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公司減資是資本退出的重要通道之一,有重新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守衛著債權人的債權安全。但是我國減資制度卻存在明顯的法律漏洞:不當減資的責任主體不明。這一漏洞在司法判例中并未得到妥善的解決,現有判例中的歸責路徑不但存在分歧,而且都難以適用于不當減資,有些判例甚至打破了股東與債權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違背了公司有限責任的基本原則。基于典型案例所影射出的基礎理論的分析,可以確定瑕疵減資的責任主體是減資股東,但是非減資股東與董事和高管也可能承擔相應責任;同時,瑕疵減資責任的范圍應當限于公司基于減資的實際支付;此外,減資制度也需要拓展對債權人事前披露的方式和內容,完善對基于減資支付的事中控制。
關鍵詞:?減資制度;法律漏洞;債權人保護;案例研究;責任承擔
中圖分類號:D9122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148X(2022)06-0134-11
收稿日期:2021-10-13
作者簡介:?皮正德(1995-),男,河南鄭州人,清華大學法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公司資本制度再造與債權人利益保護研究”,項目編號:18BFX1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立法課題“公司資本制度再造與公司法的現代化”資助;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課題“公司法修訂背景下股東治理協議制度構建”,項目編號:CLS(2022)C14;2022年度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青年課題“公司合規機制的董事義務之維”資助。
我國《公司法》單獨規定減資制度的法條僅有第177條,但是該法條屬于不完全法條,缺少法律責任部分。作為資本退出制度的重要一環,減資制度不僅存在著制度設計上的缺陷,同樣存在理論上亟待厘清的問題,現有安排無法妥善處理債權人、股東、董事高管以及公司之間的關系。司法判例展現的諸多問題表明司法不僅對瑕疵減資責任的獨立性認識不清,對減資制度及其理論基礎在某些要點上的認知也存在偏差。這與法院傾斜性保護債權人的偏頗態度相關,長此以往會嚴重影響市場中股本投資的積極與熱情。
一、問題的提出:減資制度漏洞及其法律適用難題
(一)責任主體的爭議
在我國現行《公司法》及公司法相關司法解釋中,對公司減資的規定僅涉及減資應當遵循的程序,并沒有涉及不遵循減資程序危及公司債權人債權安全的責任承擔問題。如果能夠通過統一的司法裁判實現“法律續造”也能夠填補這一立法上的空白,但是各地、各級關于減資的裁判卻沒有形成統一的路徑,反而展現出了三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法院認為減資股東應按其減資時的承諾和法律規定向債權人承擔擔保責任①,有法院認為應按抽逃出資處理②,還有法院認為瑕疵減資構成第三人侵害債權③,司法在不當減資責任這一問題上莫衷一是。
法院在面對瑕疵減資責任承擔的訴請時,面臨著一個沒有明文規定請求權基礎的法律適用困境④,各級法官充分發揮了“法官造法”的主觀能動性。但正如上述案例所示,減資制度存在的法律漏洞雖然通過法官的解釋最終能夠得到某種程度上的解決,但是法院的判決卻并沒有起到“定紛止爭”的效果,存在請求權基礎不統一、責任主體不統一、責任范圍不統一的問題,這樣的法律續造只會適得其反。以上三個案例也并非個例,根據已公開的關于減資的裁判文書顯示,各地各級法院并未對瑕疵減資責任取得統一的認識⑤。
減資制度作為公司資產退出的合法通道,守衛著公司的資產信用,但是減資制度自創設之日起就幾乎未曾進行過修改,?修法卻一再降低公司創設門檻,甚至變實繳制為認繳制,公司資本制度在不斷放松前端進口,作為出口的減資制度卻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當減資程序存在瑕疵時,瑕疵減資責任應當基于什么規范由誰在多大范圍內承擔?從這個問題出發,本文首先分析現有裁判路徑中存在的問題,再對案例中折射出的減資基礎問題進行理論上的梳理,以尋找減資制度建構的合理路徑。
(二)捉襟見肘的減資制度
減資制度如果無法掌控公司的資金流出或存在被股東濫用的風險,會直接威脅到債權人的債權安全。?縱覽我國《公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單獨規制減資制度的法條僅有《公司法》第177條一條⑥。現代公司法正不斷的驅除強制性規則,拓展授權性與任意性規則[1],我國資本制度改革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公司資本繳納制度從實繳制更迭到認繳制后,減資制度面臨的情形更加復雜,公司減資制度本應根據資本繳納制度的變化做出相應修訂[2]。但相較資本進入時的公司融資制度,作為資本退出重要途徑之一的減資制度顯得非常單薄⑦。
雖然《公司法》第204條規定了違背減資程序時的法律責任,但由于“責令改正”過于寬泛的表述,無法達到保護債權人的目的。該條中規定的另外三種行為是合并、分立與清算,這三種行為在《公司法》或司法解釋中都不難找到債權人尋求保護的請求權基礎:因為合并和分立不涉及公司資產流向股東,故只需協調已有債務承擔即可。清算行為涉及公司資產流向股東,故對于清算行為,《<公司法>司法解釋(二)》詳盡規定了股東需要承擔清算賠償責任的情形。唯獨減資這一行為,窮盡法律規范、司法解釋也未能找到債權人面臨瑕疵減資時的保護路徑。
(三)法律適用的歧途
在現有的關于減資的判決書中,對于不當減資責任的判斷存在三個明顯的問題:第一,瑕疵減資責任承擔主體范圍認定的不統一。有的法院僅判決減資的股東承擔相應責任,有的法院將公司未減資的股東也納入了責任主體;第二,瑕疵減資責任承擔的責任范圍認定不統一。有的法院判決減資股東應當在減少的注冊資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也有觀點認為減資股東應當在實際取得的資產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第三,請求權基礎認定的不統一。瑕疵減資責任的判斷問題歸根結底是立法出現漏洞時的填補問題,但是現有判例的法律適用都表現出或多或少的牽強附會:
1.減資股東承擔擔保責任
有觀點認為可以依據股東向工商部門出具的《情況說明》或《股東會決議》等材料,要求公司減資股東向債權人承擔保證責任,但是該保證并不符合擔保所要求的實質要件與形式要件。第一,依照《民法典》第681條規定:“保證合同是為保障債權的實現,保證人和債權人約定,當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或者發生當事人約定的情形時,保證人履行債務或者承擔責任的合同。”首先,減資過程中公司和股東向工商部門提交的相關材料并不滿足保證人向債權人發出要約的要件,遑論保證人能與債權人達成合意,實質上并不構成擔保;其次,向工商部門提交相關材料是公司減資進行變更登記的必經程序,該類材料多按照工商部門的要求提交,甚至依據工商部門的示范文本出具,形式上也不符合擔保的要求。
