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莉莉 俞志龍 許立欣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在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應緊密圍繞地方經濟發展、行業企業需求,打破傳統教育教學的局限性,從 “跨思維界”“跨知識界”“跨組織界”三個維度著手,通過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構建多元育人體系、深化專創融合模式、完善產教融合機制、拓寬校企融合渠道等舉措,著力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跨思維界;跨知識界;跨組織界;高質量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0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2) 01-0059-03
一、“跨界”培養理念的基本內涵及現實意義
(一)“跨界”培養理念的基本內涵
所謂“跨界”培養是指打破現有專業邊界、學科邊界、學校與社會邊界,通過專業間、學科間、校企與校社的協同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專業融合、課程融合、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舉措,構建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及實踐模式,著力培養服務國家及地方產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其內涵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跨思維界,改變傳統認知:傳統教育教學模式以應試教育為目的,以教師、教材、課程為中心,導致學生知識體系的片面性及單一性。跨思維界理念的提出旨在變革封閉的教育教學模式,推進新時代教育教學新舉措,強化精英化培養、交叉培養、協同培養等多種育人模式,從而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質量創新性人才,努力構建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新格局。
第二,跨知識界,打通專業壁壘: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需要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加注重實踐知識的學習。跨知識界理念的提出旨在通過打通“知識”界線,強化“課程融合”“專業融合”“平臺融合”“師資融合”“產教融合”“校企融合”等多個舉措,為學生搭建立體化、綜合化、多元化的跨界知識體系。
第三,跨組織界,實現多方共謀:高校要多層面、多渠道、多方式地有效融合各方力量,形成政府、企業、行業、社會等多元育人的新發展格局。跨組織界理念的提出旨在要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尤其是行業領先企業中的各類辦學資源,做到學校與政府、行業、企業對接,專業設置與崗位需求對接,知識體系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跨越組織界限,完善“引進走出”師資培養模式,著力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二)“跨界”培養理念的現實意義
第一,跨界培養理念有助于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變革的需求。在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下,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積極構建跨界培養、協同育人的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跨界培養理念的提出旨在打破傳統教育教學局限性,變革教育教學單一模式,創新教育教學新舉措,進而培養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高質量創新人才。
第二,跨界培養理念有助于突出應用型大學辦學理念及特色。高校要明確自身合理、清晰的辦學定位,立足于學校現狀,凝練辦學特色,強化專業協同,辦好優勢專業。跨界培養理念就是要深入對接地方產業需求,通過拓寬校企合作渠道,強化產教融合機制,著力打造適應社會需求的特色專業,有力彰顯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理念及特色。
第三,跨界培養理念有助于提升學生創新創業水平和能力。跨界培養理念從主體融入角度著重強調多元化主體參與高校教育教學,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等各類主體作用,廣泛吸納社會各類辦學資源,為學生搭建創新實踐操作平臺,提供教育教學實踐基地,促使學生盡早接觸社會、接觸企業,了解企業運作模式,豐富創新創業領域實踐知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從而培養更多高質量、高素質、多元化的應用型創新性人才。
二、目前高校跨界培養雙創人才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教學模式有待創新
有的高校在教學理念方面較為傳統,教育教學模式還是停留在課堂教學。教師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學生是被動接受的客體,固守“教師為中心、教材為中心、課程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創新創業方面知識的學習僅局限在教育理論、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訓練等模式,雙創教育載體較為有限,企業直接參與高校實踐教學的模式還有待拓寬,學生雙創實踐知識的欠缺,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創業的水平及能力的提升。
(二)專創融合機制有待強化
有的高校課程設置方面存在“一刀切”現象,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發展能力及社會需要個性化開設課程。雙創教育實踐課程較為稀少,實踐創新平臺較為稀缺,雙創實踐項目較為緊缺,專業課程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度有待提升。課程專業間資源、優勢及特色融合、共享、共通、集聚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增強,交叉性新型學科發展較為緩慢。
(三)多元育人主體有待加強
當前高校雙創教育的育人機構較少,大多是教務處、團委、創新創業辦負責創新創業方面的教育教學、項目申報、實踐訓練及賽事組織,其他職能部門及學院參與度較低。此外高校在尋求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等主體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創新創業工作方面還有待加強,多渠道、多方式、多層面地有效融合各方力量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多元辦學主體、多元治理結構、多元發展支撐的辦學體系還有待構建,高校的辦學活力及高質量可持續發展能力還有待提高。
(四)產教融合體系有待構建
當前高校參與社會并調動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等各方面力量與資源的能力還較為欠缺,多元協調、內外聯動的校企合作機制也有待健全,校企合作深入度及覆蓋度更有待完善,充分利用企業的資源強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課程教學等舉措還有待提升。將產業的發展與專業建設協同融合,并為之配套相應的教學資源、實訓條件和師資力量能力還較為薄弱,專業學科群建設與地方產業需求的匹配度更有待加強,產教融合的機制、模式、評價體系更需要創新。
(五)激勵保障機制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在雙創教育教學方面的激勵保障機制相對欠缺,重結果輕過程。雙創教育教學管理及項目培育過程中,提供給雙創導師業務培訓、校外交流及雙創人才培養的經費較為有限,從而導致雙創導師積極性、主動性及投入度深受影響,高級別創新創業成果產出量也較為稀少。此外,雙創教育骨干教師培養重視度還有待提高,培育計劃及培訓辦法的制度建設更有待加強。
三、“跨界”培養理念下的高校雙創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一)以政策引導為前提,強化教學模式創新
