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妮 張淑娟 魏秀丹 于洋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不明,而且癥狀復雜,時常變化,其療程很長,而且容易再發,治療難度大[1]。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聲表現和乳腺癌有些類似,因此容易誤診。常規超聲無法準確區別腫瘤的良惡性質,所以超聲彈性成像技術應運而生,可對乳腺所有的良惡性腫塊進行準確診斷[2]。此次研究的目的是,評估非哺乳期乳腺炎與乳腺癌的常規超聲和超聲彈性成像影像學表現,鑒別非哺乳期乳腺炎與乳腺癌,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7 月在大連市結核病醫院經超聲引導穿刺或術后病理證實為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的患者各12 例,分別記作炎癥組和癌癥組。炎癥組患者年齡24~45 歲,平均年齡(29.41±5.20)歲。癌癥組患者年齡23~46 歲,平均年齡(31.57±4.8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23~46 歲;經手術或穿刺后對腫塊行病理檢查,明確其良惡性質;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處于哺乳期或妊娠期患者;伴有乳腺囊腫、纖維瘤等疾病;嚴重的肝、腎等功能下降疾病;伴有其他原發或繼發惡性腫瘤者。
1.3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超聲和超聲彈性成像檢查。由一位經驗豐富的醫師對患者進行檢查,患者取側臥位,暴露腋下區和乳房,采用日立HI-900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選用線陣探頭,頻率調整到7.0~14.5 MHz。在患者閉氣時,將高頻線陣式探頭從乳頭中心多切面對乳房各象限及腋下淋巴結進行詳盡檢查,然后換成彈性成像模式,選取可能的取樣區域框(大小為大于病灶范圍2 倍)用實時雙幅模式,可展示其彈性圖及灰階圖,改變圖像清晰程度,選取合適的圖像(脂肪組織為紅色、正常乳腺組織為綠色),選擇病灶區域標記A 區,再選擇同程度的組織標記B 區,計算應變比值=B/A,記錄有關數據和圖像。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BI-RADS 分級、彈性成像評分,形態、邊界、血流信號聲像圖特征,彌漫性導管擴張、腋窩淋巴結增大情況。BI-RADS 的劃分等級[3]:高度顯示惡性歸為5 類,記4 分;高度可疑惡性歸為4C 類,記3 分;中度可疑惡性歸為4B 類,記2 分;低度可疑惡性歸為4A 類,記1 分;可能的良性病變歸為3 類,記1 分。規定2~4 分屬惡性,0~1 分屬良性。彈性成像評分等級劃分[4]:病灶和周邊組織顯示藍色,病灶內可有可無顯示綠色記5 分;只有病灶顯示為藍色,內部顯示少量綠色記4 分;病灶顯示藍色與綠色的比例相似記3 分;病灶的中心顯示藍色,而其周邊顯示綠色記2 分;病灶顯示綠色記1 分。規定4~5 分為惡性,1~3 分為良性。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BI-RADS 分級對比 癌癥組的BI-RADS 分級高于炎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BI-RADS 分級對比(n,±s)

表1 兩組BI-RADS 分級對比(n,±s)
注:與炎癥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彈性成像評分對比 癌癥組彈性成像評分高于炎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彈性成像評分對比(n,±s)

表2 兩組彈性成像評分對比(n,±s)
注:與炎癥組對比,aP<0.05
2.3 兩組形態、邊界、血流信號聲像圖特征對比 兩組形態、邊界、血流信號聲像圖特征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形態、邊界、血流信號聲像圖特征對比[n(%)]
