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明
【摘 要】目的:在診斷小兒發熱疾病中探討PCT(降鈣素原)、CRP(C反應蛋白)及ESR(紅細胞沉降率)檢驗的效果。方法:本研究納入的分析對象均為我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及健康檢查兒童,其中有80例發熱疾病患兒,將其納入研究組,另外選取我院該時間段中健康體檢的健康兒童80例納入參照組。對所有的兒童均實施PCT(采用免疫熒光法)、CRP(采用免疫熒光法)及ESR(魏氏血沉法)進行檢驗,統計所有兒童的測試結果,并比較陽性檢出情況。結果:兩組研究對象的PCT、CRP及ESR檢驗指標相比,研究組比參照組高(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檢測陽性比例高于參照組(P<0.05),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在發熱疾病兒童的診斷中,進行PCT、CRP及ESR三個指標的檢驗,可為臨床診斷提供參考,具有較高的準確性。
【關鍵詞】兒童發熱疾病;PCT;CRP;ESR;檢驗效果
PCT, CRP and ESR test the effect of diagnosis of fever disease in children
XU Haiming
Hengshui City Eighth People’s Hospital Inspection Department, Hengshui Hebei 053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CT(procalcitonin), CRP (C reactive protein) and ESR(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pediatric fever disease.Methods: The analysis subject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were all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and children with health examination from August 2020 to August 2021, including 80 children with fever disease, who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group. In addition, 80 healthy children who underwent health examination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into the reference group.All children were tested by PCT(by immunofluorescence), CRP(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ESR(Wei’s blood sedimentation method). The test results of all children were counted and the positive tests were compared.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PCT, CRP and ESR test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P<0.05),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positive tests in the study group than that in the reference group(P<0.05).Conclusion:In the diagnosis of children with febrile disease, three tests of PCT, CRP and ESR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with high accuracy.
【Key?Words】Fever disease in children; PCT;CRP;ESR; Test effect
在小兒疾病中發熱為常見癥狀,然而小兒發熱疾病的類型不同,需要臨床中對其進行判斷,從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早期治療,導致小兒發熱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包括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及其引起的相關疾病[1]。就感染而言,主要是病原微生物所致,除了上述兩種感染外,還包括支原體感染[2]。以往臨床中對細菌感染的判斷常采用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檢查進行分析,然而兒童接受抗生素治療時,如果存在濫用現象,加之患兒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以及生理特征,如果采用上述方法進行診斷,難以確定患兒的疾病類型,且有較高的漏診率和誤診率[3]。因此,臨床中需要深入探析相關指標的檢驗,從而提高小兒發熱疾病類型的診斷率。據相關研究表明,在小兒發熱疾病的檢出中,對PCT、CRP及ESR采用相應檢測方法進行檢驗,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率,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本研究選取部分患兒及健康兒童對比的研究方式,根據分析結果作出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
