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志巍 王漫 陳淑華 初叢相 杜海波 徐東波




摘 要 選定吉林西部沙化土地建立試驗區,優選歐李、小葉錦雞兒和山杏,進行不同模式的配置試驗,通過造林成活率、生長情況及植被覆蓋率指標的測定,選出樹種的最佳配置模式,結果表明:7個樹種配置模式中,以山杏+小葉錦雞兒+歐李帶狀混交模式最優,其植被覆蓋度達66.5%。該項研究可為吉林西部沙地生物防治提供技術支撐。
關鍵詞 吉林西部;沙地;優選樹種;配置模式
文章編號:1005-5215(2022)01-0059-02
中圖分類號:S72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2.01.018
Abstract The sandy land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area,and selected suitable tree species Cerasus humilis,Caragana microphylla & Prunus sibirica for different arrangement experiments. The selection was made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survival rate,growth & vegetation coverage of the tree species. The optimal configuration mode of tree species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sandy land in western Jilin Province.
Key words western Jilin Province; sandy land; optimal tree species; arrangement mode
土地荒漠化是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我國自20世紀以來,由于過度砍伐、開墾、放牧、防護林更新不及時等原因,再加之氣候因素,土地沙漠化在加劇蔓延[1-3]。松嫩沙地作為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正經受著嚴重的土地沙化威脅[4]。因此,本文結合吉林西部的生態環境及立地條件,針對該區域沙化土地治理面臨的關鍵技術,建立試驗示范區,優選歐李(Cerasus humilis)、小葉錦雞兒(Caragana microphylla)和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等適生樹種進行沙化土地生物治理模式的優化分析。
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區設在洮南市四海林場。試驗地沙地面積2.5 hm2。四海林場位于吉林省洮南市安定鎮四海村,屬風沙丘陵的干旱區,溫差大,季節性強,雨熱同季。春季干旱多風少雨,夏季炎熱降雨集中,秋季冷暖適中,冬季嚴寒少雪。立地條件差,樹種單一,樹木生長慢,植被覆蓋率低。
2 材料與方法
試驗所選樹種為小葉錦雞兒、山杏、歐李。以生物防護措施對選定試驗沙地進行治理模式研究。2018年選擇喬灌和灌灌混交模式,應用歐李、小葉錦雞兒和山杏的優良苗木進行帶狀混交,按三角形方式栽植。共設7個配置模式(表1):(1)山杏純林;(2)小葉錦雞兒純林;(3)歐李純林;(4)山杏+小葉錦雞兒;(5)山杏+歐李;(6)小葉錦雞兒+歐李;(7)山杏+小葉錦雞兒+歐李。各模式試驗小區規格為50 m×50 m。2019年測定不同樹種成活率、生長指標和植被覆蓋度,綜合分析優選最佳配置模式。
3 結果與分析
3.1 不同模式苗木成活率分析
由圖1可知,沙化試驗地7種配置模式栽植的小葉錦雞兒、山杏及歐李苗木總成活率為90.5%,3種樹種平均成活率均達到85%以上,能夠適應吉林西部的土壤條件。試驗區7種配置模式栽植樹種總體表現為山杏、小葉錦雞兒成活率無顯著差異,均優于歐李。
3.2 不同模式苗木生長情況
沙化區域7種配置模式中各樹種均生長表現良好。由圖2、圖3、圖4可知,其中山杏純林株高、地徑、冠幅各生長指標較混交林相對要高;小葉錦雞兒與歐李純林株高、地徑、冠幅3個生長指標較混交林略低。
3.3 不同模式植被覆蓋率分析
2019年測定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植被覆蓋率,結果如圖5所示。沙化區域7種模式的植被覆蓋率以山杏+小葉錦雞兒+歐李模式最高,達到66.5%,極大地改善了沙化土地;其次為山杏+小葉錦雞兒模式,覆蓋率為62.3%,較對照的自然情況提高20個百分點以上。
4 結論與討論
沙地治理以生態功能恢復為基本屬性,具有公益性、基礎性等特征。吉林西部地區沙化土地的治理應突出生物措施為主、與工程措施結合的綜合治理方式,注重優化植物配置模式。本研究結合吉林西部沙化土地栽植苗木成活率、生長情況及植被覆蓋率指標,優選出沙化區域最佳配置模式為山杏+小葉錦雞兒+歐李帶狀混交模式,植被覆蓋率達66.5%,對吉林省西部沙化土地治理及生態修復具有重要意義。
本次沙化區域不同植物配置模式試驗研究中,同時開展了土壤含水率、養分及群落穩定性等指標的測定,但試驗中因選育栽培樹種苗齡較小且栽植年限較短,試驗測定數據未表現出顯著差異。隨著林齡增加,3種樹種不同帶狀混交配置模式的生長是否呈現差異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朱震達. 中國的脆弱生態帶與土地荒漠化[J]. 中國沙漠, 1991, 11(4):10-22
[2] 陳棣, 李英杰, 王桂青. 松嫩平原西部風沙化土地治理開發技術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1999(4) : 17-19
[3] 張寶珠, 金維林, 葛士林, 等. 呼倫貝爾沙地治理布局及治理模式[J]. 中國沙漠, 2013, 33(5):1310-1313
[4] 景國臣, 李英杰, 龐立鐵,等. 松嫩沙地治理技術及效益分析[J]. 水土保持應用技術, 2013(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