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斐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身免疫病,其主要特征為關節腫脹增生疼痛,功能障礙和全身免疫功能紊亂,致殘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為了減少對關節的破壞,有效控制病情減少患者痛苦,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也在不斷進步。目前藥物治療一般采用免疫抑制藥如來氟米特、甲氨蝶呤、環孢素等進行聯合用藥,但是這些小分子免疫抑制劑通過抑制嘌呤和嘧啶的合成,選擇性差,損害了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良反應嚴重。在中醫理論中,類風濕關節炎被歸類為“歷節”、“頑痹”,而類風濕關節炎的急性起病基礎即是痹阻經絡。有研究指出[1],利用中藥抗菌、抗炎、鎮痛、免疫調節功能可以對類風濕關節炎濕熱痹阻證實現良好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就此展開探討,將 60 例類風濕關節炎濕熱痹阻證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圍繞白虎加桂枝湯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研究過程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60 例類風濕關節炎濕熱痹阻證患者,用隨機數字模型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男19 例,女11 例;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41±1.28)年;年齡42~60 歲,平均年齡(56.23±4.75)歲。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病程11 個月~6 年,平均病程(3.39±1.25)年;年齡41~61 歲,平均年齡(55.95±5.0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在入院時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晨僵、手足腕踝顳頜關節等關節炎及關節畸形;②患者經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為類風濕關節炎,符合《類風濕關節炎診斷及治療指南》中診斷標準[2]:至少存在1 個關節腫痛,合并有滑膜炎,存在典型放射學類風濕關節炎骨破壞性改變;③患者無其他心臟、腎臟、肝臟等器質性病變;④患者對本次研究內容知情,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非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②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病變,惡性腫瘤,免疫系統障礙疾病患者;③具有精神疾病、言語/認知功能障礙患者;④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備案,取得患者知情同意書,患者全程參與研究無中途退出。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方劑為:知母20 g、甘草10 g、石膏30 g、粳米50 g、桂枝12 g、威靈仙15 g、忍冬藤30 g、雷公藤30 g、青風藤20 g、桑枝30 g、土茯苓60 g、絡石藤30 g,以水煎服,1 劑/d,取藥液300 ml,分早晚2 次用藥,治療持續3 個月。對照組:采用來氟米特片(蘇州長征-欣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50)和甲氨蝶呤(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644)治療,來氟米特口服用藥,1 次/d,20 mg/次;甲氨蝶呤口服用藥,10 mg/周,第1 周時給予5 mg,治療持續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臨床效果,治療前后關節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判定標準以顯效、有效、無效進行評估[3],患者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癥狀明顯改善,關節自主活動功能基本恢復,為顯效;患者關節腫脹、僵硬、疼痛癥狀有所好轉,關節自主活動功能改善,為有效;其余情況為無效??傆行?顯效率+有效率。關節腫脹指數=疼痛關節數×腫脹程度,關節壓痛指數=疼痛關節數×疼痛程度[4]。記錄兩組患者用藥期間肝功能異常、胃腸不適、頭暈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顯效22 例,有效8 例,無效0 例;對照組患者顯效18 例,有效6 例,無效6 例。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667,P=0.0098<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對比 治療前,兩組關節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關節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關節晨僵時間短于對照組,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關節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3/30)低于對照組的13.33%(4/3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617,P=0.6876>0.05)。
在中醫理論中,風寒、濕熱、邪痹等因素引起的經絡氣滯、筋骨血瘀、關節濕阻以及氣血運行不暢是導致風濕性關節炎發生的最直接因素,而濕熱痹阻證是類風濕關節炎最常見的臨床分型之一[5,6]。本次研究針對類風濕關節炎濕熱痹阻證的臨床特點予以觀察組患者白虎加桂枝湯治療,白虎加桂枝湯方劑中包含知母、甘草、石膏、粳米、桂枝、威靈仙、忍冬藤、雷公藤、青風藤、桑枝、土茯苓與絡石藤,其中知母具有滋陰降火、潤燥滑腸的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石膏具有斂瘡生肌、收濕、止血的功效,粳米具有健脾暖肝、明目活血的功效,桂枝、威靈仙、忍冬藤、青風藤、桑枝具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的功效,諸藥合用,能夠充分發揮抗炎、鎮痛的藥理作用,解除炎癥反應,消除類風濕關節炎癥狀,促進患者康復[7]。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關節晨僵時間、關節腫脹指數、關節壓痛指數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關節晨僵時間(75.06±25.53)min 短于對照組的(94.49±31.64)min,關節腫脹指數(4.01±1.35)、關節壓痛指數(9.41±5.33)低于對照組的(6.72±2.49)、(13.15±7.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的13.33%,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1]顯示,以124 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為觀察對象,分別對其進行白虎加桂枝湯內服治療(觀察組)與來氟米特片聯合復方骨肽治療(對照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8.71%,高于對照組的67.74%(P<0.05);觀察組的關節壓痛評分、關節腫脹個數低于對照組,晨僵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與本研究結果可互為印證。
綜上所述,白虎加桂枝湯對于解除類風濕關節炎濕熱痹阻證的炎癥反應,改善病情,控制疾病活動效果顯著,用藥安全性價值突出,可行性優勢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