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波 徐 征
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屬于一種惡性血液腫瘤,由漿細胞浸潤和克隆性增殖所誘發,其主要特征為骨髓異常增生且伴有多灶性增殖[1]。MM作為第二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大約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13%,我國每年發病率約為1/100 000[2]。目前,針對MM的治療方案取得了不錯的進展,經積極規范化治療能夠顯著提高MM緩解率,約有75%的初診患者可取得良好的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及以上療效,從而延長其生存時間[3]。但不同患者預后仍然存在差異,其中治療緩解后遺留的微小殘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是復發的主要原因[4]。積極監測MRD不僅能夠有助于預測MM復發,還可為MM患者治療療效評估和預后判斷提供參考。多參數流式細胞術(multiparameter flow cytometry,MFC)是目前檢測MM患者MRD的主要手段之一[5]。國外報道[6]表明,通過MFC檢測MRD對初診/復發、移植/非移植或細胞遺傳學高危MM患者均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故通過MFC檢測MRD及分析MRD與MM患者預后生存的關系可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收集113例MM患者MRD、細胞遺傳學狀況以及生存時間等資料,以明確影響患者生存預后的因素,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信陽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13例MM患者,男性74例,女性39例;年齡40~77歲,平均(58.41±8.83)歲。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多發性骨髓瘤診治指南(2017年修訂)》[7]有關MM診斷標準;②初診患者,此前未進行任何化療治療;③隨訪資料齊全。排除標準:①心肺功能較差且無法耐受化療者;②髓外病變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規范化治療。
1.2 MFC檢測 全部患者均于初診時通過MFC檢測MRD,誘導治療期間每2周評估治療療效,并且通過MFC復查MRD,誘導以及強化治療完成后每3個月通過MFC復查MRD,1年后每6個月通過MFC復查MRD。MRD采用8色2管法,檢測敏感度為10-4~10-5,具體檢測方法參照文獻[8]。MRD陰性:≥200 000個有核細胞中檢測到<20個克隆性異常漿細胞。
1.3 療效評估 按2016年國際骨髓瘤工作組(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IMWG)療效標準[9]進行臨床療效評估,包括嚴格完全緩解(strict complete response,sCR)、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非常好的部分緩解(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PR、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
1.4 隨訪 以門診、住院以及電話等多種形式進行隨訪,隨訪截止時間為2020年12月,隨訪6~48個月,中位隨訪時間26個月。無進展生存時間(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定義為MM患者開始治療時間至患者疾病進展或死亡之間的時間,總生存時間(overall survival,OS)定義為MM患者開始治療時間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隨訪之間的時間。

2.1 一般情況 期間共進行MRD檢測396次,平均檢測3.5次。113例MM患者中,通過MFC檢測發現,治療后有67例(59.29%)為MRD陰性,82.09%(55/67)患者在誘導治療后6個月內達到MRD陰性,達到MRD陰性時間為治療后1.8~25個月,中位時間4個月,MRD陰性時間>4個月患者和MRD陰性時間≤4個月患者PFS和OS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MRD狀態與MM患者臨床特征的關系 MRD陽性與陰性MM患者在性別、年齡、M蛋白類型、血清LDH水平、骨髓漿細胞計數(bone marrow plasma cells,BMPCs)、細胞遺傳學危險分層、疾病修訂版國際分期系統(revised 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RISS)分期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在誘導治療是否含硼替佐米、是否接受ASCT及是否接受維持治療方面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MRD狀態與MM患者臨床特征的關系[例(%)]

續表1
2.3 113例MM患者預后生存情況 113例MM患者中位隨訪26個月,死亡37例,生存76例,患者總生存率為67.26%,無進展生存率為49.56%。
2.4 MM患者預后生存的Cox回歸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細胞遺傳學危險分層(高危)、MRD狀態(陽性)是影響MM患者預后不良的因素。見表2、3。

表2 MM患者PFS的單因素分析

表3 MM患者OS的單因素分析
以生存狀態為因變量(死亡=1,存活或失訪=0),以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預后生存因素為自變量(細胞遺傳學高危=1,細胞遺傳學標危=0;MRD陽性=1,MRD陰性=0),通過向前逐步回歸法進行MM患者預后生存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細胞遺傳學高危、MRD陽性是影響MM患者預后的危險因素。見表4、5。

