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博,龐國旺,馬 磊,劉麗芝,王曉東,史蕾倩,潘多橋,劉晨曦,張麗麗,雷博程,趙旭才,黃以能,2
(1.伊犁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新疆凝聚態相變與微結構實驗室,伊寧 835000;2.南京大學物理學院,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 210093)
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如何解決環境污染是人類面臨的重大難題,而半導體材料因能光催化降解處理染料廢水而成為當下的研究熱點[1-2]。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代表,氮化鎵(GaN)具有優良的光電性能,其光譜覆蓋紅外到深紫外的區域,擁有大的電子漂移飽和速度,在熱學和化學性能上呈現出高穩定性[3-4]。這些優點使GaN在大功率電子器件、傳感器、發光二極管、光催化劑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應用[5-6]。由于本征GaN載流子濃度較低,禁帶寬度為3.39 eV,理論上只對波長小于380 nm的紫外光產生響應,但紫外光在太陽光中的占比僅為5%~8%,因此GaN對光的利用效率非常低[7]。
為了增加GaN對可見光的利用能力,人們做了很多嘗試,利用GGA+U的方法研究了In以及鑭系金屬(Pm、Sm、Eu)摻雜GaN的電子結構和光學性質,得到了接近理論值的本征GaN帶隙寬度,且摻雜后的體系禁帶寬度減小,摻雜后體系對光的吸收能力增強[8-9];除此之外,在對金屬元素(Mg、Cr、Mn、Fe、Co、Ni)摻雜GaN材料的研究中,發現金屬元素摻雜使GaN材料發生晶格畸變,有效地增加了體系的電導率,金屬摻雜使體系的能級發生劈裂,出現雜質能級,帶隙減小,進而增加了對可見光的吸收能力,但是金屬元素的摻入會導致體系的熱穩定性下降[10-13];非金屬元素C、Te等摻雜能夠增加GaN體系中負載流子濃度,使體系發生晶格畸變,帶隙減小,增強體系在可見光區域的響應能力,非金屬摻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金屬摻雜的缺點,但是非金屬元素間的排斥作用較強,在實驗上無法實現高濃度的摻雜[14-16];結合金屬與非金屬單摻的優點,把金屬元素與非金屬元素共同摻入GaN體系中,如Si-Ti和C-Gd共摻可以使GaN具有穩定的結構和更窄的禁帶,因此金屬與非金屬共摻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單摻的不足[17-18]。近期人們利用熱離子真空弧沉積法制出了Ti單摻GaN材料,發現摻Ti能夠有效改善GaN材料的光學性質,增強體系的電子遷移率,使GaN材料對可見光區的利用率增大[19],但是對于其光學性質微觀機理的研究較少,所以理論分析對指導具體實驗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基于上述內容,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利用GGA+U方法對GaN作了理論計算,選用C與Ti兩種元素對體系進行單摻和共摻的理論研究,分析了幾種體系的電子結構和光學性質,以期對具體的材料制備有一定理論指導作用。
纖鋅礦結構的GaN,空間群為P63mc(186),晶格常數為a=b=0.318 9 nm,c=0.518 5 nm;α=β=90°,γ=120°[20]。采用GaN(2×2×2)超胞模型[21]進行計算,為了避免邊界效應[22],摻雜時將不考慮處于邊界的原子位置,而處于內部的N原子和Ga原子的Wyckoff位置是唯一的,故本文選用一個C原子替換一個N原子(0.666,0.833,0.437),用Ti原子替換一個Ga原子(0.666,0.833,0.750);而共摻時摻雜原子的相對位置對計算結果也會有一定的影響,考慮到結構對稱性,共摻只有三種獨立構型,分別為C-Ti-GaN(N-Ga1)、C-Ti-GaN(N-Ga2)、C-Ti-GaN(N-Ga3),如圖1所示。文本涉及的原子組態為:Ga:3d104s24p1,N:2s22p3,C:2s22p2,Ti:3d24s2。