2.減資股東類比抽逃出資、出資不實承擔責任
大多數法院在判斷股東瑕疵減資責任時類推適用出資不實或抽逃出資的規定,使股東承擔對債權人的補充賠償責任⑧。這種類推適用或許是窮盡法律救濟之后,在可選救濟途徑中的最佳選擇,但是該觀點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其一,在適用抽逃出資制度時,法院選擇性地忽視了抽逃出資制度所規制的其他責任人:協助抽逃出資的股東、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或實際控制人⑨。細究減資制度的程序,會發現法院在適用抽逃出資制度時出現了選擇性失明:直接負責減資事項的董事和高管更清楚公司的經營狀況,若減資程序出現瑕疵,本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但是沒有任何判決追究過董事與高管的責任。減資瑕疵大多因為未通知已知債權人,通知債權人這一義務按照《公司法》中的規定應當由公司來承擔,也就是應當由直接負責的董事或高管對已知債權人進行通知,但是未進行妥當通知的責任卻判決由減資股東來承擔,這就導致直接負責的董事和高管沒有任何動機忤逆股東的意思,難以期待他們會以公司名義通知債權人,減資責任的承擔與減資義務的履行在實踐層面發生了嚴重的錯位。
其二,在適用出資不實制度時,法院使本不應該負責任的人負擔了連帶賠償責任:其他非減資股東⑩。有法院認定此時公司股東負有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以及確保公司資本維持的義務,同時,公司股東之間對公司資本的出資與維持承擔連帶責任,并依此要求其他股東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B11。這一做法也有失妥當,首先,《<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3款的本意確實是要求發起人對公司股東出資不實承擔不真正連帶責任,這是基于創設公司時股東之間的強信任關系。這種連帶責任的法理依據解釋為發起人之間的相互擔保協議,在創設公司時默示承諾相互之間要對各自的出資義務承擔一定的保證責任[3]。但是在公司運行階段,公司股票可能已經幾易其手,股東之間并不存在公司創設時創始股東之間的強信任關系,甚至在這種減資的情況下,公司股東可能已經處于某種對立關系而非信任關系[4],此時要求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責任并不妥當。其次,在實際情況中,如果小股東并無左右公司減資決議的能力,也并無“協助抽逃出資”的主觀意愿,更無法控制公司對債權人的通知,甚至根本不了解公司實際的負債情況,讓中小股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嚴重違背了有限責任這一基本原則。最后,出資不實發生在公司設立階段,而公司股東抽逃出資是在公司成立之后一段時間之內,股東又把出資財產據為己有的行為[3]。將這兩種不同制度所生責任在減資責任中混而用之,有雞鴨同講之嫌。
3.減資股東承擔侵權責任
有些法官將視線轉向了民法中的侵權行為,認為減資股東通過公司減資行為削弱了公司的清償能力,侵害了債權人所持有的債權B12,故應當按照侵權責任來處理。這一觀點也是不妥當的,理由如下:
其一,瑕疵減資行為未必能夠滿足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行為要件。第三人侵害債權是指債的關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實施或與債務人惡意同謀實施旨在侵害債權人債權的行為并造成債權人的實際損害[5],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包括行為、行為不法性、侵害他人權利、致生損害、須有故意或過失、須有責任能力,還需要在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6]。就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進行分析,可能在因果關系、主觀意志和行為方面都存在偏差。第一,就因果關系而言,瑕疵減資行為與公司無法償還到期債務之間并不具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實踐當中,無法償債與減資行為之間都有較長的時間跨度,如果減資之后,公司仍然能夠償還所有債務,但是由于經營不善導致公司無法償債,此時減資與公司無法償債之間的因果關系已經被公司的經營行為所切斷;第二,就主觀意志而言,減資股東在減資時的主觀意志并非一定是故意或過失。股東判斷公司經營依靠董事與高管,倘若董事會編制資產負債表與財產清單后報告公司確有資金冗余,股東會決議減資,此時減資股東并不存在過失,而且股東可能無從知曉公司對各個債權人的具體負債情況,難以充足侵害債權的主觀要件;第三,就侵權行為而言,債權人受到損害最直接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收到公司的通知而錯失異議的機會,而公司的通知行為理應由經營公司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負責,在一般情況下,股東不應當為董事、高管的不當行為而承擔責任。
其二,用民法方法難以解決公司法作為組織法所存在的問題。公司減資行為屬于公司這一組織體的內部行為,因不當減資產生對債權人的不利后果時,應當摒棄以往“向民法逃逸”的傾向,訴諸商法自身的淵源、商業習慣、立法計劃和商法原則。況且,民法規范需要通過商法體系內的有效性論證之后才能夠適用[7]。假如股東確為逃避債務而選取減資途徑,那在減資后資不抵債時,完全可以依照《破產法》第33條規定B13,認定股東借減資手段取回資產的行為無效,無需走第三人侵害債權的路徑[8]。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也應當堅持進入破產程序,使所有債權人得以公平受償,避免出現部分債務人借第三人侵害債權之名行提前個別清償之實,損害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
在實踐中,法院基于保護公司債權人的立場,尋找各種途徑試圖使股東直接向公司債權人承擔清償責任,這一做法忽視了公司作為組織體的組織規則,背離了有限責任這一基礎原則。處于立法空白中的瑕疵減資責任亟待重構。
二、現代公司法中債權人保護的路徑及其啟示
