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佳(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俊德實驗學校 250014)
在2012年由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中,首次明確了包括“數感”在內的十大核心概念,并將數感列為了學生應著重培養的數學素養之一。在2017版的新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了十大核心概念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重要培養意義。數感等核心概念的提出,不僅是小學階段數學思想的重要體現,也是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的集中表現與內在要求。其中,數感作為新課程標準中著重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相關概念和意義,而且有助于學生合理開展數學運算、解決知識難題,進而獲得數學素養的良好提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低學段小學生正處于數感水平快速提升的階段,也是數感培養的關鍵時期。然而,從筆者的實踐教學經驗來看,低學段小學生的數感培養也往往是教學的重難點問題,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學齡和接受水平的限制,低學段小學生的數感培養更應當突出教學的生活性、趣味性和直觀性,而部分教師教學方法單一,無法有效激發出學生對數感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則是由于部分教師缺乏對學生數感培養的重視,缺乏有效的教學方法與培養策略,導致對學生數感的培養效果不佳。因此,針對目前小學低學段數感培養所存在的問題,有必要不斷探索與優化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Tobias Danzig提出了數感的概念,他認為數感是快速理解數量、分辨數量變化的能力。數學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數感是一種基本數學素養,也是學生所展現出能主動、自覺地理解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的思維方式。
在整個小學階段,面向學生數感的培養主要可分為兩個學段:一是低學段(一至三年級);二是高學段(四至六年級)。
由于低學段小學生剛接觸數學知識與數學理論,且缺乏成體系的數學思維方式,因此,對低學段小學生數感培養的重點,應集中在培養學生快速理解數量、分辨數量變化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對數的概念、數的表示等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1)基礎性
小學低學段作為學生數感培養的起始階段,是數感水平發展的關鍵時期,也能為高段學生數感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數感具有基礎性的特點。在數學新課程標準中,對于數感解釋包括了數量概念、數量表示、數量關系等基礎知識,而這些內容都恰好是整個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因此,面向低學段小學生的數感培養,應注重基礎性,即注重對數學基礎知識的教育與引導。
(2)抽象性
數感不僅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在表現,也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性思維與感性認識的結合。然而,低學段學生的思維以具體思維、形象思維為主,缺乏相應的數學思維及數學方法,致使其數感水平不高,從而出現對數的概念認識不清、對各種運算的意義不明確、對利用算法解決數學問題能力偏弱等方面問題。因此,對于低學段學生的數感培養,應側重對學生數學抽象思維的培養與鍛煉,并通過各種富有生活化、趣味化、直觀化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數感的良好發展。
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即是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與個性化智慧,去更好地理解數的概念、數的表示,促進數感發展。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數學來源于生活,而生活又是最好的學習素材,當所教導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相緊密聯系時,不僅更符合低學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心理特征,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知識,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
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多地將數學知識與現實問題緊密聯系起來,以便更容易理解數的概念、數的表示、數量關系,掌握數的估算與運算,從而實現數感的良好發展。對于低學段學生而言,他們的年齡特征、思維特征都決定了其思維過程必須從形象思維向著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的方向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應當注重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抽象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體驗相結合的過程中,理解知識、獲得生長,進而在生活中感受數感,促進數感水平的提升。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可采用以下幾種生活化教學策略。
例如,在一年級《10以內數》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自然數“1”的概念,教師可以連續列舉一些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如一本書、一支筆、一個盤子、一個人、一個班級等。然后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討論,如“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將幾個蘋果裝在一個盤子里呢?一個班級里是由多少人組成呢?”等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從中深刻感受到“1”是自然數中最小的單位,從而培養學生快速理解數量、分辨數量變化的能力。

低學段學生年齡很小,往往活潑好動,注意力也不夠集中,對數的概念、數的理解都處于萌芽階段。如果教師仍采用單一的、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方式,不僅很難激發低學段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而且教學效果往往不佳,很難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數感。為此,教師有必要設計一些趣味化的教學情境,或者積極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以輔助教學,從而使得枯燥、抽象的數學問題趣味化、具體化,使學生在充滿趣味的融洽教學氛圍中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促進學生數感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三年級《倍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游戲,讓學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然后,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紅蘿卜與白蘿卜”這一趣味性動畫情境,通過不斷改變紅蘿卜、白蘿卜的數量,在豐富的比較中,使學生加深對倍的概念的理解,感受到比的“標準”的重要。
又如,在二年級《有余數的除法》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森林王國舉辦聯歡會”這一趣味性的動畫情境,展示聯歡會中氣球依次按照紅、黃、藍這三種顏色布置,然后提出問題:“想一想第5個氣球、7個氣球……29個氣球會是什么顏色呢?”通過創設這一帶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不僅有效激發了學生課堂學習興趣,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余數是怎樣產生的,形成了初步的概念與認識。通過以上趣味化的方式開展數學教學,不僅能使枯燥的課堂教學富有趣味,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培養學生快速理解數量、分辨數量變化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數感。
數感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培養。尤其是對于低學段小學生而言,他們普遍對抽象的事物、知識很難理解與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利用各種身邊的素材,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去認識數學知識,解決學習難題,通過讓學生去實踐感知、觀察、發現與交流,從而更好地建立數感。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也曾說過:“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指尖。”這也符合兒童的思維特征與認知規律。因此,在小學低學段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多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以全面調動學生的手、眼、耳、口等感官參與到學習中,從而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刻地感知數、認識數。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許多一年級學生在學前教育時頭腦中數的概念尚未形成,數感建立也不夠充分。因此,教師有必要根據學生的思維特征及認知規律,多鼓勵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幫助學生逐步強化數感,實現數感水平的提升。
例如,在一年級《8的組成和加減法》教學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雞媽媽生雞蛋”的動畫情境導入課程,然后提出問題:“雞媽媽生了8個雞蛋,想要將雞蛋放到兩個籃子里,具體該怎么放呢?”在問題探討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圓形紙片替代雞蛋,分別實踐動手操作“1與7”“2與6”“3與5”“4與4”“5與3”“6與2”“7與1”這幾種不同的兩個籃子分法,并寫出各自對應的加減法算式。在實踐動手操作中,課堂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趣味與作用,而且充分滲透了分與合的數學思想,使學生對數字產生親切感,促進學生數感的發展。
數感不僅是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在表現,也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性思維與感性認識的結合。然而,由于低學段小學生的思維多以具體思維、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數感”意識還有待提升。對缺乏相應數學思維、數學方法的低學段學生而言,他們往往會因數感水平不高,產生對數的概念認識不清、對各種運算的意義不明確、對利用算法解決數學問題能力偏弱等各方面問題。因此,對低學段學生的數感培養,應側重對學生數學抽象思維的培養與鍛煉,并通過各種富有生活化、趣味化、直觀化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促進學生數感水平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