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它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它是集橋、島、隧于一體的世界最長跨海大橋,創造多項世界紀錄,規模之大、標準之高,實屬罕見;
它跨越“一國兩制”的伶仃洋,聯通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以一橋之力融通經濟文化、跨越滄海桑田;
它就是歷經25年醞釀、6年籌備、9年施工,由數萬名建設者披荊斬棘磨煉而成的港珠澳大橋。
早在2012年,大橋隧道巨型沉管預制攻關關鍵時期,本刊就對港珠澳大橋做了重點報道——
“港珠澳大橋跨海全長49.968公里,比目前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還長14公里……建成通車后,開車從香港到珠海的時間將由目前的3個多小時縮減為半個多小時?!薄耙陔x岸25~30公里的深海之中筑島,其難度可想而知……經過集體攻關,建設團隊最終決定采用鋼圓筒方案來筑島—先在陸地上做好鋼圓筒,再將它們整體插入海中形成人工島島壁結構,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p>
2018年大橋建成之際,本刊再次聚焦,為讀者還原這座世紀工程背后的大國工匠及創新之舉——
“在超過淺埋沉管5倍荷載的海底保證200多個接頭滴水不漏,確實是個世界難題。國際權威隧道專家給出‘深埋淺做’的兩個解決方案……這樣做代價太大,林鳴心有不甘,決定從結構設計上找一條出路。林鳴、劉曉東和他們的技術團隊開始又一輪的創新攻堅,提出了‘剛柔并濟’的設計方案,保留并強化串接節段之間的預應力鋼絞線,卻遭到了業內人士的反對……在之后將近1年半的時間里,林鳴和他的團隊不斷研究,最終證明這樣的連接結構優于國外設計團隊的方案。其‘半剛性’的全新技術理論花費了極小的代價就把沉管深埋的構想變成了現實?!?/p>
如今,港珠澳大橋已通車4年,粵港澳三地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大灣區互聯互通水平極大提升。伴隨各大口岸“秒級通關”的逐步實現,港澳人員跨境執業、跨境辦公、跨境醫療等政策的持續落地,澳門新街坊等民生項目的加速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同城化、一體化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