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麗妃,喻林玲,劉 曉,李迎麗,譚 斌△
(1.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16;2.重慶市渝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 401120;3.重慶海關,重慶 401120)
目前,我國是乙型肝炎(乙肝)的中高流行區,而母嬰傳播是乙肝病毒(HBV)最主要的傳播途徑[1]。在我國HBV母嬰傳播率約為50%,HBV表面抗原(HBsAg)陽性孕婦母嬰傳播率則可高達72%~91%[2-3]。因此,采取預防HBV母嬰垂直傳播的措施是降低我國乙肝發病率的重要策略。有研究表明,為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聯合接種乙肝疫苗(HepB)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是預防HBV母嬰傳播最有效的措施[4-5]。因此,為保護更多兒童免受HBV感染,完善HBV母嬰傳播阻斷策略依舊是我國乙肝防控工作的重點。本研究通過對重慶市渝北區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疫苗免疫后進行血清學監測評價HepB與HBIG聯合免疫的阻斷效果,并探究了影響HBV母嬰垂直傳播阻斷效果的影響因素,旨在為進一步完善HBV母嬰傳播阻斷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1.1資料
1.1.1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重慶市渝北區婦幼保健院、重慶市渝北區人民醫院、重慶市渝北區中醫院開展現場監測工作、經產前篩查檢測HBsAg陽性產婦及新生兒638例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由重慶市渝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倫理審查,經倫理審查委員會審批同意后實施。調查時與被調查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為被調查者個人信息保密。
1.1.2納入標準 (1)2016年6月后分娩的產婦及新生兒;(2)產婦產前檢測HBsAg陽性;(3)產婦精神正常,可獨立完成本研究問卷調查。
1.1.3排除標準 (1)產婦合并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以及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嚴重并發癥;(2)產婦有精神病史。
1.2方法
1.2.1疫苗免疫 對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出生后接種HBIG,并且按照0-1-6月齡免疫程序完成全程HepB免疫。
1.2.2血清學監測 采集嬰兒血液標本,檢測乙肝血清標志物。母親和嬰兒均前往重慶市渝北區婦幼保健院檢驗科采集靜脈血,采用電化學發光法免費檢測HBV感染血清學指標。
1.2.3問卷調查 由重慶市渝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設計問卷,內容包括母親和新生兒的基本信息、母親血清學檢查結果、嬰兒HepB、HBIG接種情況、血清學檢測結果等。經統一培訓的數據管理人員嚴格按雙錄入的要求錄入數據。638例HBsAg陽性母親所生嬰兒中由于家長外出、家長拒絕、信息錯誤等原因造成失訪,僅剩下220例嬰兒獲得隨后的隨訪調查。
1.2.4觀察指標 嬰兒采取HepB與HBIG聯合免疫、HepB全程免疫措施后檢測HBsAg為陽性則定義為HBV母嬰傳播阻斷失敗。HBsAg陽性率=HBsAg陽性數/嬰兒數×100%;抗HBV表面抗體(HBsAb)陽性率= HBsAb陽性數/嬰兒數×100%;HepB1接種率=接種HepB1數/嬰兒數×100%;HepB1聯合HBIG及時接種率=出生后24 h內接種HepB、HBIG數/嬰兒數×100%;HepB1-3接種率=完成HepB1-3接種數/嬰兒數×100%。
1.3統計學處理 由重慶市渝北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采用數據雙錄入的方法并利用EpiData3.1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法等。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HepB、HBIG接種情況 220例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HepB1、HepB聯合HBIG、HepB1-3接種率分別為99.1%(218/220)、99.1%(218/220)、99.1%(218/220);接種HBIG 1劑次、2劑次嬰兒分別占90.0%(198/220)、0.1%(22/220)。
2.2HBsAg、HBsAb陽性率 220例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中僅有1例嬰兒HBsAg陽性,其陽性率為0.5%;HBsAb陽性214例,陽性率為97.3%;無HBsAg、HBsAb均陰性者。
2.3HBsAg陽性的影響因素 638例HBsAg陽性母親年齡小于或等于30歲者432例(67.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448例(70.2%),HBsAg陽性持續時間大于或等于2年者429例(67.2%);638例嬰兒中自然產者340例(53.3%),出生體重為2.5~<4.0 kg者582例(91.2%)。不同HBsAg陽性母親年齡、胎次、新生兒出生體重、喂養方式嬰兒HBsAg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HBsAg陽性的影響因素(n=638)

續表1 HBsAg陽性的影響因素(n=638)

續表1 HBsAg陽性的影響因素(n=638)
乙肝傳染有三大途徑,如性生活傳播、母嬰垂直傳播及血液傳播,其中母嬰傳播已成為乙肝傳染的主要途徑,占所有HBV感染的30%~50%。表明防控乙肝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實施科學的母嬰阻斷措施,對于降低我國HBV發病率具有重要意義[6-12]。因此,實施HepB與HBIG聯合接種的策略是阻斷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HBV母嬰傳播的有效方式。國內外研究表明,為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聯合接種HBIG和HepB的免疫策略能有效降低HBV母嬰傳播的風險[7,12]。但值得關注的是,仍存在一定比例的母嬰阻斷失敗,因此,探究影響母嬰傳播阻斷效果的因素很有必要。
本研究共納入重慶市渝北區638例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但由于失訪,僅剩下220例嬰兒進行了隨訪調查。通過隨訪觀察HBsAg陽性母親和新生兒HepB與HBIG聯合免疫后的HBsAg攜帶狀況,結果顯示,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實施HepB與HBIG聯合免疫和HepB全程免疫后,220例嬰兒中HepB1與HBIG及時接種率和HepB1-3接種率分別為99.1%、99.1%;99.1%的嬰兒HBV母嬰傳播阻斷成功,獲得保護性抗體的嬰兒占97.3%。充分證明了聯合免疫的有效性,及時做好HepB與HBIG聯合免疫能有效阻斷HBV母嬰傳播。
本研究通過分析HBsAg陽性母親年齡、文化程度、職業、胎次、新生兒出生體重、喂養方式等因素對母嬰傳播阻斷效果的影響發現,不同HBsAg陽性母親年齡、胎次、新生兒出生體重、喂養方式嬰兒HBsAg陽性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單因素分析雖然未發現對HBV母嬰傳播阻斷的效果有影響,但也值得關注。有研究表明,HBV DNA高載量是新生兒HBV感染的危險因素[13-14]。但由于本研究僅有6%的HBsAg陽性母親檢查了孕期HBV DNA,會低估HepB與HBIG聯合接種對預防HBV母嬰傳播的影響,從而未將其納入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尚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分析。
此外,由于僅使用重慶市渝北區的監測數據,因此,本研究尚存在不足:(1)本項目開展隨訪期間由于家長外出、家長拒絕、信息錯誤等原因造成失訪,僅剩下220例嬰兒進行了隨后的隨訪調查;(2)本研究對HBV母嬰傳播阻斷的影響因素僅進行了單因素分析,由于本研究中嬰兒HepB與HBIG聯合免疫后陽性樣本量較少及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沒有影響HBV母嬰傳播阻斷的危險因素,因此,沒有進一步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