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欠
EP 是臨床婦科中一種常見的子宮良性疾病,指的是子宮內膜基底層由于長期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導致內膜局部過度增生,出現突出于子宮腔內的光滑腫物,臨床表現為陰道不規則流血、腹痛、經量增多、經期延長等[1]。EP 的發生會對局部內膜供血及胚胎的著床發育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引起不孕,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分析相關資料得知,EP 的發病率達到30%,其中約有2%的患者會出現惡性病變[2]。由此可見,做好早期診斷工作對EP 患者的診治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臨床以往對疑似EP 患者進行診斷時一般采取宮腔鏡、診斷性刮宮術等檢查手段,雖然準確率較高,但是重復性差,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創傷。隨著超聲技術的發展,彩色多普勒超聲也憑借無創、重復性強、顯像清晰等優勢在子宮疾病的診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以本院106 例疑似EP 患者為研究對 象,探討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其具有的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8 月在本院接受診治的106 例疑似EP 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5~62 歲,平均年齡(40.28±7.74)歲;病程3~24 個月,平均病程(12.56±4.17)個月;臨床表現:60 例陰道不規則出血,21 例月經量增多且經期延長,15 例絕經后有陰道出血癥狀,10 例不孕癥。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均符合EP,知曉實驗并自愿參與。排除存在卵巢腫瘤、惡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陰道炎、盆腔炎、認知障礙,以及處于妊娠期等患者。本研究得到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方法 采用型號為GE voluson E8 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經腹探頭與經陰道探頭的頻率分別設置為3.5 MHz 與5.0~7.5 MHz。首先對患者行經腹超聲檢查。在檢查前告知患者超聲診斷的必要性以及檢查過程中需注意的相關事項,并叮囑患者多喝水,充盈膀胱。然后,指導患者采取仰臥體位,在超聲探頭上涂抹適量耦合劑,將探頭放置在腹壁恥骨聯合上緣,然后對卵巢、子宮、輸卵管以及盆腔等部位行橫切、縱切以及斜切面掃查,對子宮的大小、形態、內膜厚度、有無積液等情況進行仔細觀察。結束經腹部超聲檢查以后,叮囑患者排空膀胱,然后采取膀胱截石位,在陰道探頭上套上經過嚴密消毒的一次性避孕套,并在安全套上均勻涂抹適量的耦合劑。然后向陰道緩慢置入探頭,緊貼著患者的宮頸及后穹窿,采取傾斜、旋轉等手法,行縱向、橫向及斜切面等多方位掃查,掃描的角度為200~220°,觀察子宮的大小、形狀、宮腔團塊等情況,對子宮的大小及內膜厚度進行測量,并細致觀察子宮雙側附件以及內膜局部血流情況,對內膜的厚度,宮腔團塊以及內膜的回聲情況進行重點觀察。在患者月經干凈的3~7 d 對其展開宮腔鏡診刮術檢查,送檢病理。
1.3 觀察指標 以術后病理結果作為診斷金標準,對比經陰道超聲與經腹超聲兩種超聲檢查方法的診斷準確率、靈敏性及特異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106 例患者中,經術后病理確診94 例EP,12 例其他子宮內膜病變(包括內膜增厚6 例,黏膜下肌瘤 3 例,內膜過度增生2 例,內膜炎1 例)。經陰道超聲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4.34%(100/106)、靈敏性為95.74% (90/94)、特異性為83.33%(10/12),顯著高于經腹超聲檢查的79.25%(84/106)、86.17%(81/94)、25.00%(3/1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經陰道超聲與經腹超聲的診斷結果(n)
