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越強(福建省惠安縣第三實驗小學 362100)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具有濃厚德育色彩的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法治意識,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對此,如何實現課程價值,提高課程實踐性,引領學生更好地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創建有代入感的教學氛圍和立體感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多維度的觀察空間,將學生引入課堂探索中。學生依靠對情境的觀察和探索,便能更仔細透徹地了解道德與法治的深層內涵,促進自己道德觀和法治觀的盡快成形。
法治素養是指個體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并建立屬于自己的法治意識和法治信仰,在生活中做到遵守法律,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法治素養對于學生的成長非常重要,它不僅會影響和完善學生對是非對錯的認知體系建設,還會決定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學生能否適應社會規則,成功融入社會,取決于其是否養成守法意識和行為習慣。所以,讓學生從小樹立法治觀念,養成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能力和行為能力,是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前提。
法治素養脫胎于法律,應用于生活,所以理想的教學方式也是以生活為載體。讓學生回味自己的生活、觀察他人生活、參與群體生活,從影像資料、現實事件中發現、挖掘、積累實踐智慧,加深自己對法律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對情境化課堂的參與認識規則,了解遵守規則的重要意義,在教師的幫助下喚起自己內在的秩序意識以及對規則權威的尊重和理解,為自己將來出入社會、適應社會、建設社會打牢基礎。
通過情境化教學,能夠促進學生法律認知協調發展。例如,在一年級上冊第三課中的話題“該請誰來幫幫我”中,通過情境化教學,將課本中的求助場景真實展現在學生面前,從法治角度引導學生意識到在學校生活應該怎樣運用合理的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保障自己人身安全,并意識到作為未成年的學生享有受保護權,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對法律的接納度和敬畏度。同時,情境的創設還能幫助教師從人文情懷的角度,給予學生足夠的情感關照,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感受到人情世故中的溫暖和良善,促進學生內心正能量的激發。
在情境化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托學校教育特色以及優勢,開發一些特色情境化教學課程,從而推動情境化教學發展。學生在掌握法律技能與知識的過程中,需要積極開動大腦進行思考,不僅能夠促進學生腦部發育,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的遵規守紀精神。同時,學生的法治素養會慢慢培養起來,使其善于思考如何能夠做到高質量、高效率遵規守紀。
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遵規守紀成果進行表揚以及激勵,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在遵規守紀過程中,常常會有一些比較繁雜的規定,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思考和思辨:這些規定制定的意義是什么?以此培養學生優良品質和守則觀念,使其能夠更好地融入集體。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紀律感,而且能夠使其慢慢擁有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這些均對學生有著全方位的影響,使其生命更寬、更具有質量。
對學生而言,在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感受與體驗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意義更加重大。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注重活動內容、方式是否貼近學生生活,是否滿足學生需求。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知識競賽、情景劇表演等契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活動形式,為學生搭建活動平臺,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促進情感體驗提升。
例如,以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的第六課《大家一起來約定 這種情況怎么辦》一課教學為例,教學目標在于引導學生了解校園生活中的一般規則,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規則意識,理解規則的公平意義與要求。為避免概念化的學習知識,基于學生認知發展情況,教師可以創設“假設你碰到同學的不規范行為該怎么辦”和“有人在午休期間大聲吵鬧,你會選擇怎么做”兩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角色體驗中初步感受規則的重要性以及維護規則的必要性,體會群體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為什么需要遵守規則,又為什么要維護規則。教師在讓學生參與情境,體驗了現實中的問題抉擇后,可以順勢提問:“你在生活中遭遇了哪些違規現象?你是如何應對的?”刺激學生的深度思考,為學生搭建分享活動的平臺,在加深對規則認識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到違規所產生的危害,引導學生在遭遇違規現象時學會勇敢指出,為維護班級風氣做貢獻。通過這樣的活動,避免了刻意說教,學生參與積極性得到極大提升,整個課堂教學氛圍異常活躍,教學效果達到預期。
