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北京教育考試院 100083)
發揮好思政課“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作用,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需要考試評價改革的及時跟進。北京市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在命題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要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等相關要求,充分發揮考試對思政課學習的促進作用。
思想政治課具有旗幟鮮明的政治屬性,集中體現黨和國家意志,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為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奠定重要基礎。考試作為課程的重要環節,應當自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神實質和豐富內涵,多角度、系統全面地融入試題情境,引導教學不斷深化對這一偉大思想的理解和認同,堅定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
北京市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試題(以下簡稱“試題”)始終緊緊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核心問題,將“立德樹人”作為貫穿全卷的主線與靈魂,有機融入與課程知識有關的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內容與思想,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塑造融入字里行間,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深化理性認識、增進情感認同。
試題緊扣時代脈搏,體現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幫助學生增強國家認同,認識到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的重要性,為培育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打好理想信念之基。例如,在不平凡的2020年,試題創新考查途徑和情境設置,通過“《眾志成城 抗擊疫情》紀念郵票”“抗擊疫情的中國行動”等素材構建愛國主義教育和知識體系教育相統一的考查方式,以抗擊疫情中眾多群體展現出的英勇無畏的奉獻精神展現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通過展現黨中央統一指揮下的各方聯動體系彰顯制度優勢,充分弘揚無私奉獻、勇于擔當的大無畏精神和眾志成城、團結奮斗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學生增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認同,體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思想性和德育的時代感,引導中學教學構建一體貫穿、循序漸進的愛國主義教育體系,把愛國主義教育不斷引向深入。
推進思政課高質量發展要在筑牢學術根基的基礎上不斷以新方法、新思路解決新問題。試題充分彰顯思想性和時代性,既堅持不偏離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守正”,彰顯試題的思想內涵和學科底蘊,同時又結合新時代青年學子視野寬、知識廣、思維活躍的特點,充分體現與時俱進、凸顯時代要求的“創新”。
為了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和發散性思維,更好地給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試卷中每年都會設計一定數量的開放性試題,讓學生“任選角度”“選擇不同模塊知識”作答,通過思維的深淺程度甄別學生不同的能力水平,滿足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幫助學生學會從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認識事物,培養獨立思考和探究精神,為高層次思維水平的展現提供更多可能,切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人才的培養還需要立足城市戰略定位。作為首善之都的北京,是一座充滿銳意進取精神、創新活力強勁的城市,歷年來的思想政治試卷始終彰顯著鮮明的首都風貌,體現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魅力,利用北京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豐碩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引導學生走出書本、走出教室,走進社會、融入生活,提升責任擔當。
試題堅持突出北京學生特點,把學生的創新精神考出來。北京公交站“喚回”老地名、吉祥戲院的“重生”、平安大街改造后變綠變靜、“漫步北京 賞春花 讀建筑”主題游路線、北京建設“博物館之城”、永定河北京段的全線通水……一系列“京味”素材紛紛入題,引導思政課教學用好、用活身邊資源,有效增強了課程的親和力和針對性。這些試題進入中學各個年級的思政課堂,成為提升教學感染力的重要抓手,也帶動越來越多的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在最熟悉的身邊事中感悟社會的發展變遷,切身體會身邊的美好生活,增強對城市的情感認同和主人翁意識。在試題的影響下,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更加善于用學生身邊的鮮活事例展現城市風貌,學生從中也可以更加充分地感受到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增強對自己生活城市的關心與熱愛。
試題堅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要求,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水平和未來發展潛能,逐步推動形成覆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的考試評價體系。