計算主要采用Materials Studio 2017軟件中的CASTEP模塊[23-24],具體為應用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下的廣義梯度近似(general gradient approximate, GGA),交換關聯函數選為Perdew-Burke-Ernzerhof進行計算。由于GGA方法會低估帶隙的寬度,使計算結果與實際數值有所偏差[25],于是采用超軟贗勢GGA+U的方法,哈伯德U值的引入能夠消除GGA方法的不足,有效打開帶隙[26]。U值選取參考了Zakrzewski[27]的結論,以GaN禁帶寬度理論值作為基準,經過反復實驗后,最終在Ga的3d態,N的2p態分別取0.30 eV和4.85 eV的U值,Ti的3d態U值選取了軟件默認的2.00 eV。并且在400~600 eV的能量區間做了收斂性測試,選取500 eV作為實驗的截斷能。這與陳國祥等[28]選取的截斷能一致。在K格點的選取上采用了Monkhorst的方案[29],取K格點為4×4×2,內應力收斂標準不大于0.1 GPa,能量收斂至2×10-6eV/atom以內,自洽迭代收斂精度(SCF)設為2×10-6eV/atom。計算所得的本征GaN禁帶寬度為3.389 eV,與理論值[30]3.39 eV誤差只有0.01%,計算出的結果可靠。

圖1 結構模型Fig.1 Structural model
為了有效地研究體系電子結構的變化,首先對所有體系進行了結構優化,如表1所示。可以發現,優化后GaN體系的參數比c/a=1.621,與實驗值[31]c/a=1.626的偏差僅為0.3%,說明計算與實驗符合較好。摻雜后體系的體積均大于本征GaN,可以通過量子化學的理論對四種體系參數增大的原因做出解釋[32],首先是C原子的原子半徑(0.077 nm)要大于N原子的原子半徑(0.074 nm),所以當C替換N后,體系的體積發生增大;而Ti4+替換Ga3+后由于多余的正電荷之間相互排斥的作用,使體積增大,這一晶格畸變使GaN內部正負電荷中心不再重合,產生局域電勢差,增加光生空穴-電子對的分離。為了進一步研究體系的穩定性,對比了四種體系的形成能和結合能。利用(1)和(2)式計算了不同體系的摻雜形成能和結合能[33-34]:

表1 各模型的晶格常數、體積、能量、形成能以及結合能Table 1 Lattice constant, volume, energy, formation energy and binding energy of each model
Efor=Ed-Ep-mμC/Ti+nμT/Ga
(1)
(2)
式中:Efor為摻雜形成能;Ed和Ep分別代表摻雜后和摻雜前的體系總能;μC/Ti和μN/Ga分別為摻雜原子(C/Ti)和被替代原子(N/Ga)的化學勢;m和n分別為摻雜原子和被替代原子的個數(文中m=n=1);EB為體系的結合能;N表示體系內的原子總數;Esum表示體系所有原子能量的總和。結合能和形成能分別表征了體系的穩定程度和摻雜難易程度。形成能負值越小,摻雜越容易;結合能越小,體系越穩定。對比摻雜后體系的形成能發現除了C單摻GaN體系形成能較高外,其他形成能均為負值,較易形成。并且C-Ti-GaN(N,Ga1)的穩定性要高于另外兩種共摻構型,說明這種構型的共摻更容易,故下文選用此構型對C-Ti共摻GaN的電子結構和光學性質進行探究。
為了與摻雜后的體系進行對比,首先對本征GaN的能帶圖和態密度圖做了分析,如圖2(a)和圖2(b)。從圖中可知,GaN屬于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其導帶底和價帶頂均位于布里淵區高位對稱點G,并且具有3.389 eV的禁帶寬度,對比態密度圖可以看出,在費米能級Ef處做主要貢獻的是N的2p態,Ga的4p態以及少量的Ga的3d態,而在0~4 eV內所有電子組態對體系的貢獻都十分小,這也與其在能帶上呈現出寬禁帶的特征相互印證,因為GaN的禁帶寬度十分大,這也導致了GaN材料對可見光的利用能力較弱。

