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慧
手術是臨床治療各種骨科疾病的常用手段,能夠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而為了保證手術效果,采取有效的麻醉方式十分重要,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是臨床常用的兩種麻醉方式,為分析全身麻醉與硬膜外麻醉在老年骨科手術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擇108 例患者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9 月~2020 年10 月于本醫院接受骨科手術治療的108 例老年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 54 例。對照組男28 例,女26 例;年齡65~83 歲,平均年齡(71.16±5.48)歲;骨折內固定手術23 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17 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10 例,其他手術4 例。實驗組男30 例,女24 例;年齡63~86 歲,平均年齡(71.42±5.63)歲;骨折內固定手術24 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16 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11 例,其他手術3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30 min 前,以給予患者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對患者的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建立靜脈通道,靜脈滴注乳酸林格10 ml/min。對照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靜脈注射0.5 μg/kg,舒芬太尼藥物進行麻醉誘導,待患者意識消失后靜脈滴注0.15 mg/kg 阿曲庫銨進行麻醉維持。實驗組患者接受硬膜外麻醉,指導患者采取平臥體位,于L1和L2間隙進行穿刺置管,給予患者2%濃度的利卡多因3 ml,觀察5 min,查看其是否發生蛛網膜下腔阻滯,保證導管處于硬膜外腔,然后給予患者7 ml 0.75%濃度的羅哌卡因,確保麻醉平面低于T10,于1.0~1.5 h 給予患者5 ml 羅哌卡因,期間對患者的心率進行密切監測,若<50 次/min,則增加阿托品0.5 mg,同時監測患者的血壓,收縮壓<9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60 mm Hg,則給予患者麻黃堿6 mg。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麻醉前后認識功能。①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麻醉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②認知功能:通過MMSE[1]測評兩組患者麻醉前與麻醉后不同時間段(6 h、12 h、1 d)的認知功能,總分30 分,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認知功能越差。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麻醉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MMSE 評分比較 麻醉前,兩組患者MMSE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6 h、12 h、1 d,兩組患者MMSE 評分均較本組麻醉前降低,但實驗組患者MMSE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MMSE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麻醉前后MMSE 評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麻醉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bP<0.05
骨折、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是臨床骨科常見的疾病,患者會出現多種臨床表現,如腫脹、活動受限、疼痛等,對其正常生活及身體健康有著很大的不良影響,病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殘疾乃至死亡,危害極大[2-5]。近些年,受到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交通行業與建筑行業發展等因素影響,上述骨科疾病的發病率急劇增加,為臨床重點關注[6-8]。
目前臨床對骨科疾病主要采用手術進行治療,而老年患者的機體耐受能力較差,骨質疏松情況較為嚴重,使得手術的應激反應更加強烈,會增加手術風險,影響手術效果及安全性[9-11]。因此為確保手術能夠順利開展,給予患者有效的麻醉方法十分重要,以往臨床主要采用全身麻醉,該麻醉方式具有一定效果,但總體并不理想,手術時間更長,患者術后認知功能恢復緩慢,會影響其康復。基于上述情況,作者認為可實施硬膜外麻醉,能夠有效控制麻醉藥物使用劑量,減少對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與損傷,患者術后恢復更快[12]。為分析在老年骨科手術中應用硬膜外麻醉與全身麻醉的效果而進行比較研究,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麻醉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38.57±2.88)min、(160.25±4.29)min、(7.88±0.94)d、(15.06±1.91)d,短于 對照 組 的(143.76±3.64)min、(168.32±3.77)min、(9.72±1.41)d、(18.14±1.65)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麻醉后6 h、12 h、1 d,兩組患者MMSE 評分均較本組麻醉前降低,但實驗組患者MMSE評分(27.43±1.02)、(25.33±0.61)、(26.53± 0.41)分高于對照組的(24.95±0.96)、(23.87±0.52)、(25.04±0.6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孫英群[13]的研究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證實了在骨科手術中應用硬膜外麻醉的效果優于全身麻醉,原因是:全身麻醉的作用范圍更大,會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硬膜外麻醉則屬于局部麻醉,對神經的損傷更輕;硬膜外麻醉的藥物使用劑量更少,能夠減輕對腦功能的影響,進而減輕對認知功能的影響;硬膜外麻醉不需要采取插管,能夠減輕應激反應。
綜上所述,相比全身麻醉,在老年骨科患者手術中應用硬膜外麻醉具有更加理想的效果,患者的手術時間及麻醉時間均更短,認知功能影響更小,下床活動更早,能夠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出院,值得在臨床種積極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