小學生天性活潑,不接受過于拘謹的學習狀態,也不喜歡過于沉悶的學習氛圍。所以情境化教學不只要在氛圍上做到有足夠的感染性,在教學方式上也要積極突破,賦予課堂教學足夠的生氣。
例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的第三課《新中國的生日》中,該課的主要法治教育內容是幫助學生認識國旗、國徽和國歌等國家象征符號的展現形式和其背后蘊含的精神思想。教師可在教學中加入多媒體等播放設備,以此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施成效,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課堂變枯燥為有趣。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播放紅歌、放映紅色題材的電影、制作相關的幻燈片等。紅色題材的電影數不勝數,這些電影里面的人物形象生動、其革命事跡讓人熱血沸騰。觀看完畢后,可要求學生互相交流觀點、分享觀后感、教師進行點評等。教師還可以創建閱讀小組,引導學生閱讀革命故事,如《紅巖》《鐵道游擊隊》《長征》等,了解革命先烈事跡,激發愛國熱情,學習革命精神。學生在完成紅色故事的閱讀和觀看后,可以在教師的指示下撰寫讀后感,交流心得,深化紅色知識,鞏固學習效果,以這種方式加深學生對國家象征和標志的認知深度。
法律不僅擁有至高的權威性,還和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只要教師留意,不難發現生活中隨處可見法律案件,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案件中的思政元素,踐行培育學生法治素養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教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六課《花兒草兒真美麗》時,該課程的重點是教育學生了解自然、愛護動植物。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入實際案例:2012年,湖南的一名大學生獵捕了16只燕隼被判處了十年有期徒刑。該新聞一經報道,迅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其很大程度上是很多人日常生活中沒有意識到獵捕野生動物觸犯了刑法,而該名大學生正是因為無知觸犯了刑法并最終得到相應的處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引入該案例,幫助學生意識到傷害動植物不僅會破壞環境、浪費資源,更嚴重的是觸犯了法律。通過這樣的方式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律的權威性,同時樹立珍惜和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教師通過引入學生現實生活的違法案例,站在法律的角度對其進行剖析,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和關注民生,自覺樹立起法律精神和守法意識,并學會利用法律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權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認為,“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所以,在教學中教導學生怎么做、如何做,是提高教育成效的關鍵。實踐活動對提高學生對法治素養提升有很大幫助,所以對實踐活動要精心設計、巧妙構建。
例如,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的第十二課《大家排好隊》中,在正文從道德和法治雙重視角下倡導“排隊好”的同時,副本插入一則以“守規則懂禮讓”的繪本故事,呈現了規則之外的幾種情境:“媽媽讓老大爺先上車”“叔叔讓小朋友先接水”“要不要讓遲到的叔叔先上車”和“要不要讓尿急的小朋友先上廁所”。教師可以將這些素材作為活動的開展依據,在講臺上播放生活中的現象,讓學生首先觀看事情經過,對事件的來龍去脈有大致的了解。然后關閉多媒體,在學生互相討論,并回答“如果是自己,會怎么做?”在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便可以從學生中挑選出表演者,讓學生將自己剛剛的回答用表演的形式演繹出來。在學生根據自己思路演示自己做法時,教師也要給出即時的反饋,如在“媽媽讓老大爺先上車”這一情境中,扮演“媽媽”的學生并不想讓扮演“爺爺”的教師先上車,教師就要即時給予指正,向學生告知“老人”在候車途中的不便,以及讓老人先上的必要性,讓學生理解“因為什么,我要這樣做”“因為什么,我不能這樣做”,進而體悟,“我這樣做,我幸福,而且得到大家的認可,所以,我要堅持這樣做”。對于各方面表現好的學生,教師要頒發小獎品等,以此激勵學生,把遵規守則演變成學生的一種自覺行為,培育學生的法治素養,并依靠現實事件的展現和實踐活動的開展,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規則意識的必要性,提升教育實效。
道德與法治教材只能呈現單一的活動場景,教師要深入理解圖文背后所承載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理念,將這些場景創造性地活化為學生的體驗活動,通過合理的實踐活動陶冶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積極性和對法律的敬畏情感,孕育法治素養,實現智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