現代公司法并不禁止公司資產流向股東,各國公司法也早已經通過放開減資、回購等制度允許股東在公司運營過程中取回自己的投資[9]。但是為了防止債權人受到有限責任的傷害,公司法一般會通過三種基礎策略保護公司的債權人:第一種,公司法會給公司施加一個或多或少的強制披露義務;第二種,公司法可以頒布規則確立公司資本處理的強制性規則;第三種,公司法可以給債權人債權所對應的債務增加連帶責任主體,主要是公司參與者——董事、股東等[4]。這三種基礎策略各有側重,強制披露義務側重事前預防,?資本處理規則側重事中管控,連帶責任主體側重事后救濟。應當按照這一邏輯對我國公司法中公司資產向股東流動的方式進行一一考察,為減資制度選取適合我國公司法資本制度體系的債權人保護策略。
排除股東與公司進行交易的情況,在我國公司法的體系內,公司資產由公司流向股東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利潤分配、股份回購、清算、減資。
就利潤分配制度進行分析,公司利潤分配會在股東和債權人之間制造潛在的沖突,因為分配直接將債權人賴以償債的資產交還給股東,從某種意義上講,利潤分配改變了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的分配順位[10],我國公司法為利潤分配提供了完整的債權人保護方案。首先,不存在事前對債權人的強制披露義務,因為公司具有可分配利潤也說明公司經營妥當,正常經營且處于盈利狀態下的公司不會危及到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安全,故立法認為不需要就公司利潤分配事項向債權人進行強制性披露;其次,存在著嚴格的公司資本處理規則,需要彌補前年度虧損,提取法定公積金,再提取任意公積金之后才能進行分配。公司法通過資本處理規則為利潤分配設置了重重條件,公司在滿足這些條件時才能進行分紅,基本滿足了保護債權人的基礎要求;最后,如果存在違法分配的情況,《<公司法>司法解釋(三)》提供了抽逃出資制度作為要求股東、董事等人員承擔連帶責任的基礎,同時,《破產法》也會追回不符合要求的利潤分配。故在利潤分配制度當中,事中規制和事后救濟妥善的保護了公司的債權人。
就公司清算制度進行分析,公司清算是公司人格消滅前的必然階段,清算意味著清潔公司所有債權債務關系、并向股東返還財產。首先,清算組需要在整理公司資產狀況后,通知債權人,并進行公告,這是以強制披露方式進行的事前保護;其次,《公司法》給清算組規定了詳盡的資產處理規則,對分配程序、分配順序、分配比例等進行了詳盡的規定,清算組必須依照法律規定進行分配,以此實現對分配的事中控制;最后,《<公司法>司法解釋(二)》用十余條規定對清算責任進行了規制,股東、董事、高管等都可能成為承擔清算責任的主體。在公司清算制度當中,公司法對債權人實現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保護。
就公司回購制度進行分析,公司回購是指以公司資產購買股東所持本公司股份,同樣意味著通過該途徑提升了股東原有的分配順位。我國《公司法》第74條和第142條規定了股份回購制度,除去公司運營過程中的異議股東回購請求權這一特殊情形,我們將分析重點放在《公司法》第142條的其他情形上。回購制度與利潤分配和清算制度不同,股份回購后,公司需要就回購股份及時進行處理,回購制度本身并不提供對債權人的保護,而仰仗其他制度或程序達到對債權人的保護。因為減資而進行的回購可以依靠減資制度實現保護,因合并而進行的回購可以依靠合并制度實現保護,因員工持股計劃或股權激勵、用于轉換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換為股票的公司債券、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所必需這三種情況進行的回購可以依靠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實現保護。
最后分析減資制度中的債權人保護,減資制度雖然承載了回購所需要的債權人保護,但在制度設計上卻存在漏洞。在事前保護階段,減資程序要求公司應當通知債權人,并進行公示,實現了對債權人的事前預警;在事中控制階段,減資制度僅孤零零的要求“編制資產負債表與財產清單”,在具有同樣“編制資產負債表與財產清單”要求的清算階段,《公司法》第186條規定在編制之后,清算組需要依據該內容制定清算方案,并報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相比之下,減資制度中的編制文件要求就顯得孤立無援,在實踐中基本流于形式;在事后救濟階段,也缺乏明確的救濟方式。在公司這一組織當中,股東作為內部人如果不被法律、道德或者其他激勵所限制,總是會想盡各種各樣的辦法從公司中獲得比應得的利益更多的利益[4]。債權人如果此時沒有救濟途徑,這一個漏洞就能夠摧毀整個公司法構建的信任體系。
在美國公司法上,將股利分配、回購、減資、等公司資產流向股東的公司行為統稱為“分配”,并且適用統一規則進行統一保護B14。在我國《公司法》當中,并沒有將資產流向股東的行為進行統一的規制,而是分別進行規制[11]。相較之下,減資制度在債權人的事后救濟上存在空缺結構,該空缺結構使公司股東能夠獲得優于債權人的清償順位,導致公司中股東與債權人所享有的利益嚴重失衡。對該空缺結構進行填補,也應當遵循我國其他資產流出階段的規制路徑,除完善事中控制之外,還應當確定在事后救濟階段承擔連帶責任的直接責任人。
三、魔鬼在細節中:減資制度的基本理論問題
似乎在瑕疵減資行為的參與者當中找出若干責任人向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就解決了減資制度所暴露出的問題,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瑕疵減資責任主體的缺位僅僅是減資制度缺漏的冰山一角。有股東主張其實際收到的減資款數額遠遠小于注冊資本減少的數額,應當以實際收到的減資款數額為限承擔瑕疵減資責任B15。如果股東根本沒有收回任何減資款,公司僅僅是為折抵虧損進行減資,股東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責任?這不僅關聯到形式減資與實質減資的區分,還關聯到減資責任的范圍;還有法院認為存在程序瑕疵的減資對已知債權人不發生法律效力B16,這關聯到公司減資何時生效及效力范圍的問題;還有案例中小股東所獲取的減資對價與其他股東不同B17,這直接關聯到股東平等問題。這些細節中所隱藏的基礎性問題都沒有明確的答案,需要精細的剖析。
(一)形式減資與實質減資無需區分
公司減資依據公司凈資產是否流向股東,可以區分為實質減資與形式減資,實質減資是指公司在減少注冊資本的同時,公司資產也流向股東,會導致公司資產的實質性減少,形式減資是指公司僅僅減少注冊資本,公司資產不流向股東,不發生實際變化[12]。有許多學者主張將減資區分為形式減資與實質減資分別規定,并予以區別對待。或認為形式減資不產生公司資產的向外流動,而旨在實現公司資產與公司資本的真實回歸,并不導致公司凈資產的減少,故沒有引發公司信用或償債能力減弱[13];或認為區分形式減資與實質減資能夠避免過高的減資成本[14];或認為簡化的減資程序能夠提升減資的效率[15]。筆者認為,形式減資與實質減資應適用相同的規則。
