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鄒安音 圖王玉貴 張力 余華中 衡歡 梁洪源 飛云

南充這座城市,至少有兩種顏色。一種是繞城而過的嘉陵江,顯現出來的青綠;一種是境內的閬中、儀隴、西充等縣流傳著的革命故事和將軍事跡,映照出的緋紅。
從星河俯瞰,在中國西部的群山峻嶺中,有一條綠色的飄帶在飛舞,這就是嘉陵江。嘉陵江全長一千一百多公里,源自巍巍秦嶺,流經川、陜、甘、渝四省(市)后,在重慶朝天門碼頭和長江相遇,直奔大海。
位于四川省的南充市,擁有嘉陵江蜿蜒出的三百多公里曼妙身姿。不僅如此,南充還是一片充滿紅色故事的熱土。這里是川陜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四方面軍曾在這里轉戰數年,數十萬英雄兒女投身革命,血灑疆場。如今,人們還可以在南充眾多紅色圣地瞻仰前人的英姿,從順慶區將軍路的羅瑞卿故居,到閬中紅軍烈士紀念園,到儀隴朱德故里,再到南充順瀘起義紀念碑……但見青山埋忠骨,此情只待成追憶。
“千水成垣,天造地設”,這是世人對閬中的評價。此地四面山形如高門,便取“閬”字高大之意命名為閬山;嘉陵江流經閬山下,得名閬水;城在閬山閬水之中,故名閬中。
三面臨水、四面環山的閬中古城,以絕佳的風水、獨有的地理優勢、別具一格的建城體系和豐厚的人文資源,凝聚成一座豐碑,宛然一位鐵骨錚錚的漢子,中流砥柱于四川盆地東北部的嘉陵江中游。
江河呼嘯,音容宛然。在閬中郊野黃花山的懷抱里,簇擁著莊嚴肅穆的閬中紅軍革命烈士紀念園。走過高高的梯級石階,撫過堅硬無比的紅軍雕像……嘉流擊楫區、星火燎原區、山河銘義區、金戈歲月區、碧血千秋區和英烈園等,見證著一段段血染嘉陵江的紅軍革命故事,每一段,都“驚天地,泣鬼神”。
閬中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川陜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 年至1935 年,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指揮下,轉戰閬中三年之久。
當時,閬中全縣共有19000 多人參加紅軍和地方武裝組織,紅軍撤離川陜蘇區時,有11000 多人隨隊長征,其中女紅軍500 余人。閬中至今仍留有中共閬南縣委舊址、閬南縣蘇維埃舊址、保寧鎮紅軍石刻標語群,以及閬中紅軍紀念館等眾多紅色遺跡。
嘉陵江畔,錦屏山的宋代白塔仿若一名久經沙場的將士,正用一雙充滿睿智的眼睛,眺望著足下奔流而過的江水,以及那邊的閬中古城。
在古城最高的華光樓石拱門楣上,保留著“蘇維埃政府是工農士兵自己的政府”等宣傳標語,是1935年3月31日,紅軍攻克閬中縣城(從城外到城內)后,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鐫刻的宣傳標語。紅軍撤離閬中后,當地群眾用泥巴掩蓋標語,使之保存完好。
歷經時光洗禮,古城的街道依舊,小院依舊,樓閣依舊。一扇窗花,一塊墻石,一棵花木……不動聲色之間,它們仿佛都有傾訴的欲望,講述那些當年的故事和傳奇,每一個細節都必不可少,每一個故事都驚心動魄。
走過漫長歲月,閬中的紅色記憶依舊鮮活。左頁圖,陽光下的閬中古城鍍上了溫暖的金邊。右頁上圖,閬中紅軍革命烈士紀念園松柏青翠,游人如織;下圖,南充市蓬安縣的相如古鎮,人們正在舉行熱鬧的文化活動。

千百年來,古城里的人熙熙攘攘,來了又走。繞城而過的嘉陵江水,同人們一起,將閬中的故事帶向遠方。
湖是江河的眼睛,打量著地球這片神奇的土地。柏楊湖就是嘉陵江之眼,它隱匿在四川省儀隴縣朱德故里的琳瑯山,靜靜注視著紅色的偉人故里,銘記著歷史的悲歡與離合。
琳瑯山是川東北極普通的一座山,但當雙腳第一次踏進這片土地時,熱血卻涌上心頭。沿著青石鋪就的山間小道,于青青翠柏中,至朱德故居前,誰曾想:這白色的墻、青色的瓦、褐色的土地,這一座看似很普通的川北農家小院,卻走出了紅軍之父朱德!
這里是朱德少年時期生活的地方。堂屋門楣上方,郭沫若親筆書贈的“朱德同志舊居”匾額,光彩依舊。簡陋的房間里,粗糙的生活用品和笨重的勞作工具,曾陪伴過一代偉人,而朱德同志使用過的桌子和椅子、床鋪等物品至今物貌依然。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柏楊湖的泉眼在哪里呢?自然也在琳瑯山寬闊的懷抱中。山中兩棵枝繁葉茂的樹下,安葬著朱德的父母,而樹下的一口老井——琳瑯井,記載著一段傳奇故事。
1900 年盛夏,烈日炙烤著川東北,龜裂的大地如同鄉親們絕望的眼神。冥冥之中,14 歲的少年竟然在一叢青草下發現了泉眼,生命之源就此打開。這個少年,正是朱德,他也是琳瑯井的挖井人。
今天,在琳瑯井不遠處的朱德故居紀念館里,還能看見朱德將軍生前穿過的補丁襪子,交過的黨費清單,那位清正廉潔的偉人,仿佛從未離開過我們。而在那布滿青苔的照壁上,“飲水思源”幾個大字,還輝映著挖井人當年的身影。
朱德被稱為“中國紅軍之父”,他的故鄉在儀隴縣的琳瑯山。左頁圖為朱德故里景區;右下小圖一為朱德將軍的塑像,小圖二為紅軍烈士張思德塑像。
在儀隴,還走出過一位赫赫有名的將軍,他就是經歷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開國少將黎光。
1914 年,黎光在儀隴縣黎家溝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出生。在他6 歲那年,他的爺爺、奶奶、父親和妹妹相繼離世,從此以后,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并擔起了養家糊口的重任。割草、放牛、提水、除地……樣樣農活都得干,什么苦都能吃。這樣艱苦的童年,造就了他堅毅的性格。
1933 年8 月23 日這一天,紅九軍解放了儀隴縣城。9 月初,紅九軍七十四、七十五、八十一團解放了黎光的家鄉——新政,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地方武裝獨立連。不到二十歲的黎光積極報名,被選為獨立營二連二排排長。
這位儀隴青年的堅韌、勇敢和果斷,在之后許多年的軍旅生涯中得以體現。他曾在小腿被子彈打中的情況下,咬牙追上部隊。因傷口感染化膿,當醫生都認為只有截肢的時候,他最終卻奇跡般康復。在同日軍的作戰中,有子彈從他的左肩穿過,打入左下顎,從右耳根穿出。這個傷導致他兩個月不能張嘴吃飯、說話,最后開刀取出碎骨,傷口才慢慢愈合。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階段,黎光帶領冀中軍區十分區二十九團,在冀中平原白洋淀一帶打游擊,十分英勇,活捉過日軍教導隊隊長。時任司令員的呂正操稱贊他“個性強,作戰勇敢,決心硬”。