EP 指的是子宮內膜出現局灶性增生性改變的一種疾病,誘發因素包括婦科疾病、炎癥以及內分泌失調等,癥狀以月經不規律、經量變多為主。EP 的發生不但會引起生理周期紊亂,而且還會對子宮正常收縮造成影響,不利于胚胎著床,進而導致不孕不育,嚴重時還會出現惡性變形成子宮內膜癌,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由此可見,做好EP 早期診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臨床以往對疑似EP 患者進行診斷時大多采取宮腔造影、宮腔鏡診刮術等檢查方法。但是,宮腔造影有著較強的輻射,分辨率不高且圖像不夠清晰,容易出現誤診的情況;宮腔鏡診刮術能夠對患者的子宮腔、內膜情況進行直接觀察,還能采集組織展開病理檢查,有著非常高的診斷準確率,但此種方法屬于侵襲性操作,會對患者造成一定創傷,加大其痛苦[3]。
作為臨床常用的一種無創影像學診斷技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已成為EP 首選的診斷方法,主要包括經陰道超聲檢查與經腹超聲檢查兩種。其中,經腹部超聲檢查能夠將子宮內膜息肉的大小、形態、位置、內部回聲及其與周邊器官組織的關系呈現出來,并且操作簡便,靈活度高,掃描范圍廣且超聲穿透性強。但是,由于子宮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當超聲的聲束通過腹壁、膀胱、宮頸等組織時回聲會有所減弱,出現不清晰的情況,再加上手術瘢痕、腸道氣體、腹壁脂肪較厚、雙附件結構及形態、膀胱充盈不足等因素的影響,會大大降低圖像的清晰度,容易引起誤診或漏診[4]。而通過展開經陰道超聲檢查,由于探頭頻率較高,能夠提高圖像的分辨率,而且采用高頻探頭能夠貼近后穹窿進行掃查,不受腸管氣量、腹部脂肪等因素的影響,可獲得更加直觀且清晰的超聲圖像,將內膜息肉的形態、回聲、周圍組織情況清晰顯示出來,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加準確的圖像信息。此外,經陰道超聲檢查時能夠清晰顯示子宮動脈及其走行,獲得更為清晰的圖像,并且不會受到子宮解剖位置的影響及限制,準確顯示出子宮內膜微小的病變情況,大大提高了EP 的檢出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陰道超聲檢查的診斷準確率為94.34%(100/106)、靈敏性為95.74%(90/94)、特異性為83.33%(10/12),顯著高于經腹超聲檢查的79.25% (84/106)、86.17%(81/94)、25.00%(3/1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進一步證實了經陰道超聲檢查對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價值及優勢。
為了提高經陰道超聲檢查對EP 診斷的靈敏性,在實際檢查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①確定好檢查的時間:子宮內膜在分泌期會明顯增厚,回聲顯著增強,在增生期可提高EP 檢出率,因而臨床可選擇在患者月經干凈的3~7 d 內對其展開超聲檢查;②操作應細致:探頭應當與患者的陰道后穹窿緊密貼合,以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對雙側的子宮角進行仔細觀察,以免漏診;③綜合診斷:對患者做出診斷時應當結合其病史及其他檢查結果,并注意子宮其他病癥的掃描與診斷,如果內膜息肉過小,且處于月經后期,容易出現漏診的情況,應加強重視[5]。
此外,EP 的超聲圖像特點如下:①對于單發EP,可見一個不均質回聲或高回聲團,與內膜有著清晰的邊界,形態規則,如果為息肉囊性變,切面會有液性無回聲;②對于多發EP,可見不均勻回聲,與內膜的邊界不夠清晰,圖像可呈地圖狀;③內膜基底層及肌層未變形,有著清楚的分界[6,7];④子宮的形態及結構正常,宮腔線變形或比較模糊,EP 的蒂部有短條狀、點狀的血流信號,并且EP 的回聲有高回聲、低回聲、等回聲及混合回聲等多種。在診斷EP 時還應與子宮內膜增生、內膜癌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比如子宮內膜增生的回聲均勻,黏膜下肌瘤周圍由環形或半環形的血流信號;內膜癌的宮腔線模糊且中斷,有著豐富的血流信號,肌層與內膜的分界不清等[8]。
綜上所述,相比于經腹超聲檢查,經陰道超聲檢查對EP 患者有著更高的診斷準確率及靈敏性,且屬于無創檢查,可為EP 的早期診斷及臨床治療提供可靠參考,有重要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