首先,將減資區分為實質減資和形式減資并適用不同規則的國家極少,在可參考的立法例中,僅能找到德國《股份公司法》將公司的減資區分為普通減資與簡易減資[16],但是其簡易減資對公積金和盈余有苛刻的條件,而且在實踐中,德國法律只允許為重整目的而進行的簡易減資。簡易減資經常與一個同時進行的增資結合在一起。由于不會進行股東出資返還,債權人的利益只受到一點影響,即公司未來盈利分配變得更容易,因此德國法上給予了簡易減資較低的債權人保護——不要求清償或提供擔保,但在減資決議做出2年后才可以在一個業務年度內支付超過4%的股息[17]。在德國的市場實踐中,形式減資只能在公司重整中適用,作為修正公司注冊資本與實際資產狀況差異的工具,方便重整過程中的增資與合購等。如果僅僅依據德國《股份公司法》“紙面上的法”而忽視其“實踐中的法”,認為我國也應當設置形式減資,有斷章取義之嫌。
其次,形式減資在減資時沒有資產向股東的流動,貌似不會危及債權人的債權安全,但是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形式減資其實部分的改變了股東與債權人之間原有的分配順位。通過圖示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的展示這一變化:
形式減資下,如果債權人沒有保護自己債權的方式,在T2時,形式減資得以順利進行,而不區分形式減資的則會在債權人要求提供清償或擔保的情況下陷入破產程序。而在T3時,如果公司經營順利使資產增加了20萬,在允許形式減資的情況下,股東可以就該20萬進行利潤分配。將形式減資的T3與T3進行對比,會發現如果未進行減資時,即使公司經營順利使資產增加了20萬,股東也無法進行任何分配。如果允許形式減資制度剔除債權人保護的相關程序,那就意味著允許公司股東僅通過內部程序,部分調整股東與債權人之間本已固定的分配順序,使自己獲得部分優先于債權人進行分配的特權。故形式減資與實質減資之分雖然在學理上具有研究和探討的意義,但是在法律規制上,尤其是債權人保護方面仍然應當一視同仁。
最后,在實踐層面,減資制度如果設計不周,很可能成為股東侵害債權人的“合法”工具。在臺灣地區的公司實踐中,減資程序已經被企業所濫用,成為了“彌補虧損”的手段,因為減資可以使資產負債表中的待彌補虧損消失。以盈余或者公積彌補虧損時間漫長,但是以減資方式彌補虧損立竿見影,濫用減資程序以達到利潤分配等目的成為了臺灣商事實踐的一股歪風[18]。在我國公司實踐中,雖然法律明文規定禁止“資本公積金用于彌補虧損”,但是減資程序成為了使用資本公積金彌補虧損的橋梁,通過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再進行法定減資程序補虧,在客觀上實現了補虧的目標。在我國的商事實踐中,也出現了上市公司如此操作的先例[19]。放開形式減資會簡化債權人保護程序,后果不堪設想。在歐盟公司法指令改革中也有同樣的質疑:如果可以進行形式上的減資而不顧債權人的利益,在該減資被重新補足之前就可以進行分配的話,公司法指令所追求的“保護債權人”要靠什么來實現呢[20]?
(二)減資行為的效力具有相對性
除了以股東承擔擔保責任為由判決的減資案例以外,以侵害債權或抽逃出資為由判決的減資案例中均會出現“該減資對債權人具有對抗效力”或“該減資對債權人不發生效力”等類似的表述。公司的減資與否是公司的自決事項,由股東會或股東大會經特別多數決議后即可實施,因減資行為具有可能損害債權人的負外部性,故法律要求公司在減資時負有通知公告債權人的義務,公司登記機關多要求提交履行減資程序的證明才予以辦理變更登記手續。在一系列程序中,減資行為的生效時間、效力范圍均無明確的答案。減資行為的效力具有相對性,這種相對性體現在對未通知的債權人不具有對抗效力上,減資股東可以獲得基于減資進行的支付時間,應當在公司債權人的異議期間之后。
減資行為對未通知的已知債權人不具有對抗效力,才能夠有效避免公司以不通知的方式損害已知債權人的行為。在現實中,有瑕疵的減資程序絕大多數是因為沒有通知債權人,大多數股東想借此規避債權人可能提出的清償或擔保要求,以迅速退出公司,讓公司有限責任成為對抗債權人債權的有力盾牌。使瑕疵減資行為具有絕對的效力會產生災難性的后果:第一,如果股東已經經由減資程序完全退出公司,債權人追究該股東的責任可能會面臨《民事訴訟法》上的難題,無法直接起訴公司的原有股東;第二,如果減資程序已經對債權人發生效力,債權人只能請求公司破產,依照《破產法》規定尋求救濟。如果使減資行為對未通知的已知債權人不生效力,則可以避免上述尷尬,債權人可以直接對該股東提起訴訟而無需借助其他手段。這也符合公司法團體性要求,減資需要以合理的形式對外進行展示,比如公示、公告等方式,因為一般團體行為的效力僅僅局限于團體、團體成員及團體機關,對團體外部人并不產生約束力[21]。
減資股東何時能夠獲得基于減資的支付,減資行為何時對債權人生效,各國立法例各不相同。德國減資的效力是區分的,對于債權人來說只有在債權人異議期結束才生效B19,但是對于非債權人來說,德國堅持嚴格的商事外觀主義,以商事登記簿上的登記發揮生效性的作用[17]。日本規定減資的生效日期不能早于公司履行減資中通知和公告程序的時間B20,雖然決議中可以規定減資的生效日期,該生效日期只能在公司債權人的債權均獲得保障之后B21。《英國公司法》則代表了另外一種立法選擇,規定減資生效時間為向登記官提交或登記法院法令和資本聲明進行變更登記時[22]。雖然英國法律規定生效時間是變更登記時,但是對債權人來說,如果債權人名單有遺漏,該次減資行為就并不對其發生法律效力。縱覽各國立法例,大多將減資對債權人的生效時間定為其異議期結束之后,即使嚴格依照外觀主義原則,規定變更登記時減資生效,也會通過其他形式給債權人提供救濟。比較法上對減資行為效力的規定蘊含著一種立法精神:通過控制生效時點、規定強制責任等方式,避免減資行為損害債權人原有的分配順位,在外觀主義與交易安全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三)減資不應受直接的財源限制
實質減資必然伴隨著公司向股東的財產返還行為,這種財產返還的實質與利潤分配無異,利潤分配制度有明確的財源限制。減資也屬于廣義上的“分配”,減資的性質決定了法律無需對其進行直接的財源限制,但這不意味著減資當中的財產返還不受任何限制。
減資制度的目的和功能決定了對減資無法施以直接的財源限制。減資的目的和意義一般有五種:縮小經營規模、減少資本過剩、實現股利分配、反映真實資本信用狀況、公司分立[23]。減資本身的目的決定了減資財源不僅僅會觸及公積金、未分配利潤,還會觸及到公司的股本。從法律和會計兩個角度出發,股東權益被分為三個部分:法定資本,資本盈余,以及累計留存收益[4],但是減資的財源可以來自公司資產負債表中所有者權益項下的任何科目,直接對減資進行財源限制在邏輯上本身就是行不通的。