表4 MM患者PFS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表5 MM患者OS的多因素Cox回歸分析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MRD陰性組中位PFS為38個月(95%CI:35.314~41.582),MRD陽性組中位PFS為29個月(95%CI:24.698~33.974),兩組患者PFS生存曲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rankχ2值=5.911,P=0.015);標危組中位PFS為47個月(95%CI:46.245~48.117),高危組中位PFS為29個月(95%CI:26.374~32.836),兩組患者PFS生存曲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rankχ2值=9.725,P=0.002)。見圖1、2。

圖1 MRD陽性與陰性MM患者PFS生存曲線

圖2 標危和高危MM患者PFS生存曲線
Kaplan -Meier生存分析,MRD陰性組OS為42個月(95%CI:39.776~44.994),MRD陽性組OS為34個月(95%CI:29.337~38.271),兩組患者OS生存曲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rankχ2=9.725,P=0.002);標危組OS為46個月(95%CI:44.403~47.691),高危組OS為33個月(95%CI:28.112~37.905),兩組患者OS生存曲線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log-rankχ2=19.408,P<0.001)。見圖3、4。

圖3 MRD陰性與陽性MM患者OS生存曲線

圖4 標危組和高危組MM患者OS生存曲線
近年來,隨著對MM生物學機制的深入研究以及新藥的開發和ASCT技術的日趨成熟,使MM患者的治療取得了進展,提升了CR率,延長了MM患者的PFS和OS[10]。但研究[11]指出,即使達到sCR仍然有相當高比例的患者復發,提示經過有效治療后患者體內仍可能存在惡性骨髓瘤細胞,也即MRD。因此,MRD檢測對于判斷疾病治療效果、評估預后以及預測MM復發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MFC是檢測MRD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具有適用范圍廣、靈敏度高以及花費低等優勢[12]。本研究通過采用MFC對治療后的113例MM患者進行MRD檢測發現,59.29%的患者為陰性,這與既往研究[13]相符。本研究達MRD陰性中位時間為治療后4個月,提示可將治療后4個月作為觀察MM患者MRD的時間節點。多項證據[14-16]表明,在初診/復發、移植/非移植MM患者中,MFC檢測MRD陰性均能夠作為預測PFS和OS的有效指標。本研究結果顯示,MRD陰性組和MRD陽性組中位PFS、OS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提示MRD狀態可能與MM患者治療后預后生存有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細胞遺傳學危險分層標危MM患者PFS、OS明顯長于高危者。進一步多因素Cox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細胞遺傳學高危、MRD陽性是影響MM患者治療后預后生存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上需格外重視細胞遺傳高危及MRD陽性MM患者,并及時對其進行干預治療。既往文獻研究[17]表明,細胞遺傳學高危與MM患者預后生存緊密相關。亦有報道[18]指出,不同細胞遺傳學危險度MM患者MRD與其預后有一定關系。另外,報道[19]表明,MRD陰性伴細胞遺傳學高危患者PFS和OS均優于MRD陽性伴細胞遺傳學高危患者,但MRD陰性不伴細胞遺傳學高危患者和MRD陽性不伴細胞遺傳學高危患者PFS和OS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提示MRD陰性患者治療后預后可能與細胞遺傳學標危無顯著關系,但對于MRD陽性且伴細胞遺傳學高危的患者需引起重視,可能需要盡早加強治療。而Li等[20]研究顯示,對于細胞遺傳學標危患者或細胞遺傳學高危患者,MRD陰性患者PFS和OS均長于MRD陽性患者,但MRD陰性伴細胞遺傳學高危患者和MRD陽性伴細胞遺傳學標危患者在PFS和OS方面無顯著差異,MRD陽性和細胞遺傳學高危是MM患者的獨立預后因素,MRD陰性還可改善細胞遺傳學高危MM患者不良預后。故通過MFC檢測MRD在MM患者治療后預后生存評估中具有可行性。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MRD陽性患者誘導治療含硼替佐米、接受ASCT及維持治療均低于MRD陰性患者,表明不同治療方案可能影響MRD,誘導治療含硼替佐米、接受ASCT和進行維持治療可能是通過促進MM患者達到MRD陰性,從而改善患者治療后生存預后,與Lahuerta等[13]報道一致。但本研究未對接受不同方案治療患者的PFS和OS進行分析,有待進行深入分析探討。
綜上所述,MRD陽性可影響MM患者生存預后,誘導治療含硼替佐米、接受ASCT及進行維持治療具有一定改善作用,通過MFC檢測MRD評估患者治療后生存預后至關重要,從而為個體化治療提供根據。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納入病例數相對有限,且MRD檢測尚缺乏統一標準,仍需不斷完善相關檢測技術,開展大樣本和多中心有關MRD檢測的研究,從而為臨床實踐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