采用分組對比的研究方法,與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從本院患者中選取符合研究要求的80例發熱疾病患兒視為研究組,與同時期選取健康體檢的80例兒童視為參照組,年齡3歲~11歲,平均年齡(5.58±2.39)歲。進行組間比較,P>0.05,說明數據可比價值高。
1.2 方法
對兩組兒童均實施PCT、CRP和ESR檢驗,需提前告知兒童家長相關注意事項,于次日清晨采集靜脈血樣本,并進行以上幾項指標的檢查,具體措施如下:患者入院1d內,對所有的患兒完成抽血檢測,檢測過程中主要測定血液中的PCT、CRP和ESR、WBC水平。其中PCT、CRP、WBC均為EDTA鹽的抗凝全血, PCT和CRP的測定均采用全血(或血清)免疫熒光法完成;ESR采用血液樣本與枸櫞酸鈉溶液4∶1的比例完成。
1.3 觀察指標
比較研究組、參照組的PCT、CRP和ESR指標以及檢驗陽性率,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指標。其中若研究對象的PCT、CRP和ESR分別達到以下水平則可判定為陽性,即>0.5ng/mL、>10mg/L、>15mm/h。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查結果分析

經過檢查結果分析可見,存在發熱疾病的研究組患兒其PCT、CRP和ESR指標均高于參照組(P<0.05)。
2.2 陽性率分析
參照組在檢驗完成后PCT、CRP和ESR指標均為陰性,陽性率為0,而研究組在檢驗后以上指標均達到陽性水平,陽性率為100%,顯著高于參照組(P<0.05)。
對于小兒來說,導致發熱的原因較多,一般多是感染引起,其可根據感染病原微生物的不同,分為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也包括在內。一般情況下,臨床中對患兒有無細菌感染的情況常采用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檢驗的方法進行診斷,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該方法檢驗的結果容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因素、患兒生理特征以及抗生素藥物應用不規范等,所以僅僅依靠該方法進行診斷,無法確定導致患兒發熱的類型,同時具有較高的誤診和漏診率。據劉曉萌等學者的研究分析得知,兩組兒童相關指標即PCT、CRP、ESR、WBC相比,細菌感染組明顯高于非細菌感染組,說明,在小兒因非細菌感染或細菌感染導致的發熱原因診斷中,上述指標均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另外郭艷梅學者在報道中指出將感染和非感染組兒童的ESR、WBC水平進行對比,其差異性并不明顯,由此可見,在小兒發熱癥狀的診斷中,僅僅依靠ESR、WBC指標的檢測水平,難以區分小兒發熱癥狀是因感染或非感染所致。一般情況下,健康人體內的CRP濃度相對較低,一旦出現炎癥反應后,其濃度就會有明顯的上升趨勢,然而CRP在臨床中屬于炎癥反應蛋白的一種,當患者接受手術或者遇到意外創傷后,CRP的水平也會有明顯的上升現象,因此,在小兒發熱原因的診斷中僅僅依靠CRP水平的測量無法達到理想目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就ESR而言,其是在檢驗人體內紅細胞聚集程度時的重要指標,一旦人體發生炎癥及相關反應時,就會出現免疫球蛋白水平、纖維蛋白原、C反應蛋白在短時間內上升速度較快,從而導致紅細胞沉降率上升,在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熱病癥的診斷中應用該指標分析,具有良好的鑒別效果。就PCT而言,其主要測定方法分為兩種,一種是放射免疫法,另一種是免疫層析定量法,該指標處于0.5ng/ml說明指標正常,但機體受到細菌或真菌侵襲后發生感染時,機體內的巨噬細胞、甲狀腺外的單核細胞以及肺及腸道內的淋巴細胞將會合成,促進PCT分泌,進而導致該指標迅速上升。如可對其進行PCT、CRP、ESR三個指標的檢驗,如PCT本身是蛋白質的一種,若小兒因細菌感染而引起發熱,那么PCT的血漿濃度便會隨之升高;CRP則會在機體出現急性感染或組織損傷時出現短時間內的急劇上升,而發熱多是因細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引起,患兒機體內的吞噬細胞會在CRP的調整激活下起到調理性作用;而ESR也與以上兩種指標有相似性,正常情況下男性體內的ESR水平處于<15mm/h,女性則為<20mm/h。總的來看,PCT、CRP、ESR三種指標均會因機體內感染情況的加劇而處于升高趨勢,通過表1分析可見,研究組患兒的PCT、CRP、ESR指標分別處于(3.11±0.54)ng/mL、(55.16±8.42)mg/L、(44.82±6.58)mm/h,明顯高于參照組(P<0.05)。與上述研究結果相比,基本一致,說明與正常兒童相比,發熱患兒的PCT、CRP、ESR均有明顯的升高趨勢,且高于正常兒童,將上述指標作為臨床中診斷小兒發熱病的重要指標具有良好的參考意義,可為后續治療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促進患兒的早日康復。
綜合本次研究情況分析來看, PCT、CRP、ESR指標在小兒發熱病發生后有明顯的變化,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上述指標的測量,能夠提高診斷結果,對后續的針對性治療有積極幫助。
參考文獻
[1] 謝福生,趙蓮,汪紅,等.PCT、CRP及ESR檢驗診斷小兒發熱疾病的作用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7):93.
[2] 王喆,張寧,張獻波.血清CD64、降鈣素原及C反應蛋白對兒童發熱性疾病的診斷及臨床意義[J].白求恩醫學雜志,2018,16(1):38-40.
[3] 李星軍,錢敏健,鄧桂勝,等.發熱患者血流感染與血清PCT、CRP、IL-6和內毒素的臨床應用評價[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8,39(22):2782-2785,2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