但減資中的財產返還會受到其他形式的控制,這種控制大體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德日為代表的“強制信息披露模式”,另外一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償債能力測試模式”。德國規定公司決議中需要包括減資的資金來源特別是應否返還部分基本資本等內容,且需要將決議內容向債權人進行披露B22。日本也同樣規定了公司需要強制性披露:資本金金額減少的內容、通過法務省規定的方式所計算出的財務公告、最新的負債表或者其公示的場所等B23。英美法系則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控制模式。美國特拉華州規定公司可以就任何情況進行減資,但是資本減少后的公司必須仍然擁有充足的資產,可供償付公司尚未規定如何償付的債務,否則不得減少資本[24],而公司是否擁有充足的資產償還負債,則由公司董事會決定。英國采取了類似的“償債能力聲明模式”,減資需有公司董事會出具償債能力聲明B24,董事會出具償債能力聲明則需要董事對公司是否能夠償還已有負債進行自行判斷。同屬英美法系的新加坡也在公司法中明確規定公司在減資時需要滿足償債能力聲明的要求B25。從比較法上看,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選取了完全不同的路徑,大陸法系國家多采取事前強制性信息披露的方式,要求公司及時向債權人傳遞有效信息,讓債權人自己決策是否保護自己的債權;英美法系國家多讓公司自行判斷自己能否償還公司的負債,讓公司的決策者在進行減資時就做到對債權人的保護,否則就會面臨相應的法律責任B26。
在厘清了比較法上的控制模式后,需要尋求適合我國公司法土壤的控制路徑。英美式的償債能力測試模式固然有其先進性,但是這一模式并不是可以“獨立行走”的,償債能力測試模式需要有董事連帶責任的配合。而且償債能力測試模式契合于美國公司法中的董事會中心主義,董事會是做出公司減資的決策者,將償債能力的判斷交由對公司日常經營較為熟悉的董事,按照“誰行為,誰負責”的法理追究其法律責任也就順理成章。反觀大陸法系國家,減資的決策權并不在董事會,而在股東會,實際上董事會無權干預公司的減資,而不了解公司日常運營情況的股東也難以知曉公司是否符合償債能力測試的要求。故立法上才會選擇事前的強制披露模式,結合債權人的異議權,要求公司強制性披露關于公司減資及公司財務的相關信息,讓公司債權人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自行判斷是否采取相應措施。在中國市場中,一股獨大的現象仍然持續存在,股東控制公司的情況也并未得到緩解,無論是立法還是實踐,公司治理仍然屬于股東會中心主義,缺乏償債能力測試落地生根的土壤。故我國減資當中的財產返還應當采取大陸法系通常所采取的強制信息披露模式,而且,公司法僅僅規定強制性披露的方式是不夠的,還應當明晰需要披露的公司財務內容。
四、減資制度的重構
減資制度后端的救濟雖然因為近幾年訴訟頻發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減資制度事前和事中的不完善也應當得到妥善的處理。
(一)減資制度的事前保護
1.完善通知的內容
多數觀點認為,將法條中公司應當通知債權人解釋為通知所有已知債權人,就能夠解決債權人保護不周的問題。但并非如此,按市場實踐來看,減資通知大多非常簡單,比如純本公司在《北京晨報》上刊登的這則減資公告,載明:“純本公司注冊資本由5100萬元減少至1020萬元B27。”實踐中的通知與公告內容一般僅含有四項實質性內容:減資主體、減資額度、債權人提出異議的時間與減資主體的聯系方式B28。在市場信用普遍缺失的情況下,債權人獲得通知后的第一反應一定是要馬上行使異議權,?以取得清償或者擔保。如果公司進行減資通知與公告的結果是所有債權人都要求公司進行清償或擔保,那這一規定的最終效果就是公司一旦減資,就要做好清償所有債權的準備。
問題的癥結在于信息披露的內容,同采強制性披露模式的日德會要求披露公司資本金減少的內容、減資的資金來源、公司的財務公告、最新的負債表等等內容。法律要求強制性披露的目的在于將信息提供給公司債權人,便于債權人自行判斷是否對自己債權進行保護,而債權人進行判斷的基礎是充分的知情,故減資通知需要至少包含能使債權人判斷公司財力的基礎信息。在公司對債權人發出的減資通知當中,應當至少包含能夠說明公司財務狀況的資產負債表或財務報告,這樣做才能使公司債權人充分知情。
2.減資公告的方式
公司法要求公司在減資決議之日起三十日內在報紙上公告,但是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發展,在報紙上公示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在市場實踐中,減資公告多刊登于類似《嘉興日報》《渤海早報》等發行量不大、受眾極小的報刊B29,這樣根本無法使公司潛在的債權人獲得公司減資的信息,偏離了立法目的。自公司登記機關開始推行電子化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之后,公司信用體系正不斷健全。若要使公司潛在債權人也能夠獲得公司的減資信息,應當擴大公司減資信息的公告方式。《企業信息公示暫行管理條例》中也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應當向社會公示股東股權轉讓等股權變更信息,根據該條例,減資信息應當自形成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該系統向社會進行公示。英國的做法同樣值得參考,英國法院可以在指定期間內在公司名稱的后綴上加上“減資”的標識[22],如同股市上的ST標識,向市場披露該公司的減資行為。故公司減資信息的公告方式也應當與時俱進,通過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電子化途徑進行公示。
(二)減資制度的事中控制
減資制度事中控制的手段是將減資財產返還的時間后移。雖然減資制度的“強制信息披露+瑕疵責任承擔”模式可以使債權人追究瑕疵減資責任,但事后救濟需要消耗司法成本,費時費力。故事中也可以采取相應的措施,配合已有模式保護債權安全。德國規定在登記減資公告的六個月之后,股東才能獲得基于減資的支付[16];英國要求登記法院頒布的法令之后股東才能夠獲得基于減資的支付,法院在頒布法令之前需要確認有權對資本減少提出異議的每個公司債權人的債權都得到保障;日本《會社法》規定公司在通知和公告之前減資不生效;《新加坡公司法》也將減資生效時間后移至債權人反對期限之后。
我國公司法并未規定公司基于減資進行支付的時間,從案例展現的實際情況來看,多數公司在減資決議之后就向減資股東進行支付,隨后才履行通知公告程序。在公司資產已經流向股東之后,再履行債權人的保護程序實屬本末倒置,應當糾正這種制度上漏洞所造成的偏差,規定在債權人異議期結束之后才能向股東進行相應的支付。
(三)減資制度的事后救濟
減資制度的事后救濟需完善債權人尋求救濟的請求權基礎,可以從完善責任主體和責任承擔范圍兩個方面入手。
1.明確責任承擔的主體
現有判例中均將減資股東認定為責任主體,也有案例包括了未減資的股東。減資股東固然應當承擔瑕疵減資責任,但是非減資股東應當根據其主觀意志進行個案判斷,至于公司直接負責的董事及高管,應當依據其過錯進行處罰。