2.4 兩組彌漫性導管擴張、腋窩淋巴結增大情況對 比 癌癥組彌漫性導管擴張、腋窩淋巴結增大占比均高于炎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彌漫性導管擴張、腋窩淋巴結增大情況對比[n(%)]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產生機制可能與大乳管阻塞及擴張、外傷性脂肪壞死、細菌感染、乳頭內陷、乳管開口畸形異常有關。現階段,臨床上手術是消除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最可靠手段。手術時把炎癥區域和相鄰的導管一起清除,可徹底消除病灶,但這樣也會附帶損傷少量正常乳腺組織。乳腺癌改良根治術是比較常用的乳腺癌術式。手術前早期診斷至關重要,主要是因為非哺乳期乳腺炎和乳腺癌采用的術式不同,其涉及了患者是否可以保住較完整的乳房。本研究提示,彌漫性導管擴張在慢性炎性病變中易出現,這和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演變相同。據相關觀察證實,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變化就是乳腺導管上皮生長,導致分泌物異常形成,致使在大乳管中的含脂類物質過多,擴充乳管以后其物質快速消融,分解的活性物質損傷正常細胞發生炎癥反應[5]。觀察發現非哺乳期乳腺炎與占位性導致的導管擴張其影像學癥狀和性質不同,后者多是低回聲,而且可以發現血流信號。所以,形態性質、邊界清晰與否、血流信號的變化均對于區別乳腺癌和炎性包塊無任何幫助,這和許多相關的研究結果[6]相同。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炎性病變中,可見其內部和周圍出現未液化的組織,其表現為強烈的血流信號,所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超聲表現與乳腺癌十分相似。根據相關文獻介紹,非哺乳期乳腺炎超聲表現特點可分為彌漫型、實性結節型、囊性結節型和囊實性結節型[7]。由于囊性結節型的超聲形態為均勻規則清楚的低回聲,故根據超聲特點可以比較準確鑒別,其不會與乳腺癌相混淆,用BI-RADS 劃分下屬于3 類,是良性病變。但是,彌漫型和囊實性結節的超聲影像較混亂,故容易與乳腺癌相混淆,使兩者的鑒別出現困難。BIRADS 分級法可區別腫塊良惡性,現已廣泛使用在臨床中,是首選的篩查方法,而且診斷準確性優良。但非哺乳期乳腺炎作為非細菌性乳腺炎性病變,其性質雖是良性,但其超聲特點卻與乳腺癌極其相似,常因此誤診,不能采用可靠的治療手段會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嚴重延誤患者的病情和預后。彈性成像技術是新近出現的一種影像學檢測手段,根據相關研究證明,經過超聲技術可以對組織的微觀結構進行觀察,能顯示細胞的彈性硬度,并以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故使用在區別乳腺的良惡性中,而且診斷準確性較高[8]。據相關研究證實,在乳腺組織內因結構不同,彈性系數也不一樣,由小到大排列彈性系數的組織是:脂肪組織<腺體組織<纖維化組織<非浸潤性導管癌組織<浸潤性導管癌組織[9]。所以可以看出,浸潤性乳腺癌和正常的乳腺組織的彈性系數明顯不同,提示其細胞特性也明顯不同。所以使用彈性成像法對乳腺組織進行檢查可明顯發現組織的浸潤程度和軟硬強度。由于乳腺的腫塊成分不是單一成分,故彈性系數也不盡相同,極易形成虛假診斷,對診斷有片面性。所以,用BI-RADS分級法聯合彈性成像檢查能進一步明確炎性與癌性的區別。據研究表明,單獨彈性成像檢查、二維加彩色BI-RADS 分級,兩者比較差異不明顯,但兩者聯合使用卻比單獨使用更能提高鑒別診斷的準確性[10]。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以病理結果為根本,通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和彈性成像技術檢查評估患者的腫塊形狀。研究結果顯示癌癥組的BI-RADS 分級、彈性成像評分明顯高于炎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彩色多普勒超聲結合彈性成像評分可提高單純超聲鑒別診斷非哺乳期乳腺炎與乳腺癌的準確率。這是因為,乳腺癌很多屬于浸潤性導管癌,其癌細胞生長在纖維組織中,呈浸潤性繁殖,超聲表現多為形狀不清、邊界不規則、鈣化等特點。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演變是由于炎性物質潴留導致乳腺導管擴張,腫塊沿乳頭方向向外伸展,或阻塞乳頭附近的導管,阻塞主導管,致使引流不暢,所以其超聲特點和浸潤性導管癌極為相似,導致常規超聲檢查對其鑒別極為困難。因為乳腺癌的間質是由致密的纖維組織形成,其包含有許多的纖維結締組織,致使間質玻璃樣硬化,最終硬化乳腺組織;而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腫塊特點以漿細胞為主,其浸潤導管,使導管內的分泌物透過管壁外滲到乳腺間質組織中,所以其形態較軟。
綜上所述,常規超聲結合超聲彈性成像能明顯區別非哺乳期乳腺炎與乳腺癌,提高診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