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文偉
2022年是全球環保運動值得紀念的一個年份。這一年不僅是首個“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召開50周年,也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簽署的第30個年頭。1992年,具有歷史意義的《生物多樣性公約》正式簽訂。 從此,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和保護的緊迫性得到迅速而廣泛的承認。 “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變異體以及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的總和,可分三個層次——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擁有巨大的價值,人類生活和地球宜居環境的維持等方方面面都離不開它。
200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了2010年目標,即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此后,盡管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各項指標顯示,全球生物多樣性仍呈現出快速下降的趨勢。2010年10月,在名古屋召開的締約方大會第10次會議(CBD COP10)上,通過了《愛知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簡稱《愛知目標》)。《愛知目標》分為5個戰略目標和20個行動目標,是全球第一個以10年為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10年一轉眼就過去了,愛知目標是否實現了?在昆明CBD COP15第一階段會議之前,各方都給出了答案:不及格! 2019年,“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發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指出:在全球層面,《愛知目標》提出的20個目標沒有一個完全實現, 僅有6個部分實現;60個具體要素中, 只有7個實現, 38個有進展。另外,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指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種群數量下降了68%,其中,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了84%。
《愛知目標》沒能達成的原因有多種,包括目標對各締約國沒有約束力,各國執行和投入不足等,但監測和評估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和技術的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2008年,為全面了解全球生物多樣性狀況,國際生物多樣性研究計劃(DIVERSITAS)、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美國宇航局(NASA)等聯合建立了“地球觀測組織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GEO BON),構建了一個全球性平臺來整合各地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數據和信息。在洲際尺度上,歐盟成立了相應的EU BON,亞太地區成立了相應的AP BON。在國家尺度上,歐美日等國均建立了監測網絡。中國也成立了自己的Sino BON。盡管目前已經建立了各個尺度上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體系,但這些指標體系在可操作性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因此,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不同尺度下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指標體系,為合理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依據是十分必要的。
GEO BON、EU BON既推動監測指標的標準化和全球化,為數據共享和大尺度生物多樣性變化評估奠定基礎,也在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監測的傳統調查方法與先進技術結合,如利用遙感與其他新技術的結合提供大范圍、全覆蓋的生物多樣性信息,并建立基于遙感數據的生物多樣性核心指標EBV。Sino BON也引入了無人機近地面遙感技術探討更大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本期專稿《全面了解生物多樣性》一文,讓我們看到這些新技術在生態系統層面的監測和評估的進展,這十分令人鼓舞,但在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方面,找到一種快速、簡潔和有效的監測手段和評估方法還仍然任重道遠。評估和落實《生物多樣性公約》的挑戰遠遠大于落實《巴黎氣候協定》,生物多樣性的本質決定評估和監測的途徑也同樣需要多樣性,而且可能沒有單一方法可以一次性解決所有挑戰。這也是《愛知目標》未能達成的深層原因之一。昆明 CBD COP15第二階段會議即將召開,希望有更多的新技術能被采納。當然,僅僅有技術還是遠遠不夠的,保護生物多樣性應該融入我們每個人和每家企業的基因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