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報道時間 | 2012年10月
花白的頭發(fā),炯炯有神的目光,樸素的衣著。眼前這位言語幽默、語速稍快的老人,怎么看都很難將他與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聯(lián)系到一起??墒聦嵣希麉s是人們每每提及中國運載火箭的發(fā)展史時,不得不提的一個重要角色。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
2012年,龍樂豪院士在接受本刊采訪時,他說:“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制是‘醒得最早,但起得太晚’,把衛(wèi)星送入距地面3.6萬公里的太空軌道的技術,上世紀80年代初一直被西方航天大國所壟斷。我們要跟時間賽跑,把它追回來?!闭琮垬泛涝菏克?,他和團隊歷盡曲折,曾于1996年發(fā)射火箭失敗,但他沒有因此氣餒,而是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反復試驗,即使“一夜白頭”仍堅毅研究設計,經過三個“100次”發(fā)射次數(shù),今天長征火箭發(fā)射成功率逾96%,位居全球第一,蜚聲國際。
早在少年時期,龍樂豪就立下了報國的志向。1938年,龍樂豪出生于一個農民家庭,在日寇橫行大肆搶掠中國百姓的戰(zhàn)亂中度過了少年時期。一次,為了逃避日軍的掃蕩,年幼的龍樂豪藏在了高粱桿垛里,躲過了日本鬼子的刺刀,逃過了一劫。從那時起,龍樂豪的心里就產生了一個朦朧的念頭——保家衛(wèi)國,讓同胞不再受外敵欺凌。用龍樂豪的話說,他是位“從小長在牛背上,從‘牛背上’走下來”的火箭總設計師。小時候,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來幫家里做農活、放牛了,在解放后,才有了讀書的機會。
1986年2月,長三甲系列火箭正式立項,總設計師、總指揮的重擔很快落到了龍樂豪身上,他與同事們以系列化、通用化、組合化為原則,創(chuàng)新火箭設計理念,為之后長三甲系列火箭的蓬勃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只是這打基礎的過程,卻經歷了一番艱難考驗?!澳莻€年代我們國家工業(yè)技術基礎還比較落后,其他國家又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連個可以借鑒的案例都沒有,所有事情只得自己一點一點摸索。”龍樂豪坦言,低溫火箭這塊“骨頭”肯定不好啃,但無論如何中國的航天人也一定要啃下來。
1994年2月8日,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首次試驗飛行,成功將實踐四號衛(wèi)星和一顆模擬星發(fā)射升空。龍樂豪難掩心中興奮,揮筆寫下“一箭雙星首飛傳捷報,八年鏖戰(zhàn)今朝定乾坤”的豪言壯語。9個月之后,長三甲又一次順利將中國新一代通信衛(wèi)星東方紅三號送入太空,此后便頻傳捷報。
龍樂豪說,長三甲火箭采用的關鍵新技術高達100多項,火箭定型時,重大新技術項目為41項,重大關鍵項目為18項,尤其是三子級氫氧發(fā)動機,在當時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長三甲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我國運載火箭技術水平,也為進一步研制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火箭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時至今日,包括長征三號甲、乙、丙在內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仍是我國的主力運載火箭之一,龍樂豪對自己的長三甲系列依然贊不絕口。他說:“它們‘三兄弟’長得很像,各自的優(yōu)點都很突出,運載系數(shù)達1.2%左右,直到今天,它們的技術含量也算是比較高的,能排到世界第三位?!?/p>
2001年,龍樂豪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幾十年過去,盡管頭發(fā)已白,容顏已老,作為我國航天界的老人,龍樂豪對航天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和信念,卻始終不曾動搖。年逾古稀,他依然對航天工作樂此不疲,仍在思考著未來航天要做的事情,比如載人登月、深空探測……每每想到此,他便陷入深深的思考。
他說:“曾有人將中國運載火箭發(fā)展水平喻為‘二鍋頭’,意指第二鍋里的頭一個,這種說法很形象、很貼切。長征一號第一次成功把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送上天時,我們是世界上第五個用自制的運載火箭發(fā)射自制衛(wèi)星的國家。在今天看來,我們還是發(fā)展中國家中第一個具有完整運載火箭系列的國家,我們也是世界上第二個掌握氫氧發(fā)動機在高空第二次啟動技術的國家?!?/p>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這名由農家窮小子走出來的火箭總設計師,過去在不同場合經常提起,“愛國對于我就是天經地義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的今天?!彼f中國航天精神最核心就是要愛國,愛國是每個中國人自覺的一種愛,亦是中國航天取得成就的法寶。
農村生活的經歷亦讓龍樂豪多了一份與土地的親近,除火箭外,他亦喜歡分享“上過太空的種子”。他指出30多年來國家從事航天育種的研究,實現(xiàn)糧食增產20多億公斤,“航天技術為實現(xiàn)國家糧食安全戰(zhàn)略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