圖2 能帶結構圖和態密度圖:(a)本征GaN能帶圖;(b)本征GaN態密度圖;(c)C單摻GaN能帶圖;(d)C單摻GaN態密度圖;(e)Ti單摻GaN能帶圖;(f)Ti單摻GaN態密度圖;(g)C-Ti共摻GaN能帶圖;(h)C-Ti共摻GaN態密度圖Fig.2 Energy band structure diagram and energy density of states diagram: (a) pure GaN energy band structure diagram; (b) pure GaN energy density of states diagram; (c) C single doped GaN energy band structure diagram; (d) C single doped GaN energy density of states diagram; (e) Ti single doped GaN energy band structure diagram; (f) Ti single doped GaN energy density of states diagram; (g) C-Ti co-doped GaN energy band structure diagram; (h) C-Ti co-doped GaN energy density of states diagram
圖2(c)和圖2(d)是C單摻GaN體系的能帶圖和態密度圖,從圖中可知,C單摻GaN后,未改變體系的躍遷類型,仍為直接躍遷型,禁帶寬度為2.428 eV,相較于本征GaN體系,禁帶寬度減小了很多,能級發生了劈裂,使得電子躍遷所需要的能量減小,增加了GaN對可見光利用的可能性。結合態密度圖,發現在費米能級Ef處做主要貢獻的是N的2p態,Ga的4p態以及C的2p態,由于C的摻入,體系在費米能級附近出現了雜質能級,尤其是在-2~0 eV區域里,C的2p態作用十分明顯,使體系產生雜質能級,從而減小了帶隙;C的摻入增加了體系空穴載流子濃度,使得價帶上移,呈現了p型半導體的特征。
圖2(e)和圖2(f)為Ti單摻GaN的能帶圖和態密度圖,摻雜后體系的躍遷類型未發生變化,為直接躍遷型,其禁帶寬度相較本征GaN擴大至3.485 eV,但是由于Ti元素的引入使體系能級發生了劈裂,并且在2.476 eV處出現了一條雜質能級,雜質能級的出現為電子躍遷提供了一個階梯,這個階梯使電子躍遷所需要的能量減小,增加體系電子躍遷的概率。從態密度圖(見圖2(f))中可知,Ti的摻入直接導致體系導帶上移,并且Ti的3d態軌道在2~6 eV內與Ga的4s軌道發生耦合,使體系出現了本征GaN所沒有的雜質能級,這也是Ti單摻GaN的帶隙減小的直接原因。
從C-Ti共摻GaN的能帶圖和態密度圖(見圖2(g),(h))可以看到,共摻之后的體系仍為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禁帶寬度為3.025 eV。C和Ti的摻入使-2~0 eV和2~4 eV兩個區域內出現了本征GaN所沒有的p-d軌道雜化作用,使體系在導帶底和價帶頂出現了雜質能級,使電子躍遷的最小能量減小為2.043 eV。相較于本征GaN體系,該體系電子躍遷所需的能量更小。
綜上所述,摻雜并沒有改變GaN體系的躍遷類型,仍然為直接半導體,并且摻雜使得電子從價帶受激躍遷至導帶時所需的能量減小,雜質能級增多,躍遷更加容易。四種體系中,C-Ti共摻GaN體系的電子躍遷所需能量最小,這也和C的2p態與Ti的3d態雜化耦合的作用有關,使這種體系在作為光催化劑時產生的電子和空穴更容易被俘獲,極大地提升了電子躍遷的能力,對可見光的利用率最高。
晶體的表面、缺陷和雜質等因素能夠影響半導體的光學性能。摻雜的元素可以改變摻雜態,增加體系電子躍遷的概率,從而影響光催化性能。為了研究C與Ti摻雜對GaN體系光學特性的影響,本文對光吸收圖以及介電圖進行了分析。
材料的光學吸收系數用α(ω)定義,固體的宏觀光學信息可以用復介電常數表示,進而導出光學吸收系數[35]。
ε(ω)=εγ(ω)-iεi(ω)
(3)
(4)
式中:ε(ω)為復介電函數;εγ(ω)為介電函數實部;εi(ω)為介電函數虛部。
圖3是摻雜前后體系的吸收光譜圖,從圖中可知,摻雜改變了體系對光的吸收能力。由于本文希望在可見光區域提升體系的光催化性能,所以著重對可見光區域(300~800 nm)的吸收光譜進行了分析。從吸收曲線的趨勢可知,本征GaN體系在可見光區域的光吸收系數十分小,幾乎沒有對可見光的利用能力,而摻雜后的體系形成了較寬的可見光吸收區域。C單摻GaN的光吸收系數在可見光區要大于本征GaN,呈現了增加的趨勢;共摻體系在300~500 nm波長范圍內光吸收系數整體要大于其他三種體系。為了充分描述摻雜前后體系對光的吸收能力,本文對體系低能區的吸收帶邊做了分析(見圖3中插圖),發現本征GaN,C單摻,Ti單摻以及C-Ti共摻四種體系在低能區域的吸收帶邊分別為3.22 eV、0.01 eV、0.51 eV、0.01 eV,摻雜后的體系吸收帶邊發生了紅移。總之,C與Ti的摻入使GaN對可見光區域的響應范圍變寬,這與電子結構分析的結果一致。由此可推測C與Ti的摻入對GaN體系的光催化性能有一定的提升。

