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巖
髖關節是人體重要關節之一,對人們的行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股骨頸骨折的出現,會導致患者的髖關節受損,加之合并骨質疏松、貧血及多器官功能減退等疾病,進一步增加了疾病治療難度,并對患者的生活及生命質量產生消極影響。經臨床實踐顯示[1],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主流方式,而全髖、半髖兩類關節置換術的應用極為廣泛,利于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使老年患者重新站立和行走。本文以76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剖析并比較全髖及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施行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實驗研究對象為2020 年1 月~ 2021 年2 月期間于本院接受治療的76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根據數字編號分為對照組(奇數)及觀察組(偶數),每組38 例。對照組中男24 例(63.16%),女14 例 (36.84%);年齡最大74歲,最小62歲,平均年齡(68.15± 7.31)歲。觀察組中男25 例(65.79%),女13 例(34.21%);年齡最大75 歲,最小61 歲,平均年齡(68.09±7.2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癥狀表現及體征符合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診斷標準,且能耐受手術;肝腎功能正常,心腦肝腎等未存在其他器質性疾病;無既往病史,意識或認知未存在障礙;臨床資料完善,患者及家屬自愿同意參與。
1.2 方法 觀察組選取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步驟如下:提醒患者采取合適的手術體位如健側臥位,隨后給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操作;于患者髖關節后方行手術切口,隨切口逐漸分離相關組織,直至切開關節囊并暴露髖關節全貌。對髖關節行屈曲內旋操作,以此將股骨頭充分暴露在手術視野之下并使其脫位;觀察股骨頸情況,取出受損的股骨頭后對股骨頸行截骨處理,對髖臼進行打磨處理,清理白軟骨后依據患者的機體情況取合適的髖臼及股骨頭假體,并予以有效安裝與復位。最后,幫助患者進行髖關節的被動活動,檢查關節的穩定性后,對關節腔進行充分清洗,常規置入引流管,對傷口進行止血處理并逐層縫合。術后給予患者常規的抗感染處理。
對照組選取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步驟如下:指導患者采取側臥體位后,予以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處理。手術切口位于髖關節的后方,隨切口分離組織并使髖關節充分暴露在手術視野之下;以T 形切開關節囊,并暴露股骨頸,切斷髖臼韌帶后,取出患者體內的受損股骨頭,對股骨頸開展截骨處理。對股骨開展擴髓操作,并將合適的股骨柄假體置入其中,保證髖關節能夠活動的情況下逐層縫合傷口。術后給予患者常規的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②比較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Harris 評分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其中≥90 分為優,80~89 分為良,65~79 分為可,<65 分為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3]。③比較兩組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評定量表(QOL)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對患者的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軀體功能及角色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佳[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髖關節功能優22 例、良14 例、可1 例、差1 例;對照組髖關節功能優18 例、良11 例、可6 例、差3 例。觀察組髖關節恢復優良率為94.74%(36/38),高于對照組的76.32%(29/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老年股骨頸骨折是骨科中的常見多發疾病之一,易導致患者骨折處的血運受損,從而增加股骨頭壞死風險,影響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及社交[5]。專家表示,由于老年患者的機體免疫力較弱,加之各項機能的逐漸退化,致使股骨頸骨折處難以愈合,進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此外,老年股骨頸骨折的治療具有特殊性與復雜性,若治療方法選擇不當,將會導致患者長期臥床并增加并發癥發生率,從而使患者的死亡率明顯上升[6]。目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為治療老年股骨頸骨折的主流手術方式之一,能有效幫助患者改善髖關節功能,并促進患者術后早期離床,早日恢復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減少因長期臥床引發的并發癥,降低死亡率,在臨床中應用廣泛。其中,半髖關節置換術的應用具備創傷小且術中出血量少的優勢,但術后會因假體的下沉而發生諸多并發癥,從而影響患者的生活質 量[7]。臨床實踐顯示,全髖關節置換術在老年股骨頸骨折中的應用,能帶給患者滿意的髖關節功能,并將為更多不幸罹患關節疾病的患者帶來福音[8]。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評分及總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髖關節恢復優良率為94.74%(36/38),高于對照組的76.32%(29/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股骨頸骨折的臨床治療中采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的價值優于半髖關節置換術,且利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及早恢復正常生活,值得臨床重視并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