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反流性食管炎屬于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在老年人群十分常見,主要是因為胃內容物反流導致的,以反流與燒心感為主要表現,會伴隨食管黏膜或食管外組織受損,引發食管狹窄與上消化道出血,還可能導致癌變,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1]。臨床通常采用改善胃動力與抑酸等方法治療,常用的抑酸藥物為質子泵抑制劑,也是對胃酸過多引發反流治療的首選 藥物[2]。為了探究莫沙必利的臨床價值,選擇本院2019 年7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94 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為兩組分別予以雷貝拉唑及雷貝拉唑聯合莫沙必利治療,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7 月~2020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94 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7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21 例;年齡55~79 歲,平均年齡(67.53±12.67)歲;病程2~12 年;平均病程(7.53±5.63)年。觀察組男27 例,女20 例,年齡56~80 歲,平均年齡(68.44±12.53)歲;病程3~13 年,平均病程(8.46±5.52)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保證作息規律,少吃多餐,嚴禁刺激食物的攝入。基于此,對照組采用雷貝拉唑(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136)治療,1 次/d,20 mg/次,飯前服用。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莫沙必利(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1110)治療,3 次/d,5 mg/次,飯前服用。兩組均持續治療60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癥狀改善評分以及治療前后的血清胃腸激素、血清細胞因子水平。①癥狀評分:根據癥狀評分判定癥狀改善效果,主要有反流、食管刺激、食管外刺激3 個方面,每項6 分,分數越大,說明癥狀越嚴重;②血漿胃腸激素水平:在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并將 40 μg 抑肽酶、30 μg 的10%EDTA 分別放置在試管內,離心處理10 min,3000 r/min;借助放射免疫法檢測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與胃泌素水平。血清細胞因子水平:在患者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放置在抗凝管內,離心15 min,3500 r/min,分離上層血清在-80℃冰箱內。借助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3]。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或顯著緩解,內鏡檢查發現食管黏膜點狀、條狀發紅或潰瘍等表現基本消失,黏膜恢復正常水平表示顯效;癥狀與體征有一定緩解,內鏡檢查發現食管黏膜點狀、條狀發紅或潰瘍等表現顯著減少,黏膜慢慢愈合表示有效;癥狀與體征沒有緩解,內鏡檢查發現食管黏膜點狀、條狀發紅或潰瘍等表現沒有緩解表示無效[4]。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對照組的76.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癥狀評分 觀察組患者反流、食管刺激、食管外刺激評分分別為(0.66±0.84)、(0.57±0.74)、(0.58± 0.76)分,均低于對照組的(1.69±0.68)、(1.78±0.67)、(1.69±0.52)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癥狀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血清胃腸激素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管活性腸肽、胃動素與胃泌素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管活性腸肽低于治療前,胃動素與胃泌素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血管活性腸肽(16.86±2.17)pg/ml 低于對照組的(20.76±2.84)pg/ml,胃動素(260.27±23.48)pg/ml 與胃泌素(150.28±16.47)pg/ml 均高于對照組的(242.84± 40.76)、(124.86±18.79)pg/m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pg/m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腸激素水平比較(±s,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4 血清細胞因子水平 治療前,兩組患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pg/ml)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比較(±s,pg/m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是因為食管黏膜防御能力下降,胃與十二指腸內容物出現反流,酸性物質對食管黏膜造成侵蝕,引發食管黏膜與咽喉等食管外組織受到損傷。所以,臨床通常采用抑酸的方式治療,并與促動力藥物聯合,使胃腸蠕動顯著增強,提高胃腸排空能力[5]。
雷貝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之一,可對胃酸分泌有效抑制,促使食管黏膜有效愈合[6]。與奧美拉唑相比,雷貝拉唑應用后肝臟首過效應較低,具有較高的生物利用度與血藥濃度,抑酸效果更明顯,藥物持續時間較長[7]。
莫沙必利屬于新型胃腸動力藥物,對乙酰膽堿的釋放有促進作用,使全胃腸道動力和協調性明顯增強,促使食管下部括約肌張力顯著提高,促使食管蠕動與食管下段清除率顯著提高,避免胃酸與膽汁反流[8]。兩種藥物聯合運用,可達到協同效果,促使抑酸效果顯著提高。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74%高于對照組的76.6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反流、食管刺激、食管外刺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管活性腸肽低于治療前,胃動素與血漿胃泌素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患者血管活性腸肽低于對照組,胃動素與血漿胃泌素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白介素-6、白介素-8、腫瘤壞死因子-α 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相關研 究[6-8]結果相近。
總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雷貝拉唑結合莫沙必利價值顯著,可使患者的臨床癥狀與胃腸激素水平顯著改善,降低血清細胞因子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