首先,在減資需要由公司股東決策的前提下,應當由公司減資股東承擔不當減資可能造成的賠償責任。在減資程序中,主要涉及四方主體:債權人、股東、公司、董事及高管,在這四方主體中,因為減資行為而獲得了經濟利益的只有減資股東,尤其是在實質減資的情形下甚至獲得了優先分配。雖然債權人受到損害的直接原因是公司通知不力,但根本原因仍然是因為公司股東通過內部程序調整了分配順次。按照侵權行為進行解釋并不妥當,類比不當得利理論對此進行解釋更有說服力。以侵害行為取得應歸屬他人權益內容的利益,致使他人受到損害,而不具有保有利益的正當性,即構成非給付型不當得利[25]。減資股東的行為因缺乏法定的減資行為構成要件,故股東非依據減資行為而取回了公司的財產,使債權人的優先分配順位受到損害,又不具有保有該利益的正當性,類似于非給付型不當得利而應當向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民法方法用于商事領域總顯得牽強附會,應當在公司法或司法解釋中明確減資股東對瑕疵減資后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其次,非減資股東的責任并不能“一刀切”地認定,應當根據其主觀意志進行個案判斷。公司減資需要股東的集體決策,要通過特別多數決才能夠通過,非減資股東是否承擔連帶責任,第一步要先看該股東表決的情況,如果該股東在減資決議中投的是反對票,自然無需對瑕疵減資承擔責任,第二步,要比照抽逃出資中對其他股東的處理,區分投贊成票股東的主觀意志,如果該股東有協助的意志,則應當對瑕疵減資承擔連帶責任。
最后,公司直接負責的董事和高管也應當受到相應的處罰。公司在減資時應當履行通知與公告義務,直接負責的董事和高管則是履行公司義務的實際執行人,如果不對其施以相應責任,第一,公司股東可能會承擔過重的風險;第二,直接負責的董事和高管會缺乏激勵去履行公司的強制披露義務;第三,董事和高管的不適當披露會進一步侵蝕社會信用體系。故可以比照英美法系國家的規則對董事處以一定罰金,也可以借鑒我國公司法中的資格罰,以此要求直接負責的董事和高管全面、準確、及時的履行公司的信息披露義務。
2.明確責任承擔的范圍
責任主體應當在多大范圍內承擔瑕疵減資之后公司的債務,在已有的判例中似乎并不是一個問題,所有法院都認定責任人應當在減少的注冊資本范圍內承擔相應債務,即使其獲得的實際支付看起來微不足道。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否認了公司的獨立人格,有過度保護債權人之嫌,責任范圍應當以公司基于減資的實際支付為限。
以東方資產公司案為例,減資股東共退出666%股權,注冊資本共減少400萬元,僅收回減資款30余萬B30。減資股東在公司注冊時已經繳納了400萬元的股本,股東本應當按照認繳股本承擔有限責任,后公司確因經營不善導致實際資產小于注冊資本,以減資程序恢復資本與資產的對應關系也無可厚非。根據審計情況,當時公司所有者權益評估值為500余萬,按照666%的凈資產退出,確實應當返還30余萬。如果按照法院的裁判邏輯,公司因未及時通知債權人而出現了償付不能的情況,此時減資股東應當按照400萬元向債權人承擔瑕疵減資責任,股東不僅僅應當將已經拿到的30余萬全部支出,還需要多償付約370萬,股東早已實際繳納過400萬。多支付的約370萬,實際上刺破了股東有限責任的面紗。因為股東實際支付了約770萬。
假設該公司在減資時存在公司資不抵債的情況,當公司將減資情況和財務情況向債權人通知時,面對債權人償債請求,公司應當進入破產程序。假設該公司在減資后仍然能夠償還所有負債,那當公司將減資情況和財務情況向債權人通知時,可能就有部分債權人不要求公司提供清償或擔保,如果此后該公司因為經營不善導致資不抵債,債權人以公司減資程序的瑕疵請求已經減資退出公司的股東承擔超出其“有限責任范圍”的債務,無疑是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錯誤適用。如果股東如約完全履行了出資義務,則股東不應該再對公司承擔任何其他義務,尤其不直接對公司的債權人承擔責任。故減資股東的責任范圍應以公司基于減資的實際支付為限,減資部分為已實繳資本的,應當按照其獲得的實際支付為限,減資部分為認繳資本的,應當按照認繳資本為限。
綜上所述,減資制度的建構應當完善減資制度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在事前明確通知公告應當包含的內容,為債權人提供異議的信息基礎,更新公司減資公告的方式以適應數字時代的公司信用體系;在減資程序當中推遲減資支付的時間以節約司法資源;在減資之后明確瑕疵減資的股東責任以填補法律漏洞,增加董事高管責任以保障信息披露的實現,限定瑕疵減資主體的責任范圍,維護公司法有限責任的基礎原則。以強制信息披露和瑕疵減資責任為核心構筑減資制度,與我國公司法中其他責任追究制度更協調,更符合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總體規制邏輯。
五、結語
債權受到保障,正是基于責任財產、債的保全與債的擔保三項制度的密切配合、相互作用來實現的[26]。責任財產的安全成為了公司債權人的重要倚靠,減資制度就是守衛公司責任財產的重要屏障。除保護債權人之外,減資制度還承擔著平衡公司各方參與者利益、重新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但是法院對減資對抗效力、責任范圍等方面出現的誤判嚴重損害了有限責任這一基本原則。公司制度是一套用于協調各方利益關系的機制[28],在現有的減資制度中,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卻嚴重失衡。
在司法判例尚未形成路徑依賴之前,基于減資制度的基礎理論,本文為公司法及其適用提供建議:(1)應當增加通知公告內容要求,除基礎信息外,還應當將資產負債表或公司財務報告加入通知公告內容;(2)補充電子公告的方式,應當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進行公示;(3)推遲基于減資所進行支付的時間,在債權人異議期滿之后才能向股東進行支付;(4)通過立法或司法解釋明確瑕疵減資的責任主體為減資股東,同時協助瑕疵減資的非減資股東以及董事和高管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5)限制瑕疵減資責任的范圍,減資部分為已實繳資本的,應當以其獲得的實際支付為限,減資部分為認繳資本的,應當以認繳資本為限。
注釋:
①??參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2)鄂民二終字第00084號判決書。
②?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3)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14號判決書。
③?參見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7)滬02民終521號判決書。
④?《公司法》第204條第1款規定了瑕疵減資的法律后果為“責令改正”,但“責令改正”這一表述過于寬泛,需要進行具體解釋才能夠在裁判中應用。
⑤?筆者將案由為減資、自2013-2019年的案例在威科先行法律數據庫中進行了檢索,共有減資判決書132份,這些判決書并未形成統一的觀點。
⑥?《公司法》中涉及減資制度的條文有:第37條股東會職權,第43條有限公司股東會議事方式與表決,第46條董事會職權,第103條股份公司股東大會決議,第142條回購股份,第179條登記要求,第204條第1款規定。上述條文多數只是簡單涉及減資,僅有第177條一條單獨規定減資制度。
