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祖娟
【摘要】開展博物館活動的核心是培養(yǎng)幼兒的博物意識。本文論述了幼兒園開展探究性主題活動的一些思考,對博物意識下主題探究活動的價值以及特點進行了分析,嘗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以下幾點思考:藏品激趣,調動主動參與;材料提供,聚焦探索問題;場景拓展,走向深度探究;成果展示,提升知識經驗。
【關鍵詞】博物意識;探究性主題活動;藏品
《博物館條例》強調,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展示及教育作用。幼兒園博物館相關課程的研發(fā)既是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拓展與延伸,也是幼兒園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資源與載體。幼兒園博物館是指以幼兒為對象,幼兒園或者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觀察、操作和欣賞一些具有重要博物價值的事物、現(xiàn)象。而其中幼兒園建立幼兒博物館不只是關注博物館本身,最核心的是要意識到博物意識對幼兒發(fā)展的積極影響。虞永平認為,博物意識是廣泛關注、深入觀察、靜心欣賞、積極探究的意識。在博物意識的引領下,幼兒的觀察力、辨識力和理解力等都會提高,從而更容易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點和規(guī)律。因此,筆者所在幼兒園以博物意識為引導,結合主題活動開展博物教育活動,以問題為依托,讓幼兒獲得新的、整體的、聯(lián)系的經驗,建構園本活動課程。
一、相識—藏品激趣,調動主動參與
興趣是激發(fā)幼兒學習的動力,開展探究性主題活動尤其要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而興趣可以來源于幼兒的“藏品”,幼兒的收藏不是“破爛”,也潛藏著許多探究性的可能,對幼兒是充滿吸引和生命力的。實質上,收藏意識正反饋了幼兒探究未知事物和現(xiàn)象的欲望,因此,我們要珍視幼兒的收藏興趣,站在幼兒的立場去發(fā)現(xiàn)其興趣。
幼兒園課程來源于幼兒,也正是幼兒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自己的意愿、自己的選擇和嘗試建構了幼兒園的活動與課程。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基于幼兒提供具有博物價值的藏品,例如在主題區(qū)域材料中增加藏品展示區(qū),讓幼兒有更多分享和討論的空間;通過實地參觀、圖片或者實物模型、視頻等形式認識不同的藏品,引起幼兒的關注等。在主題探究的過程中,支持幼兒的發(fā)現(xiàn),引導幼兒建構對藏品的認知,搭建經驗的支架非常重要。“藏品”出現(xiàn)后,逐漸成為幼兒關注的焦點,也是探究主題活動的線索,推動相關領域活動的發(fā)展。與此同時,幼兒也豐富已有的博物經驗,與學習場景進行互動,內化經驗。
二、相遇—材料提供,聚焦探索問題
因此,教師需要在材料層面上予以支持。首先,注重材料的多元性和層次性。可以提供同一物種不同外在形態(tài)、不同功能的材料,如羊城尋根記主題活動中幼兒對于五羊的測量感興趣,因此提供了尺子、繩子、木棍等材料,自然會引起幼兒去探究自然測量的方法。當再次增加了記錄表格、記錄筆等輔助材料時,幼兒還能夠嘗試去記錄自己的發(fā)現(xiàn),助推幼兒富有層次的發(fā)展。其次,注重材料的內在指引性。如將大班哥哥姐姐探究測量的成果和步驟圖給幼兒觀察和欣賞,指引幼兒去了解的基礎上提供探索的思路。再者,注重材料的體驗性。幼兒觀察可能會比較零散,不聚焦于某一類物品,因此我們也可以鼓勵幼兒調動多種感官去與材料發(fā)生互動,引發(fā)幼兒進行更加細微的觀察和感知。如在美食主題活動中,我們可以提供仿真的廚具、餐具、調料等,配上美食的制作圖片,讓幼兒動手去體驗。
三、相知—場景拓展,走向深度探究
聚焦問題之后,盡管在幼兒園有一定的材料的支持,有同伴、老師甚至是家長的協(xié)助,對問題的探究也進入了新的階段,但幼兒的探究與呈現(xiàn)往往會進入一個“瓶頸期”,園內的探究滿足不了幼兒的探究需要。由此,我們可以將園內的場景進行園外的延伸,甄選和建構能夠支持幼兒深度探究的社會場景,例如博物館、圖書館、社區(qū)、家庭等。因此,為支持幼兒繼續(xù)深度探究,我們通過資料收集、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口頭問答等形式挖掘更多可以利用的社會場景,幫助幼兒的聚焦探究的問題并逐步走向深入探究。例如,幼兒園周邊的社區(qū)環(huán)境就是一個資源豐富的自然博物館,能夠拓展園內的探究內容。在開展以“花”為主題的活動中,我們可以鼓勵幼兒觀察社區(qū)不同種類的花,甚至可以參與種植、管理,跟隨季節(jié)的更替進行追蹤記錄,探索花的生長變化,積累植物的相關知識經驗,建構自己的知識架構。
在幼兒深度探究的過程,幼兒是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的過程,幼兒的想象力、專注力、問題分析能力等也得到了發(fā)展。同時,幼兒在進行知識重組和建構的過程也在豐富經驗,教師應充分尊重幼兒的個性想法,支持其探索和表現(xiàn)。
四、相惜—成果展示,提升知識經驗
展示是博物館的重要特性,經驗和成果的分享也是探究性主題的重要階段之一。因此,我們可以鼓勵幼兒進行真實的博物表達,展示探究過程中的博物思維過程,讓幼兒的思維具有可見性,從而也能培養(yǎng)其博物認知技能,也可以協(xié)助教師更有效地為幼兒后續(xù)的探究搭建學習平臺。
成果分享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能夠進行不同的博物表達,從而彰顯幼兒的不同博物思維。成果展示區(qū)域可以是班級也可以是幼兒園甚至是園外。結合班級和社會學習場景,我們鼓勵幼兒呈現(xiàn)“藏品”的研究成果,包括相關的圖片、手工、語言等不同的作品,好像展覽會一般再現(xiàn)學習的過程和收獲。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可以和同伴討論互動,可以請求成人的協(xié)助,展現(xiàn)和分享成果。幼兒可以成為講解員,通過童話劇、繪畫展、游戲工作坊等方式進行展示,分享“藏品”的有趣故事。通過成果的展示,幼兒的知識經驗也在交流分享中得到提升,幼兒感受到成功和自信,甚至激發(fā)下一個主題探究的熱情。
一花一博物,一館一世界。實質上任何一種幼兒感興趣和有教育價值的事物,都可以成為一所幼兒博物館,豐富幼兒探索世界的機會。幼兒在博物意識下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探究、操作和體驗。我們也希望幼兒化身為小小博物學家,小小科學家,小小工程師,小小藝術家等,成為探究小能手。
參考文獻:
[1] 虞永平 . 幼兒博物館與幼兒園課程[J] . 幼兒教育,2010(10):7-9.
[2] 張綿綿 . 走進幼兒園的幼兒博物館教育[J] . 福建教育,2017,1145(5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