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在女性生殖器官疾病中,子宮肌瘤是常見的良性腫瘤,且此病又稱之為纖維肌瘤和子宮纖維瘤,且此病在育齡期女性中有高達23%的發病率[1]。此病以腹部壓迫、白帶增多、疼痛、子宮出血等為主要癥狀,若病情嚴重則會發生流產或不孕,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產生不利影響,甚至威脅生命[2]。而且此病是激素依賴性疾病,并且有研究證實,子宮自身可產生生物活性物質,并且存在內分泌功能,在疾病發展期間,孕激素有很重要的作用[3]。臨床上對于此病的治療包含兩種方式,即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其中手術方式存在風險高、對患者產生傷害等缺點,因此臨床上對于此病主要實施藥物治療。有研究表示[4],米非司酮是孕激素拮抗劑,子宮肌瘤患者經該藥治療后可縮小肌瘤體積,同時改善激素水平,且不良反應較少。鑒于此,本研究以2019 年9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的48 例患者實施米非司酮治療,獲得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子宮肌瘤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 例。觀察組年齡26~57 歲,平均年齡(35.75±7.09)歲;病程1~4 年,平均病程(3.31±1.23)年;其中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漿膜下肌瘤分別為30、10、8 例。對照組年齡27~55 歲,平均年齡(35.33±6.56)歲;病程1~5 年,平均病程(3.22±1.06)年;其中肌壁間肌瘤、黏膜下肌瘤、漿膜下肌瘤分別為 28、11、9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經B 超確診為子宮肌瘤;存在月經量明顯增多、陰道不規則出血、下腹部存在硬塊且疼痛癥狀;子宮發生了質地變硬、增大的狀況;且在實施B 超檢查時看到子宮宮腔增長及變形;診刮時會觸及宮腔凸起面;患者自愿參與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哺乳期者;非自愿參與研究者;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妊娠期者;參與其他研究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兩組均采取血壓、B 超等相關常規檢查。對照組:采取醋酸曲普瑞林治療。經期的第3 天皮下注射0.1 mg 醋酸曲普瑞林(丹東醫創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4645),1 次/d。觀察組:采取米非司酮治療。月經第3 天口服米非司酮(武漢九瓏人福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35)12.5 mg,服用時間為晚飯后,在用藥后的1 h 內不可吃任何食物。兩組均治療30 d,整個過程不可自主停藥或換藥,如果發生不良反應及時同醫生聯系。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判定標 準[5]:各臨床癥狀、宮腔內凸起面在治療90 d 后基本消失,子宮體積同健康狀態一致為顯效;各臨床癥狀改善明顯,子宮肌瘤同治療前縮減≥20%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病情未改善甚至加重,子宮肌瘤體積減少幅度<2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各項臨床指標:肌瘤體積、子宮體積、月經總量、月經時長。③激素水平:FSH、P、LH。④不良反應:下腹墜痛、出汗、潮熱。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高于對照組的77.0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月經時長、月經總量、子宮體積、肌瘤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肌瘤體積、月經總量、子宮體積均較治療前減小,月經時長較治療前減短,且觀察組肌瘤體積、月經總量、子宮體積小于對照組,月經時長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LH、P、FSH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H、P、FSH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n(%)]
臨床上,子宮肌瘤是良性腫瘤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在30~50 歲女性中發病率較高,且在飲食不科學、精神壓力過大、長期性生活失調等因素的影響下增加了此病的發病率,從而對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由于孕激素水平出現異常,而使基層分化葉組織和平滑肌細胞在激素周期的作用下發生分化增殖的情況,同時在時間的增加下成為肌瘤。在女性生殖器官疾病中,子宮肌瘤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若對其實施手術治療就一定會損傷其完整性,同時也會影響其生育功能,所以,對于仍有生育意愿的女性來說,藥物治療是最合適的治療方式[6]。現階段,市場上不斷涌現出很多孕激素拮抗劑新型藥物,同時與手術相比存在無創傷性、耐受性強等優勢,成為了目前治療子宮肌瘤的首選方式。
米非司酮是孕激素拮抗劑,屬于合成類甾體藥物,也是子宮肌瘤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治療藥物。同孕激素的結構相似,可與孕激素受體競爭,使孕激素活性降低,繼而實現抵抗孕激素的效果,促使孕激素在體內水平有效降低[7]。米非司酮由于存在抗孕激素的效果而在引產以及緊急避孕中普遍應用。該藥可同孕酮受體直接結合,對孕酮活性產生阻礙的作用,同時抑制上皮細胞因子的基因在腫瘤組織中表達,繼而達到有效抗癌的效果。有較多的研究報告指出[8],米非司酮會縮小子宮肌瘤的體積,并且利用雌激素降低的效應而導致肌瘤細胞死亡,最終實現減小肌瘤體積的效果。在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采取米非司酮治療后,其激素水平均有效降低,且觀察組各項臨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同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此外,米非司酮會使子宮動脈血流有效降低,繼而使供應肌瘤的血減少,從而縮小肌瘤體積[9]。而且米非司酮也會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生理活性產生抑制作用,使有關的激素水平有效降低,從而抑制肌瘤的增長,同時使其體積縮小。并且對于米非司酮的用藥時間,很多研究學者一直認為1 個療程為90 d,效果最佳[10]。并且,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8%,低于對照組的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而說明,米非司酮在治療子宮肌瘤中安全性較高,可能因為其同孕激素有相似的結構,且孕激素作為體內已有的激素,因此更加適應。
總而言之,將米非司酮運用在子宮肌瘤治療中便于子宮肌瘤的有效縮小,同時促使激素水平有效降低,進而促進臨床效果的進一步提升,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性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