⑦?《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中有大量的條文規定了公司以股權方式融資時的要求:例如第27條規定出資方式,第28條規定出資義務,第30條規定出資不足的補充,第31條規定出資證明,第35條規定抽逃出資,并且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中還以大量條文規定了瑕疵出資、抽逃出資的認定與責任承擔。
⑧?例如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蘇商終字第00034號判決書,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8)滬02民終7484號判決書等。
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4條第2款。
⑩?《<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3款。
B11?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3)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14號判決書。
B12?例如山東省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魯02民終3398號判決書等。
B13?《破產法》第33條規定:“涉及債務人財產的下列行為無效:(一)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轉移財產的……”
B14?美國《示范公司法》第140節本法定義:“‘分配是指貨幣或者其他財產(公司自身股票除外)或者公司就任何自身股票對公司股東或者為股東的利益而生成的債務的直接或間接轉讓。分配的形式可以是宣告或者支付股利,購買、回購或者以其他方法取得公司股票;債務分配;或者其他形式。”
B15?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3)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1817號判決書。
B16?參見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7)滬02民終521號判決書。
B17?參見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2012)鄂民二終字第00084號判決書。
B18?該表為簡化處理,不再考慮公司進行利潤分配所需要的公積金提取等程序,僅為突出展示形式減資中股東分配順位的變化。
B19?德國《股份公司法》第225條規定:“(2)登記公告六個月后,申報的債權人已經獲得清償或者擔保后,才能向股東進行基于減資的支付。在規定時點之前,股東出資義務的免除不生效力。”
B20?日本《會社法》第447條規定:“(1)株式會社可以減少資本金的金額。在此情況下,經股東大會決議,確定以下事項:……(iii)減少資本金金額決議的生效日期……”第449條規定:“……(2)公司的債權人可以根據前項聲明他們的反對意見,股份公司必須通過官方聲明的方式對以下事項進行公示,而且必須對所有已知債權人發送異議請求書:(i)公司資本減少的詳細內容(ii)通過法務省規定的方式所計算出的財務公告(iii)債權人提出異議的時間(不得少于一個月)……(6)下列事項的生效時間(但是,這些并不適用,如果(2)中所列的程序性事項沒有被遵守):(i)資本金減少:在447的(1)(iii)所確定的那一天……”
B21?《新加坡公司法》第78E條也有類似于日本和德國的規定:“78E?債權人反對期后(1)(a)當私人公司通過了減資的決議并且滿足法律要求的條件并且(b)沒有債權人在異議期內提請反對時。為了減資生效,公司應當向注冊官提交:減資決議;以下文件(償債能力聲明;一份董事的聲明,說明公司已經符合減資的法律要求,并且沒有人申請取消減資;一份包括該次減資信息的文件)……(5)當上述(1)(2)(3)(4)在減資程序中被滿足時,減資應當在公司登記官登記公司合適的相關信息后,方可生效。”
B22?德國《股份公司法》第222條:“要件……(3)在決議中應確定,為何種目的減資,特別是應否返還部分基本資本……”第225條:“債權人保護(1)決議登記公告前已發生債權,在公告后六個月內申報,如果不能獲得清償,應當向其提供擔保。(2)登記公告六個月后,申報的債權人已經獲得清償或者擔保后,才能向股東進行基于減資的支付。在規定時點之前,股東出資義務的免除不生效力。(3)債權人請求提供擔保的權利,不取決于是否向股東進行了基于減資的支付。”
B23?參見日本《會社法》第449條。
B24?英國《公司法》第641條第1款:“具有股本的公司可以通過下列決議減少其股本:(a)如果是股份有限私人公司,被有償債能力聲明支持的特殊決議;(b)在任何情況下,被法院確認的特殊決議。”
B25?《新加坡公司法》第78B條:“私人公司的減資方式(1)私人公司可以減少注冊資本,通過股東會特殊決議的方式,如果該私人公司(a)已刪除(b)滿足償債能力要求……”第78C條:“公開公司的減資(1)公開公司可以在滿足下列情形時減資:(a)已刪除(b)滿足償債能力要求;……”
B26?美國《特拉華州公司法》第174條規定:“公司董事回購非法股份后6年內的任何時間,公司清算或者無力清償債務時,向公司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英國《公司法》第643條規定:“董事如果沒有合理理由而做出償債能力聲明,失職董事構成犯罪,可能被處以不超過兩年的監禁、罰金。”新加坡公司法也有類似規定。
B27?參見江西省南昌市東湖區人民法院(2016)贛0102民初4862號判決書。
B28?已公告的絕大多數減資通知均與文中公告類似,通常只包括這四項要素,很少含有其他實質性的內容。
B29?參見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法院(2016)浙0482民初4664號判決書、天津市和平區人民法院(2017)津0101民初278號判決書。
B30?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3)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14號判決書。
參考文獻:
[1]??蔣大興.公司自治與裁判寬容——新《公司法》視野下的裁判思維[J].法學家,2006(6):71.
[2]?劉玉妹.認繳資本制視野下公司減資制度的構建[J].法律適用,2016(7):96.
[3]?劉俊海.最新《公司法》司法解釋(一)(二)(三)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2011:53,47.
[4]??Commentaries?and?Cases?on?the?Law?of?Business?Organization[M].?Allen,?William?T.&Kraakman,?Reinier?H.?Fifth?edition.?New?York:?Wolters?Kluwer,?2016:98-99,134,105,138.