1955 年,黎光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西充是四川省東北部的一個小縣城,面積1100 余平方公里,人口60 余萬。它屬于四川盆地周邊的淺丘地貌,境內沒有名山大川,也沒有礦藏資源,二三百米高的山巒,縱橫交錯,起伏綿延。
上世紀80 年代以前,紅苕在西充有“半年糧”的稱謂,也就是說,西充人一年中有半年時間吃的是紅苕。究其原因,西充境內多低矮的山巒,山坡地和紅石膏地成為了西充土壤的主要成分。這樣的土地條件,是紅苕的最愛,紅苕藤沾上西充的土壤,如魚得水,一根苕藤結出一窩紅苕,少則兩三個,多則四五個,香甜可口,可窖儲鮮食,也可曬干備荒。所以,西充也因全縣盛產紅苕而被稱為 “苕國”,成為了中國縣級行政區中一個特別的存在。
此外,西充還是一部寫滿“忠義”的大書。
土生土長的西充縣人——何以祥,他的名字,在1955年授銜儀式上,響徹環宇。
何以祥不到二十歲就加入了紅軍,繼而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歸于賀龍的麾下。之后,他不僅參與了“反圍剿”戰斗,多次冒著生命危險為掩護紅軍主力突圍,浴血奮戰,還走完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歸來的時候,已成為紅二軍的營長。
經過多年發展,“苕國”西充有了新的面貌。左頁左兩小圖和右頁大圖皆為西充縣風光;左頁右兩小圖分別為南充市果山公園的“南充市解放紀念碑”和南部縣長坪山的烈士墓碑。
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何以祥正好剛從部隊學習歸來,聽聞消息,家也沒回的他又立馬東去,跟隨部隊開展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設工作。

仍舊“貪戀”戰場的他,于第二年申請趕赴前線。這時,他被委以“參謀長”一職,與新四軍共同參加抗日游擊戰爭。當時,派給他的手下僅僅是剛畢業的新兵學員,大家都想跟著他在一線實踐鍛煉。可是,上了戰場那就是真刀真槍地玩,“開弓沒有回頭箭”,他不僅要掩護大部隊深入地方陣營,還得保護自己手下這幾名“小毛孩”。經常在大家休息時,他還駐守在黑暗中,保護戰友的性命安全。
何以祥在晉陜甘地區參加的戰斗不下二十幾場,每一場,都是攻堅克難之戰。每一次,他都是冒著回不去的決心與敵人決一死戰,而每一次,他都幸運地撿回一條命。不管他的職位如何變化,每一次戰斗,他都力求身先士卒,總是申請前往一線戰斗。何以祥在淮北一帶激戰,在魯西一帶屢建奇功,他還曾受到陳毅元帥的當面贊揚。
這位戎馬一生的將軍,是南充所有愛國將士的縮影,他所出生的西充這塊土地,也只是南充這片紅色熱土的一隅。
今天,在南充市還有眾多的紅色景點。
南部縣長坪山,青山無言,山林一片靜寂。山中800 多座墓碑如疆場將士,守望大地,護衛江河,傾訴衷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住在山上的守墓人眼睛花了,腰背駝了……
在南充人心靈中的后花園——西山風景區,人們在最高處修建了一座“順瀘起義紀念碑”,以緬懷那些在戰爭逝去的英魂。
南充市果山公園的正中心,“南充市解放紀念碑”巍然聳立,它刻錄著嘉陵江邊這個城市的靈魂和氣質,也講述著歷史長河中發生的故事和傳奇。
山環水繞的羅瑞卿故居,釋盡其“鐘靈毓秀”的涵義。青銅雕像的將軍端坐在庭院的正中,神情肅穆,目光如炬。
山河朗朗,英魂永存。奔騰不息的嘉陵江,中華大地千帆競流的江河,都是那些長眠大地的紅軍將士們的氣質和魂魄,它們正去向更遠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