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濤
廣基聲帶息肉是常見耳鼻咽喉疾病類型,發病率一直呈遞增趨勢,患病情況下患者有聲音嘶啞等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1]。當前,伴隨醫療技術的進步,關于廣基聲帶息肉的治療方法也隨之增多[2]。結合治療經驗,廣基聲帶息肉優選手術治療,經手術切除息肉、改善聲嘶情況[3]。隨著微創治療工作的開展,可以在減輕患者手術損傷、減少并發癥的基礎上提升手術治療效果[4]。基于此,本文選取本院耳鼻喉科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84 例廣基聲帶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評價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治療的優勢。具體報告 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84 例廣基聲帶息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5 例、女17 例;年齡25~55 歲,平均年齡(38.50±5.60)歲;病程0.6~3.0 年,平均病程(1.50±0.80)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7 例、女15 例;年齡23~56 歲,平均年齡(37.20±6.50)歲;病程0.5~3.0 年,平均病程(1.30±0.7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與家屬簽署手術方案知情同意書;②手術分組方案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③患者具備手術配合能力、無手術禁忌證[5]。排除標準:①重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拒絕配合治療患者;④凝血功能疾病、傳染病患者[6]。
1.3 方法 術前準備:術前輔助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血生化等相檢查,術前8 h 禁食,常規消毒,輔助患者取仰臥位。觀察組采用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治療,經口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身麻醉,插入支撐喉鏡、挑起舌根以及會厭部,完全暴露患者的聲門后進行固定,沿喉鏡側孔插入鼻內鏡連接監視器,根據顯示器畫面,以喉顯微手術鐮狀刀縱行切開聲帶息肉基底,吸出水腫部分,壓住息肉表面黏膜,切除周圍多余水腫、滲出處。以上操作完成后,息肉表面黏膜復位,清除黏膜周圍殘余息肉。術后,予以患者抗生素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纖維喉鏡下切除術治療,1%丁卡因進行鼻腔、咽喉表面麻醉,寬大側鼻腔置入喉鏡,聲門區域以1%丁卡因進行表面麻醉,纖維鏡進入患者喉咽后觀察病變部位,尋找息肉并切除,退出纖維喉鏡。術后,予以患者抗生素治療。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效果判定標準:治愈:廣基聲帶息肉患者出院后1 個月無復發情況,發音正常,無息肉殘留;顯效:患者聲音有嘶啞問題,但是比較術前有改善表現;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患者疾病癥狀表現基本無變化[7]。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并發癥主要包括聲帶粘連、感染、中咽壁黏膜輕度擦傷。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0、14.29%;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聲帶息肉屬耳鼻喉科常見病,患者有聲音嘶啞等癥狀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基本生活、學習狀況,降低生活質量[8]。從病理學角度分析,此病屬于非特異性慢性炎癥,是血管滲透壓持續升高、組織發生充血水腫所致疾病[9],需予以患者積極的治療,以確保患者的日常生活質量。隨著治療經驗的積累,發現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視野清晰、術野放大,手術方法簡單、時間短、出血少,可以在電視顯像系統下完成手術,提高了手術的精細度與穩定性,可以徹底清除病灶,完整保存覆蓋聲帶,進而促進患者聲帶盡快恢復[10]。另外,此治療方法對設備的要求不高,具有基層推廣應用價值[11]。吳紅麗[12]研究指出,內窺鏡支撐喉鏡下廣基聲帶息肉切除術治療廣基聲帶息肉效果理想,降低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一步改善了患者的嗓音功能、生活質量狀況。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支撐喉鏡聯合鼻內鏡下內側微瓣法治療廣基聲帶息肉效果顯著,其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積極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