從“德智體美”到“德智體美勞”,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在當今社會尤為重要。勞動是人本質力量的體現,是人實現全面自由發展的根本途徑,一切幸福都需要靠不同行業勞動者的辛勤勞動來創造。2020年修訂的《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將“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明確列為課程內容要求,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強調要讓學生體會平凡勞動中的偉大,增強社會責任感。在試題中切實加強勞動教育考查,引導學生理解和認同勞動的價值與意義,培養學生形成崇尚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者的情懷十分迫切、尤為重要。為此,2020年第3題在試題背景中展現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的積極成果,以“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農事體驗”為話題,凸顯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對“勞動精神”考查的探索有效反哺教學,也為思政課開展勞動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課程資源,課堂與試題同向發力、形成互動,多視角拓寬學生對于勞動內涵的認知。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要求,高中階段思政課課程目標“重在提升政治素養”。試題立足學生政治素養提升,以落實新課標要求的“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四項學科核心素養考查為導向,關注學生對學科內容的整體理解和把握,綜合評價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政治認同度、價值判斷力、法治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以中高考有序銜接、螺旋式上升的學科思想方法一以貫之,引導思政課教學深入探索學科素養培育路徑。
近年來的試題始終聚焦學科主干知識和核心內容,強調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內化和深化,通過提升人文素養以啟迪思想、堅持價值引領,以陶冶情操、挖掘鮮活素材,以溫潤心靈,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讓學生在課堂內外親身經歷學科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通過試題得以展現。題目著眼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實際之間的聯系,這能夠使學生在調動思維、獨立思考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學科知識、學科素養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也引導中學教學更加注重回歸學科本質。
試題始終注重體現綜合性,既突出思想政治課程內部不同知識模塊間的緊密聯結,也體現了整體性跨學科的人文素養,如2021年第21題第(2)問,以建黨100周年這一重大政治話題為背景,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政治生活》和《生活與哲學》知識,說明黨如何在充滿挑戰和充滿希望的時代永葆青春活力。題目將分散在不同教材中的相同主題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考查學生對黨的領導等相關內容的整體認識和把握。題目所要求的綜合不僅是知識要點的簡單組合疊加,還需要分析各要素之間的邏輯對應關系,把政治認同奠定在學理分析的基礎之上,達到更深的認知層次,學會多維度思考和分析社會問題。2020年第19題將我國解決生活垃圾問題的政策演進歷程多維呈現,引導學生通過現象層面的概覽逐步深入政治學、哲學本質層面的思考,運用恰切的學科思維方法探索社會現象、關注公共事務,從“黨和政府在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方面的不懈努力”中培養政治認同,從“政策過程的邏輯轉變特征”中培養科學精神,從“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中培養法治意識,從“公眾力量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培養公共參與意識,實現對學科核心素養的融通培養。
更加注重綜合性的考試評價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對學科內容的單向度評價,而是關注學生面對復雜的現實問題時表現出的綜合思維品質。題目的設置突出學科思想方法,以學科視野落實核心素養,引導中學課堂教學逐漸擺脫機械性訓練,更加關注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和多維情感體驗,深化落實課程目標要求。
試題充分落實活動型學科課程要求,貼近時代、貼近社會生活實際,著力引導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知識靈活遷移應用到新的社會生活情境中,和陶行知先生的理念一樣,“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做“真問題”的思考者,真正實現從“做題能力”向“做事能力”的轉化。
試題選材堅持寬而活,引入大量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景:學校門口的車輛亂停亂放問題、降低中小學生近視率的政策建議、老舊小區改造的糾紛處理、村民會議如何有序開展、青少年參與城市規劃、鄰里清單惠民利民……生活問題立意的試題情境無形中拉近了理論和生活的距離,引導學生將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課堂所學內容在生活中的“實用”價值,也提升了學生對于思政課學習的熱情和探究興趣。通過題目的層層設問、不斷推進,讓學生獲得充足的發揮空間展開自己的思維過程,并在思維展開的過程中實現情感上的“潤物細無聲”。
總之,在這樣的導向作用下,思政課教師要更加善于從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事件著眼,讓學生能夠通過一樁樁身邊小事的變遷,感悟其背后投射出的價值光芒,將其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