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嬌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上海,200433)
2017年9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正式對外公布[1]。“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和建設方案的正式公布,標志著我國“雙一流”建設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也標志著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入了新階段。在新發展階段下,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尤其是二級學院的基層行政管理人員現狀如何,能否適應新階段發展的新特點、滿足新要求,需要得到什么樣的外部支持以助力“雙一流”建設,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分析,有利于加強基層行政管理隊伍的建設,助力一流高校與學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二級學院作為高校的基本單位,其管理與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質量。而二級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作為學院教學、科研運轉的紐帶,更是對學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G高校是上海市首批入選“雙一流”建設的高校,F學院是G高校的一個擁有185名教職工的學院,其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及行政管理服務水平都比較具有代表性。因此,本文將以上海市G高校F學院為例,結合工作實際,通過分析現狀、總結特點、梳理挑戰、剖析問題,提出探索性的對策,以期滿足“雙一流”建設對行政管理隊伍的新要求。
F學院有185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140人,行政管理人員45人。本文中的行政管理人員指基層行政辦公室的行政管理人員,含專職輔導員(4名)、圖書資料管理員、教務員及黨政崗位行政管理人員等,不含專職的副處級以上管理崗位人員。通過對F學院行政管理人員的分析,發現當前行政管理人員呈現出“一高、一低、一多、一少”的特征:
一高是學歷高。F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有45人,其中35人為碩士研究生,占總人數的78%。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行政管理人員對學校、學院相關政策與制度的準確理解,從而更好地貫徹執行制度與政策,減少溝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一低是年齡低。通過對相關文獻資料的分析,以往的高校行政管理人員有學歷較低、年齡較大等特點。但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以及由此帶來的對相關人員從業資格要求的提升,越來越多年輕的高學歷者加入高校行政管理人員行列。F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平均年齡為39歲。其中45周歲(含)以下的有35人,占比78%,年輕化趨勢明顯。
一多是黨員多。F學院45名行政管理人員中,中共黨員有33名,占總人數的73%。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十幾年來F學院新進行政管理人員是通過社會招聘競爭上崗的,在招聘過程中,優秀的年輕黨員更占優勢。這一分布情況一方面有利于發揮黨員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三全育人”在行政工作中的貫徹執行。
一少是男性少。F學院行政管理人員中女職工數量遠多于男職工,在F學院45名行政管理人員中,有39名女職工,占比高達87%,僅有6名男職工,占比為13%。
管理就是做好無數小細節的工作[2],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更是瑣碎繁忙,做好細節對于保障工作質量,助力教學、科研尤為重要。而要高效地做好細節工作,需要掌握管理相關的專業知識。F學院45名行政管理人員中,僅有1人有管理學學位,絕大多數行政管理人員沒有管理學專業的相關背景,也缺少管理學相關知識的培訓,大多是靠日常工作中的經驗積累和前輩指導開展工作。這容易導致行政管理人員在遇到復雜、繁忙、緊急的情況時,難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做到有效管理。另外,F學院存在部分管理制度缺少持續性、行政管理人員的執行力度不夠等問題,這與管理人員缺少管理學知識,不能有效把握管理學規律有關。
F學院在日常的管理中歷來強調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重在服務。在這一理念導向下,行政管理人員努力從師生角度出發,在遵循相關制度、政策的前提下竭力做好工作,服務好師生。但從每年度學院教師對行政管理人員的評價來看,一些行政管理人員的服務結果與學院教師的期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從服務態度、服務水平、服務質量及日常考勤四個方面以滿分為100分進行評價,2020年僅有22人達到85分,占總人數的48%;2019年,僅有18人達到85分,占比42%。
當前,F學院行政管理人員年齡低、學歷高,有較強的上進心,并希望在職業上有較好的發展。然而,實際上,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極為有限。F學院行政管理人員的最高級別為正科級,然而學院45人中正、副科級名額只有8個。而科級崗位上的人員一經確定,便“只上不下”,除非他們退休或者被調走,崗位才會空出來,否則其他人員無論多么優秀和努力,都只能望“崗”興嘆。而行政管理人員的薪酬及相關待遇往往與崗位級別掛鉤,這導致部分人員在感覺無望晉升時失去工作積極性。晉升崗位有限,沒有其他晉升激勵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二級學院行政管理人員職業發展的瓶頸。
