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蕊
腦血栓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該疾病屬于比較常見的腦梗死類型。疾病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患者發病后會表現出血管腔閉塞、血液粘稠度升高與血管腔狹窄等病理性改變[1]。另外不容忽視的是,腦血栓患者的血液成分與正常人也有所不同。患者發病后,腦部血管血流量降低/血液流動突然中斷,最終導致其大腦組織缺氧缺血、細胞病變壞死,引發局灶性神經系統炎癥。相關文獻表明:近幾年來,我國腦血栓的發生率表現出了逐年上漲的態勢[2],并且男性患者人數明顯比女性更多,由此可見,選擇一類有效方式治療疾病意義重大。當前臨床對于腦血栓患者通常使用藥物治療疾病。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為治療腦血栓的常見藥物[3]。為了全面探討針對腦血栓患者開展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治療的效果,本文擇取2019 年6 月15 日~ 2020 年6 月15 日本院所收治的120 例腦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并對60 例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6 月15 日~2020 年6 月15 日本院收治的120 例腦血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醫學影像學、臨床診斷,患者確診為腦血栓,且發病時間<24 h;患者具有自主意識;患者家屬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同時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本實驗經本院醫學倫理委會批準,同意實施;相關精神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有關內容。排除標準:既往腦出血病史患者;心肺重要器官衰竭患者;大面積腦梗死患者;晚期癌癥患者;消化系統疾病患者;免疫系統缺陷患者;法定傳染病患者;治療依從性不佳患者;精神疾病患者;拒絕參加實驗調查患者;臨床資料缺失患者。將患者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7 例,女23 例;平均年齡(68.97± 5.42)歲;平均發病時間(12.16±3.62)h。觀察組患者中男38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69.48±6.01)歲;平均發病時間(12.07±3.73)h。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治療,包括降低血液粘稠度、消除腦水腫、促進大腦循環與代謝等。同時結合患者實際情況,為其開展降脂、降糖、降壓等對癥治療。
1.2.1 對照組 患者應用阿司匹林(河北金磚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4268)治療。治療第1 天口服300 mg,治療第2 天更改為100 mg/次、1 次/d,連續治療半個月。
1.2.2 觀察組 患者應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Dr.Reddy's Laboratories Limited,國藥準字H20180074)治療,阿司匹林用法用量同對照組。氯吡格雷具體應用方法:治療首日口服300 mg 氯吡格雷;治療第2 天起更改為100 mg/次、1 次/d。患者接受為期半個月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及治療效果。①應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生活質量進行判定,選取4 個維度,分別為生理機能、心理健康、總體健康以及軀體疼痛,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②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判定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經治療后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0%;有效:患者經治療后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60%~90%;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軀體疼痛、總體健康、心理健康、生理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相較于以往,當前我國腦血栓的發生率表現出了逐年上漲的態勢,此疾病的致殘率以及死亡率均較 高[4]。如果患者沒有在第一時間接受行之有效的治療,極有可能對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患者腦血栓發病位置一般為椎基底動脈以及大腦前動脈交匯位置與頸總動脈交界部位。當患者發病后,會表現出短暫性腦缺血的情況,同時會伴隨諸如頭暈、四肢麻木等癥狀。針對于此類患者需要及時為其開展治療,以全面改善患者機體內血液流量,避免因疾病對患者機體造成嚴重傷害。
在以往,臨床對腦血栓患者一般應用抗血小板凝結藥物實現對癥治療,但總體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相關研究表明[5],在對腦血栓患者實施臨床治療的過程中,有效的溶栓方式能夠取得滿意的療效。但不容忽視的是,如果患者未能及時就診,其大腦細胞長時間缺氧、缺血,則會帶來不可逆性傷害。值得注意的是,腦血栓患者必須在4.5 h 內使用阿替普酶進行溶栓治療,如果錯過治療時間窗,則需要改用其他方法治療[6]。
阿司匹林為治療腦血管疾病的常見制劑,這種藥品能夠全面抑制人體血小板聚集,在此同時其也能夠對人體血小板前列腺素環氧酶發揮抑制效應,干擾血栓烷A2形成,以達到治療腦血栓的效果。氯吡格雷為一類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其能夠有效阻止二磷酸腺苷與受體相互結合,取得干擾血小板聚集的根本目的[7]。
對于腦血栓患者而言,以阿司匹林為基礎,同時對患者應用氯吡格雷治療可體現協同效應。聯合用藥的治療作用和單一應用阿司匹林治療相比能取得更為顯著的效果[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軀體疼痛、總體健康、心理健康、生理機能評分分別 為(77.82±11.52)、(76.25±15.24)、(78.42±13.25)、(77.82±15.26) 分,高于對照組的(62.39±10.58)、(58.93±11.27)、(62.35±11.27)、(67.52±13.28)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應用阿司匹林聯合氯吡格雷治療腦血栓患者效果顯著,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值得進一步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