高校要加大教育教學改革力度,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要求,就要在傳統教育教學認知及理念上有所轉變。第一,要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雙創政策引導鏈。高校要以國家雙創政策和制度為依據,以構建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為引領,以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科學制定高校相關創新創業政策和措施,提升高校創新創業服務能力。第二,要積極構建融合發展的雙創育人新體系。立足學校自身發展優勢、辦學條件及地方行業企業對新時代高質量創新技術人才的需求,以強化特色為目標,深入推進專創融合、科創融合、產教融合,將融合發展貫穿于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并貫穿于教育教學、專業建設、課程教材、日常管理等各類體系中。第三,要扎實推進多元主體的改革發展新機制。要建立健全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等共同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的新機制,深化學校改革創新,縱深推進高校雙創教育質量改革、專業建設內涵提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師教學能力提升、運行管理機制革新等綜合項目改革,扎實打好改革創新“組合拳”,有力推動高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二)以專創融合為重點,培養跨知識教育群
高校要提升專業教育與雙創教育間的融合,關鍵在于:第一,與通識教育之間的交叉融合。實施創新創業通識必修課程強基工程,打造專創融合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實施專創融合課程改革工程,開設專創融合學科基礎或專業課程,重點打造一批專創融合的特色示范課程。第二,與實踐教育間的交叉融合。要改變以往專業教育覆蓋面過窄、內容陳舊、知識重復與社會脫節等課程缺陷,構建相互融通、有機統一、立體交叉的創新實踐課程體系。通過優化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深入對接地方經濟發展需求,推進分類分層創新實踐課程教學。第三,與跨專業師資間的交叉融合。根據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配備不同專業領域的師資對學生進行跨專業、多學科、交互式培養。積極構建“厚基礎、寬口徑”大類基礎教育與“自主性、個性化、研究型”專業培養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強化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實踐課程等立體式專創融合課程體系構建,著力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三)以多元參與為主體,完善雙創組織機構
高校要可持續健康發展,除了自身必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之外,還需要政府、社會、行業、企業等主體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第一,積極構建校外多元參與機制。高校要充分對接地方區域及行業產業需求,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地方等方面協同融合,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及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第二,有效完善校內雙創組織機構。高校除設立專門機構管理和服務學生雙創教育教學、項目申報及競賽組織等事宜外,要系統性、專業性、長效性強化高校創新創業工作,要多部門協同參與并系統研究學校雙創工作,不定期組織開展專題研討會、建立雙創專家導師庫、引入現代產業、創新型企業全方位參與學生雙創教學,提升雙創實踐教學能力及水平。第三,有效搭建跨界雙創社群。除校外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機制、校內完善雙創組織機構外,高校要積極營造雙創氛圍,努力搭建跨界雙創社群,整合創業社區、創客空間、專業雙創工作室等校內資源,重點打造思創融合、專創融合、產創融合、校友創業等雙創項目,大力培育創新創業種子項目,積極孵化“雙創”企業。
(四)以課程研發為重點,推進校企協同融合
高校要提升校企合作間的協同融合,第一,強化課程與企業深度融合。學校在培養方案、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方面要充分調研合作企業的專業需求,有的放矢地強化企業需求的人才培養內容,讓企業專家參與到課程教學中,同時多讓創業的學生參與到企業的運營管理中,加強創業實踐知識的學習,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創新創業能力。第二,拓寬校企合作共建渠道。強化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充分利用政府政策、產業資源,探索多種模式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高校與現代產業發展需求的協同融合,構建高質量的現代產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大與行業尤其是領軍型企業間的交流合作,通過訂單培養、課程融合、專業對接、實踐實訓等模式,拓寬校企合作渠道。第三,加大創新實踐平臺建設。要與行業企業共建校內外實驗實訓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創新實驗室、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立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使高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高質量人才,強化更多企業參與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訓力度,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五)以雙創教師為抓手,強化激勵保障機制
高校要培養高質量雙創人才,前提是要強化創新創業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第一,打造專業能力強的雙創師資隊伍。要通過內外相結合方式,培育一批專業能力強、業務素質高的雙創師資隊伍,加大創新創業高層次人才及團隊的引進力度,強化對創新創業師資的培訓指導,邀請校外企業專家擔任雙創指導教師。同時,積極鼓勵雙創教師走出校門,參與企業管理,提升實踐教學能力。第二,加大雙創師資隊伍考核獎勵力度。對雙創師資隊伍要加強考核,通過創新成果、創業項目等方式進行展示,充分檢驗雙創導師的工作成果,與此同時,要加大對雙創教師的獎勵力度,可通過增加教學工作量、發放獎勵性績效工資等形式,提升雙創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教學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加大雙創教育教學投入力度。學校可設立專門的創新創業基金,對雙創教師的指導項目給予經費支持,鼓勵師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類競賽。
“跨界培養”理念是在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背景下提出的創新型教育理念,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該教育理念打破了傳統教育教學的局限性,實現了專業教育、課程教育、校企合作等多方面的跨界融合,解決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較為欠缺的疑難問題,體現了應用型高校深入對接地方產業需求的新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被動改革化為主動作為,為培養新時代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高層次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DB/OL]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 楊靜.基于大學生就業導向的現代化職業教育研究[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 (2):114-117.
[3] 陳晶,趙慶梅,姜國剛.基于跨界培養理念的課程改革與學生能力形成[J].才智,2017(3):105.
[4] 劉嬌嬈.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背景下經管類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廣西教育,2017(5):35-37.
[5] 桂媛.“雙創”政策引導與文化驅動機制建設[J].中國高校科技,2017(12):85-86.
(責任編輯:? 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