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道時間 | 2008年3月
何祚庥是我國知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研發參與者之一,在物理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同時,何祚庥還廣泛涉及社會經濟文化、哲學等專業問題,被譽為“兩棲院士”。
2008年,何祚庥院士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何老的謙虛讓我們印象深刻,他說“在原子彈和氫彈理論物理學家中,有的是貢獻大的人,比如周光召院士、于敏院士等。至于何祚庥只做了小小的工作。但是,因為我是一匹馬尾巴上的蒼蠅,跟隨駿馬前行,也就跟著時代。”
2008年,何祚庥已經八十有余,但談起未來發展,他依然精神矍鑠,話語鏗鏘有力,并提出了許多前瞻性的思考。他說,核能是物理學的傳統領域。許多核物理、核化學學者認為速度“太慢”,不能滿足大力調整能源結構的需要,但問題是我國天然鈾資源嚴重短缺,但未來可能出現的優質天然鈾資源。他也提出,或許還能發現某些低品位的鈾礦床,但這一新增天然鈾資源仍須用來支持各種熱中子堆發電站的持續發展,而且還出現了開采和加工能耗的增加,水資源的消耗以及溫室氣體的排放等,新增加的經濟和環境問題。
與此同時,何祚庥也有著近十年的前瞻性。世界太陽能產業發展極快,他當時提出,要將“聚光技術,包括自適應光學聚光技術”應用于太陽能。自適應光學是將電腦技術應用于各光學元件運動及其組合的精密控制,達到最佳光學質量。何祚庥說,太陽光輻射到我國地面的總能量,雖然高達17000億噸標準煤燃燒產生的能量,但在一類地區,如西藏,每平方米接受的光能約為1千瓦。何祚庥強調,要將自適應光學聚光應用于控制太陽能領域內各個光學元件的組合及其運動。如果在不久的將來能成批量地生產出這種能承受幾百倍光強,易于散熱,具有高轉化效率的聚光的光電池,而且做到價廉物美;如再能研發出在高聚光條件下免受各種環境因子影響的,保護聚光光電池安全、可靠、運轉的光漏斗,加上上述單參數控制、自動跟蹤的定日鏡,這將是太陽能發電技術的大革命。

2016年當本刊再次采訪何祚庥時,他之前所思考的問題已經開始得到核實,同時他面對當時全球能源互聯網這一宏大的構想再次進行了思考。他說全球能源互聯網倡議的提出既是為了中國解決能源問題,也是為了世界人民盡職盡責。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兩彈一星”更重要,解決的問題更長遠,未來與“一帶一路”相結合,將具有很大的潛力。同時他提出,全球能源互聯網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具體怎么實現?何祚庥說,關鍵要把創新擺在首位,包括理論創新、重大技術創新和項目創新等多個方面的創新。
同時,何祚庥提出,全球能源互聯網一定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并非煤電主導。并表示,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需要在具體推進路徑上也要創新思路,他提倡風能上山,太陽能入湖、下海。風能上山的原因在于,山頂的風能資源豐富;太陽能入湖下海原因在于,能夠避免與人爭地的問題,如在湖面上安裝太陽能電池面板等。
何祚庥還提出了風能、太陽能的缺點,即不連續性,雖然原則上“東方不亮西方亮”,太陽能可以通過電網傳輸實現大范圍、遠距離消納,但其出力的不連續性肯定會響能源的持續供應。因此,一定要建立大規模的儲能中心,沒有龐大的儲能體系保障,就無法保證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安全。
在儲能領域,何祚庥并不太看好蓄電池,他說像鋰離子電池,成本太高,應用場合更適合于做成移動能源,在移動端直接轉化為機械能,比如為電動汽車、小型船舶提供動力,但不適合在電網儲能上花費心思。現有的技術中,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存都可以嘗試,關鍵還是要有創新和突破。與此同時,何祚庥也表示中國水能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先進國家的水能利用率可達到80%~90%,我們只有30%,所以在對水能利用問題上,也需要打破常規思維,比如可以考慮在丘陵地帶如福建山區、浙江千島湖,甚至是新疆伊犁河等地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何祚庥曾說:“我不是一個純粹的讀書人。”書齋之外,他是一位十分關注各類社會現實問題的學者,始終以謹慎的態度關心民眾。如今,95歲高齡的何祚庥仍然廣泛關注著各類社會現實問題的研究。何祚庥正是以勇于實干、敢于較真的精神,讓諸多“構想”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