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易醒
我從小接受的寫作教育就是,閱讀是寫作的基礎(chǔ)。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從拼音啟蒙時期,我就開始讀書。什么書都讀,文字嘛,其實都是互通有無。如果把人體比作一臺儀器,閱讀就是一種輸入,寫作就是一種輸出。當你的輸入量到達一定峰值的時候,內(nèi)存告急,自然會開始嘗試輸出。許多時候,表達欲和靈感便是這樣來的。
因為一直在外上學,紙書收納不方便,我就改為電子閱讀。電子閱讀的一大好處就是,它能隨時做筆記、寫想法,你的想法可以公開發(fā)表在這本書的評論區(qū),同時在讀這本書的人可以看見,并與你進行互動。
我最近在讀一本改編成電視劇的原著,書讀完了,記了41條筆記,收到139個贊。書里一些我認為值得討論的觀點啊、值得借鑒的寫法啊、值得記住的佳句啊,都一一記錄在案。隨(精)便(挑)挑(細)幾(選)條(了),和大家分享:
原文:什么也不怕,大不了打回原形。我們的原形就是那樣,再差也不會差哪兒去了。
想法:不能更好,倒也不會更糟糕了。觸底反彈!
原文:同樣的事,以前是一個愛的理由,多年以后則變成了一個離開的借口。
想法:變數(shù)是唯一的永恒,不變才是最大的變數(shù)。
你看,輸入的同時去輸出,這并不是一件困難事,只需要把你的所思所感用你的語言習慣描述出來。如此往復,漸漸地,就有話可寫了。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大概也可以用到這里。誰的肚子里還沒有點兒墨水呢?關(guān)鍵在于,這筆墨用到哪里,又是如何用的。
寫作真的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望而不可即,在你想寫的時候,及時拿起筆,放開大膽寫,拿出你寫QQ空間、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那份勇敢。不想寫的時候,就翻開書吧。根據(jù)能量守恒來說,輸入和輸出,一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