圖3 摻雜前后體系的吸收光譜Fig.3 Absorption spectra before and after doping
體系對外加電場能量的響應用介電常數表示,這相當于在體系的內部產生了很多電偶極子,而虛部就表示在產生這些電偶極子時所要消耗的能量,這是對電子躍遷程度的具體表示,其峰值的大小對應的就是電子躍遷的數目,和體系對光子吸收的概率息息相關,從而影響整個躍遷過程[2]。圖4(a)是摻雜前后的介電函數虛部圖,從圖中可知,本征GaN在9.48 eV處出現了一個強峰,峰值達到了5.786,這是Ga的4s態電子躍遷的結果,在12.574 eV處出現了一個次強峰,峰值為5.083,這是Ga的4s和Ga的4p態之間電子躍遷產生的。在高于4 eV的能量區間里,摻雜前后的曲線有相同的趨勢;C單摻GaN,Ti單摻GaN以及C-Ti共摻GaN三種體系分別在9.232 eV、9.411 eV、9.095 eV處產生了最高峰,這主要是N的2p態,Ga的4s態之間的電子躍遷引起的;摻雜后在0~4 eV區間里有較大的變化,其中在0.446 eV處,C單摻GaN體系有一個強峰,峰值達到了5.873,這是由于C的2p態和N的2p態之間發生了電子躍遷;C-Ti共摻的體系在2~4 eV區間內的值高于其他三種體系,這是Ti的3d態、Ga的4s態之間的電子躍遷導致的,這些結果與態密度圖的分析一致。摻雜后體系峰值均有向低能區移動的趨勢,這也與能帶圖分析出的結論相對應,與摻雜產生的雜質能級也有關聯。
圖4(b)是摻雜前后四種體系的介電函數實部圖,是介電常數隨著入射光能量的變化趨勢。介電常數越大,體系對電子的束縛能力越強。當入射光能量為零時,其縱坐標對應的值則是靜態介電常數。圖中,本征GaN體系的靜介電常數為3.965,C單摻GaN、Ti單摻GaN、C-Ti共摻GaN的靜介電常數分別為18.543、4.149、4.367。相較于本征GaN,摻雜后的體系介電常數都有所增加,而C單摻GaN體系的介電常數變化最為明顯,說明摻雜C與Ti都能改變GaN的極化能力,使得摻雜之后的體系內部電場強度增大,內部的載流子的激發變得更快,對電荷的束縛能力增強。

圖4 介電函數圖:(a)介電虛部;(b)介電實部Fig.4 Dielectric function diagram: (a) dielectric imaginary part; (b) dielectric real part
綜上所述,C與Ti摻雜GaN體系后,摻雜前后有明顯的區別,對比光吸收圖譜,發現摻雜后的體系有紅移現象,并且吸收系數有所增強,C單摻GaN后體系擁有十分大的靜態介電常數,對電子的束縛能力更強。對比Khan等[36]的工作,發現摻雜基底選用不同相的GaN,也會影響其光學性質的改變,而C與Ti摻雜纖鋅礦相GaN更有利于可見光的利用。
本文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了C、Ti單摻及共摻雜GaN體系的電子結構和光學性質,并且對計算結果進行了一定的分析,結果如下:
由結合能數值可知,摻雜后的體系結合能均為負值,結合穩定。由晶格常數的分析可知,摻雜后體系的晶格常數發生畸變,并且共摻比單摻雜體系的畸變強度更強,直接導致了GaN內部正負電荷的中心不再重合,從而抑制光生空穴-電子對的復合,進一步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性能。由能帶和態密度圖綜合分析可知,由于摻雜元素C-2p態和Ti-3d態的作用,所有體系能級發生劈裂,出現雜質能級,從而增加了GaN載流子濃度。摻雜體系中,C-Ti共摻GaN體系電子躍遷的最小帶隙為2.043 eV,電子躍遷時所需要的能量更小,有利于增加對可見光的響應范圍。由光學性質分析可知,與本征GaN相比,所有摻雜體系的靜介電常數均有增加,說明體系的極化能力增強,體系內部光生電場也隨之增強,這會使晶體內電子遷移速率加快。摻雜后體系的光吸收譜與介電函數虛部均向低能區移動,光譜響應范圍擴展到可見光區域,其中C-Ti共摻GaN體系對可見光的吸收能力最強,有助于提高體系的光催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