[5]?王利明.論合同的相對性[J].中國法學,1996(4):71.
[6]?王澤鑒.侵權行為[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03-105.
[7]?施鴻鵬.民法與商法二元格局的演變與形成[J].法學研究,2017,39(2):93-94.
[8]??馬紅偉,魯榮杰.符合破產條件時的違規減資對減資前債權人無效[J].人民司法(案例),2018(14):78-80.
[9]?劉燕.重構“禁止抽逃出資”規則的公司法理基礎[J].中國法學,2015(4):196-197.
[10]??Examples?&?Explanations?Corporations?8th?Edition,?Alan?R.?Palmiter[M].New?York:?Wolters?Kluwer,?2015:645.
[11]?朱慈蘊,皮正德.公司資本制度的后端改革與償債能力測試的借鑒[J].法學研究,2021,43(1):66-67.
[12]?朱慈蘊.公司法原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209.
[13]?傅穹.公司減資規則論[J].法學評論,2004(3):39.
[14]??李智.公司減資制度初探[J].政法論壇,2005(1):131.
[15]?羅偉.論公司減資制度——我國《公司法》減資制度完善的建議[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7.
[16]?胡曉靜、楊代雄譯.德國商事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73,170.
[17]?格茨·懷克,克里斯蒂娜·溫德比西勒.殷盛譯.德國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637-638.
[18]?曾世雄,曾婉如.企業設計法[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9:250-252,370.
[19]?黃亞穎.資本公積補虧的公司法立場——基于*ST飛彩的資本公積變相補虧[J].經濟法研究,2015,15(1):193-209.
[20]?Jonathan?Rickford.Reforming?Capital:?Report?of?the?Interdisciplinary?Group?on?Capital?Maintenance[J].European?Business?Law?Review,?2004,15:943.
[21]?葉林.私法權利的轉型——一個團體法視角的觀察[J].法學家,2010(4):143.
[22]?葛偉軍.英國公司法要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142-143.
[23]?趙旭東.商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53.
[24]?徐文彬,等譯.特拉華州普通公司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112.
[25]?王澤鑒.不當得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39-140.
[26]?朱慈蘊.公司資本理念與債權人利益保護[J].政法論壇,2005(3):126.
[27]?崔建遠.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05.
[28]?許德風.公司融資語境下股與債的界分[J].法學研究,2019,41(2):90.
Defects?and?Reconstruct?of?Capital?Reduction?System
PI?Zheng-de
(School?of?Law,?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
Abstract:?Capital?reduction?is?an?important?way?of?capital?withdrawal.?It?functions?for?reallocating?the?resource?of?the?society?and?guarding?the?security?of?creditor.?However,?there?are?obvious?legal?loopholes?in?our?capital?reduction?system:?nobody?is?responsible?for?misconduct?in?capital?reduction.?This?loophole?in?the?judicial?precedent?has?not?been?properly?resolved.?The?paths?of?attribution?in?existing?jurisprudence?are?not?only?divergent,?but?also?difficult?to?apply?to?misconduct?in?capital?reduction.?Some?jurisprudence?has?even?broken?the?balance?of?interests?between?shareholders?and?creditors?and?violated?the?basic?principle?of?limited?liability?of?the?company.?Based?on?the?typical?cases?and?the?basic?theory?issues?in?them,?it′s?not?only?the?shareholder?who?reduced?the?capital?should?be?liable?for?misconduct,?the?other?shareholders,?directors?and?executives?should?also?be?liable?for?misconduct.?The?obligation?should?be?constrained?to?the?actually?payment?from?the?corporation.?It′s?necessary?to?augment?the?procedure?and?content?of?information?disclosure?before?capital?reduction?and?improve?the?control?of?payment?based?on?capital?reduction.
Key?words:?capital?reduction?system;?legal?loopholes;?protection?of?creditor;?case?study;liability
(責任編輯: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