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娜(湖北省利川市思源實驗學校 445400)
陶行知先生曾說:“我們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無價之寶。”這一論述進一步明確了音樂教學中滿足學生情感需要的重要性。這也就意味著音樂欣賞可以對學生的音樂學習形成強大的、可持續的驅動力。而所有的這一切,都指向同一點,那就是面向初中音樂教學時,要對音樂欣賞的意義進行建構。與此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們又應當認識到音樂欣賞的意義建構具有顯著的個性化特征,認識到這一點,可以讓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個體之間形成更好的匹配關系。
理解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及其重要性,顯然是將這一意義在課堂上能否落實的前提。音樂欣賞,即欣賞者通過聆聽音樂,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以及精神愉悅的活動。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音樂的藝術形式感染學生,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欣賞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意義不言而喻。筆者在日常的教學中發現一個悖論,即音樂教學中很多理論上具有重要性的環節,在日常的教學中難以得到落實。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呢?筆者認為教師對這些意義從本質上認識不到位。
就拿音樂欣賞來說,很多人認為初中學生不具有音樂欣賞能力,他們在音樂課堂上只要老老實實地跟在教師后面學好基本的聲樂與器樂就行了。這樣不僅教師省事,學生也省事,而且能夠應付日常的考核評價。既然如此,又何樂而不為呢?然而,站在學生的角度想,這樣的認識確實是不到位的,且不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無法得到實現,就是從經驗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認識也不能讓學生獲得一個真正的音樂學習過程,如同上面所說的那樣,沒有了一切欣賞,那么音樂教學就無法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除此之外,音樂欣賞教學的意義還在于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自主音樂需要、實踐能力、情感體驗和文化理解等要素,這些核心素養要素的落地必然依賴具體的音樂教學過程。可以肯定地講,離開了音樂欣賞的教學無法讓這些核心素養要素順利落地。有了音樂欣賞,學生的音樂學習過程才是完整的,才可以為學生打開核心素養培育的空間。
音樂欣賞教育作用主要是通過音樂欣賞的具體途徑達到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也可以在音樂欣賞的教學中得到實現。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認同音樂欣賞教學意義的同時,教師還需要面向學生個體或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音樂欣賞過程的塑造,以及意義的個性化建構。簡單來說,就是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講究教學技巧,要想方設法從視唱、聽、動等幾個方面入手,讓學生深刻領會音樂,充分體驗音樂情感,準確把握音樂形象,全面提高音樂素質。
以《趕圩歸來阿哩哩》這一曲目欣賞教學為例。對于好多初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于這一首曲子比較陌生。主要原因在于:曲子的情境與多數學生的生活情境不盡一致;當下學生習慣了流行音樂,對于這種民族歌曲缺少了解。正是這些原因的存在,才使得筆者認識到這是一個重要的音樂欣賞教學的契機。
《趕圩歸來阿哩哩》是一首民族曲子,當時還是廣西歌舞團的作曲家黃有異先生,在經過了數年的彝寨生活體驗之后,巧妙地利用了彝族曲調,創作了這首民族歌曲,所表現的是美麗的彝族姑娘辛勤勞作、滿載而歸的生活場景。這個場景中有著當事者的幸福,有著彝寨樸素的民族之風。在引導學生欣賞這首歌曲的時候,筆者沒有急著讓學生直接去聽,而是在學生傾聽之前給他們創設了一個情境。前期,筆者讓學生在家長的支持下,利用所拍攝的家鄉視頻作為背景,讓學生觀看視頻中家鄉人的日常勞作,感受這些人在有所收獲之后的喜悅之感。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如果用歌曲表達這樣的喜悅感,那么你認為應當用怎樣的曲調?”引發學生思考。
盡管初中學生還不具有譜曲能力,但是憑著此前音樂學習的經驗以及生活中的音樂感知能力,讓學生意會一下自己的音樂表達還是可行的。這時,學生可以不唱出來,只要有所感即可。有了這樣的體驗之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趕圩歸來阿哩哩》的創作背景,告訴學生這是在描述收獲后的喜悅,然后再給學生播放《趕圩歸來阿哩哩》的曲調,那么學生就會自然地將曲調與描寫主旨結合起來進行意義建構。
由于不同個體的經驗基礎與認知邏輯不盡相同,因此這種建構是屬于學生個體的,會表現出顯著的個性化特征。這就使得音樂欣賞教學進入了多元表征的狀態,這也正是音樂現場教學應有的狀態。
著名美學家瑪克斯·德所曾經說:“當傾聽某種歌聲時,我們還沒有聽清歌詞和旋律,便覺得已經深受感動。有些音色使人立即興奮或松弛,有時會使人狂怒,有時會像微風一樣輕撫著我。”這段表述精辟地指出了音樂對于一個人的影響,不同的人在聽同一首音樂時,同一個人在聽不同的音樂時,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狀態下聽同一首音樂時,都會出現不同的感受,這些感受就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基礎。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性,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教學,就可以促進學生個體對于音樂欣賞意義的個性化建構。
陶行知強調:“教育是實現理想社會的歷程,假使理想社會里有不好的東西,我們就要運用教育力量去變化它;至于優良的雖在這社會之外,也要把它吸進來。”某種程度上講,音樂欣賞就是讓學生尋找某一社會的理想狀態,就是讓學生在自己的心靈中構建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顯然需要讓學生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構建屬于自己的、具有明顯個性化的意義世界。從這個角度來看,初中音樂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在音樂欣賞中表現出來的共性,更要關注個性。共性基礎上的個性發展,應當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原則。
音樂中的美育因素是得天獨厚的,音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活動的過程,就是感知和領會音樂藝術美的過程。立足這樣的過程,為學生設計良好的音樂欣賞情境,并且讓學生獲得沉浸式的體驗,是音樂欣賞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反映著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乃至教育智慧,是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師實現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