在F學院45名行政管理人員中,有黨員33名,這些黨員是行政工作的中堅力量,承擔著很大一部分最基礎、最煩瑣的工作。但是,這33名黨員分散在12個不同的行政部門中,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是辦好教育的根本保證”[3]。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中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體系不斷完善,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在“雙一流”建設的新征程上,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一流管理團隊,基層黨員的作用不容忽視。要注意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黨建引領作用,比如通過黨小組活動、“先鋒隊”建設等帶動日常行政工作,以黨建帶動行政團隊建設,發揮好黨員在重點崗位的先鋒模范作用。
“雙一流”高校建設需要與之相匹配的一流行政管理與服務團隊。要達成這一目標,行政管理人員的學習、培訓必不可少,尤其是管理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培訓。因為不管是從院系管理來講,還是從一線工作需要來講,行政管理人員有了相對豐富的管理學知識,才能遵循相關管理規律,從而避免因管理學知識不夠而導致管理專業度低、效率低下的問題。在科學的管理規律指導下的行政管理工作才會更高效。學習培訓既可以“引進來”,也可以“走出去”,既要增強管理學知識培訓,也要增強業務能力培訓。學習培訓一方面要遵照常規,圍繞某幾個主題或知識點進行系列學習;另一方面,可以考慮將教師分部門送到專業機構學習。F學院正在探索,比如,送相關崗位的教師參加“新媒體運營”“財務管理”等專業培訓,讓越來越多的行政管理人員得到分管工作領域的專業培訓。
公平理論指出,人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個人實際報酬多少有關,而且與人們對報酬的分配是否感到公平更為密切。人們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付出的勞動代價及其所得到的報酬與他人進行比較,并對公平與否做出判斷。[4]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很重要,員工只有獲得一定的公平感時,才會保持良好的心情,并努力投入工作。[5]因為二級學院科級管理崗位有限,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員缺乏職稱、職務的晉升機會,所以行政管理人員難以保持長久的工作積極性。二級學院應拓寬行政管理人員的職業發展渠道,建立科學合理、公平有效的動態激勵機制,重視公開、透明管理的重要性,持續提高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比如,在科級崗位人員的選拔方面,相較于資歷與年齡,更注重工作的質與量;在薪資待遇方面,不僅僅與職務掛鉤,普通崗位的優秀行政管理人員同樣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更高的報酬;在職業發展方面,學院應該提供與行政工作相關度高的學習機會,多給行政管理人員提供平臺,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多渠道的學習競爭機制,讓更多有實力的人員得到重視,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F學院的制度建設比較完善,然而,在制度的執行上,卻存在些許“特權”現象。行政工作煩瑣復雜,如果有了制度卻不能按制度辦事,執行制度時要顧及一些“打了招呼”或者“難搞的人”,就會加大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難度。“特權人”的存在使規章制度變得模糊,破壞了行政工作的統一。長此以往,認真執行制度的行政管理人員可能會失去信心和積極性,降低行政管理與服務的質量。
因此,高校要想建設一流的行政管理團隊,就必須有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強有力的執行力,杜絕“特權人”和“關系戶”。主管領導或負責人更應該以身作則、堅持原則、遵守制度、作出表率。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行政管理人員雖然是服務者角色,但要有基本的管理原則。過于強調服務而忽視基本的制度原則,就會造成一些隨意和不公平現象的產生,也會引起一些堅持原則的工作人員的消極不滿情緒。
二級學院行政管理工作的文化氛圍是一雙強有力的無形之手,影響著行政工作的服務質量。好的文化能提升行政管理人員的全局觀、協作觀、服務觀和責任感,使行政團隊成員相互支持,遇到緊急問題時以解決問題為核心,遇到特殊情況時能夠及時補位。反之,則容易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因此,要加強二級學院行政管理的文化建設:既要重視規章制度和行為規范的建設,也要重視價值標準和基本信念的打造;既要重視物質文化,也要重視精神文化。通過全方位的文化建設,打造一支高質量服務、高水平管理、高效率工作、高度團結的院系一流行政團隊。
在高校“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二級學院的行政管理人員既要迎接挑戰,也要抓住機遇,努力將個人目標與學院、學校目標結合起來,根據自身特點及學院提供的政策環境,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二級學院要根據其行政管理人員的特點及發展需求,遵循管理的基本規律與邏輯,打造既充滿競爭又團結協作的管理文化,充分發揮每一個行政管理人員的優勢與特長,打造一流的行政管理團隊,助力學校“雙一流”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