床和睡覺,上下學時自己背書包等。另一發面,在孩子毅力培養上,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將所要達成的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目標。例如,植物種植的過程可以分為發芽、長葉、分枝等小階段,家長可以讓孩子照顧植物,記錄植物成長的過程,以此培養孩子的毅力。在此過程中,家長要注意關注和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孩子成功與否,以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
1.幼兒園做好充分的銜接準備
相關研究表明,非智力因素對學生的學習適應性表現具有重要影響。[5]首先,幼兒園要加強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要轉變銜接觀念,注重學生專注力、傾聽能力等良好學習品質的培養。其次,幼兒園可以給即將畢業的學生看一些小學的圖片和視頻,讓其初步了解小學的學習生活,同時,幼兒教師要提前了解學生對小學的看法并加以正確引導,激發他們對小學的向往。這與陳雪飛提出的幼兒教師應該帶領即將進入小學的學生參觀小學的觀點一致。[6]最后,在學生入學后,幼兒教師可以與小學教師進行溝通,向其反饋學生在幼兒園時期的表現情況,同時,也可以向小學教師了解一些學生入學前應具備的能力要求,幫助學生搭建好幼兒園向小學知識儲備銜接的橋梁。
2.小學積極開展與幼兒園的銜接工作
幼小銜接需要幼兒園和小學雙向互動、共同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助力學生的發展。小學應積極開展與幼兒園的銜接工作。第一,小學方面要積極與幼兒園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和需要,構建良好的銜接環境。例如,班級環境的創設不僅要與幼小銜接這一主題契合,而且要與學生身心發展的趣味性一致。第二,小學教師要認真做好學生初入小學的適應教育,適時地開展一系列幫助小學新生適應新環境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結交新朋友,增強其對小學校園的歸屬感,促進其小學生角色的轉換。
3.家校雙向合作
家庭和學校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要想有效解決學生學習適應不良問題,就應從學校、家庭兩方面入手,以實現家校合作,發揮教育的最大合力。一方面,幼兒園和小學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幼小銜接相關主題的教育活動,為家長提供一些參與家庭教育的建議;或者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話溝通等方式,與家長交流學生在家、在校的表現,共同分析原因、商討對策。另一方面,家長要重視教師的反饋,及時與教師聯系,主動了解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的各方面表現,積極參與孩子教育計劃的制訂。
1.完善課堂管理方式,發揮教師引導作用
在學生注意力方面,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通過一些口號引導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內容上,如“小嘴巴閉起來”“坐姿端正”“我發言我傾聽”等。在課堂組織方面,教師可以設計有趣味性的課堂活動,給學生人人參與的機會。例如,教師可以采用“課前三分鐘等”教學方式,依據不同學科的特點按學號讓學生上臺展示:在數學課前可以讓學生講述一些數學家的故事;在英語課前則可以讓學生進行英語動畫角色扮演游戲。這樣既可以讓每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又可以對一些內向不愛發言的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教師要對評價的人數和時間進行合理的組織和控制,避免該環節時間過長而影響后續的教學活動。
2.豐富班級管理方式,讓“幼兒”轉變成“小學生”
在班級管理方面,教師可以從班會、座位安排、班干任職等方面入手,來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毅力及學習習慣,促進其角色轉換,使幼兒園的“幼兒”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小學生”。第一,在班干部方面,教師可以劃分多個職位,不只是班長、課代表、文藝委員等傳統的班干部崗位,教師還可以設置負責發放課間餐點的“甜點員”、負責監督同學認真做眼保健操的“護眼員”等職位。教師在任職時要向學生說明每個崗位的任務及重要性,讓學生認識到每一個崗位都會影響班級秩序的正常運行。同時,教師要明確任務分工,在督促學生履行其職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第二,教師可以通過一些主題班會活動來引導學生建立新的身份認知,如舉辦以“我是小學生啦”為主題的班會,可以讓學生以畫畫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小學生這個新身份的認識,還可以讓學生分享進入小學后的感受。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發言中來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及時發現學生角色轉化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
3.規范日常管理方式,加強多種意識及行為培養
在日常管理方面,教師要從多方面加強對學生時間意識、紀律意識的培養,以及行為的規范,讓學生盡快適應小學的作息時間和活動安排。第一,教師可以與學生約定好早上到校的時間。第二,在出操和午休時的行為規范方面,教師可以從出操的速度、隊伍排列的整齊度等方面對學生行為進行規范,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規則和紀律意識。第三,在日常值日管理方面,一些學生在家里是沒有做過家務的,學校的值日活動對于他們而言是一個培養獨立性和毅力的好機會,教師可以在講述完打掃的方法和要求后,充當指導者和監督者的角色,讓學生獨立完成值日活動。
4.制訂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計劃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需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因此,教師在學生入學后就應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制訂合理、循序漸進的學習習慣養成計劃。第一,教師要求學生在所有課堂上都嚴格遵守已定規范。開學第一個月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行為(看、聽、想、說、做)習慣,逐漸減少課堂中的不良行為。例如,教師可以與學生約定好,只要在課堂上玩東西(包括水杯、尺子、橡皮、手表等),這些東西就會被教師沒收。第二,在課前的準備工作上,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明確每門課要做哪些課前準備,然后任命一個學生每天早晨在黑板的一邊寫下一天的課程表,幫助學生樹立課程時間安排的意識,引導學生做好課前準備。同時,教師應對做好課前準備的學生給予表揚,在鼓勵該學生繼續保持良好習慣的同時,為其他學生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