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源
冠心病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是一種以冠狀動脈狹窄和閉塞為基礎的心肌缺氧缺血性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全球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和發展與血脂異常密切相關。脂質氧化在疾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其中最典型的是低密度脂蛋白(LDL)。他汀類藥物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調脂藥物,可以選擇性地抑制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 (HMG-CoA)還原酶的生物活性,從而減少內源性膽固醇的產生[1]。本研究探討術前單次負荷劑量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預后的影響,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收治的80 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根據瑞舒伐他汀用藥模式的差異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21 例;年齡45~76 歲,平均年齡(58.21± 5.97)歲;冠心病病程1~10 年,平均冠心病病程(6.71± 1.94)年;合并癥:糖尿病10 例,高血壓18 例,高血脂17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22 例;年齡44~78 歲,平均 年齡(58.56±6.54)歲;冠心病病程1~10 年,平均冠心病病程(6.74±1.96)年;合并癥:糖尿病11 例,高血壓18 例,高血脂1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術前12 h給予常規5 mg瑞舒伐他汀聯合術后5 mg 瑞舒伐他汀治療,觀察組術前12 h 給予 負荷20 mg 瑞舒伐他汀聯合術后5 mg 瑞舒伐他汀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學指標水平 包括超敏C 反應蛋白、內生肌酐清除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I、血清肌酐。
1.3.2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心肌梗死、心肌損傷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藥物不良反應包括腹瀉、惡心嘔吐、頭痛、咽炎。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 術前,兩組患者的超敏C 反應蛋白、內生肌酐清除率、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I、血清肌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患者的超敏 C 反應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I、血清肌酐水平低于對照組,內生肌酐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血清學指標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術后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心肌梗死及心肌損傷發生情況、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 6 個月心肌梗死、心肌損傷發生率及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 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6 個月心肌梗死及心肌損傷發生情況、藥物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的改變,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且地區年輕化,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近年來,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發展迅速,已成為改善心肌灌注的主要手段,能有效緩解心絞痛合并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癥狀[2]。
血脂代謝異常是導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有效調節血脂代謝水平可以顯著減少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改善患者的預后。目前大量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比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將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降至理想水平,并調節其他血脂水平,從而降低心血管死亡和重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已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3,4]。他汀類藥物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動脈粥樣硬化,通過競爭性抑制膽固醇合成,從而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降低總膽固醇(TC)和LDL-C 水平,起到有效調節脂質代謝的作用;此外,它還可以穩定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他汀類藥物是治療冠心病和高脂血癥的首選藥物。他汀類藥物通過競爭性抑制內源性膽固醇HMG-CoA 還原酶,阻斷細胞內羥基戊酸的代謝途徑。同時,可抑制或減少細胞內膽固醇合成,提高膽固醇清除能力,降低TC 水平[5]。
冠心病的發病與血脂水平異常有很大關系,高脂血癥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由于血液循環中脂質代謝異常,大量脂質沉積,導致心臟動脈粥樣硬化,進而導致疾病。研究表明,他汀類藥物具有顯著的控制和調節血脂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抗菌抗炎等作用。因此,它被廣泛應用于冠心病的治療。他汀類藥物在預防心血管疾病和調節血脂方面具有公認的作用,因此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療中應選擇高效的調脂藥物。他汀類藥物可以選擇性地抑制HMG-CoA 還原酶,從而達到調節血脂的效果[6,7]。
本研究顯示,術后,觀察組患者的超敏C 反應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鈣蛋白I、血清肌酐低于對照組,內生肌酐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6 個月的心肌梗死發生率、心肌損傷發生率、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的原因是介入治療過程中球囊壓迫和支架擴張導致局部斑塊和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從而導致炎癥。目前常用的他汀類藥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這些藥物可以順利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發揮作用。瑞舒伐他汀鈣是第三代他汀類藥物,其療效優于其他他汀類藥物,但瑞舒伐他汀鈣的劑量仍存在爭議。瑞舒伐他汀還具有肝臟選擇性高、脂溶性低等優點,是一種新型的他汀類藥物[8]。
綜上所述,術前單次負荷劑量瑞舒伐他汀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預后的影響大,可有效改善血清學指標,減少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有效保護心腎功能,且可減少用藥不良反應,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