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蔓延卻擋不住時代悅動的脈搏,隨著2022年新春鐘聲的敲響,《人工晶體學報》也迎來了創刊50周年。
20世紀60年代后期,位于北京郊區的原國家建材局人工晶體研究所為了方便所內技術交流,創辦了內部刊物《人工晶體譯叢》,主要刊載所內技術人員翻譯的國外相關領域最新進展。到1972年,期刊刊登范圍逐步擴大,陸續刊出所內研究簡報、研究論文等,同時也報道國內相關團隊的研究近況,遂更名《人工晶體》。時值我國國防工業建設高潮,與國防工業關系密切的人工晶體材料正取得日新月異的發展,水晶、金剛石、云母三大合成晶體相繼研發成功并走向市場,激光晶體、非線性光學晶體、閃爍晶體、壓電晶體等一大批晶體合成成功,晶體界急需一本自己的專業期刊方便國內同行的交流。在老一輩晶體專家吳乾章等的共同倡議和努力下,《人工晶體》確定為中國硅酸鹽學會晶體生長與材料專業委員會的代表會刊,從此走上時代舞臺,肩負起傳播中國晶體文化,引領中國晶體科技發展的歷史使命。1989年,《人工晶體》更名《人工晶體學報》。
五十年櫛風沐雨不忘初心,半世紀春華秋實不負耕耘。五十年來,《人工晶體學報》始終堅守學術傳播陣地,服務科技創新,做好行業科技交流與發展的橋梁和紐帶。從陰離子理論的提出到“中國牌”晶體享譽世界,從介電體超晶格理論發展到光子、聲子晶體超構材料大廈建立,從硅、鍺單晶生長到超寬禁帶半導體晶體全面發展,累累碩果享譽世界;吳乾章、張克從、蔣民華、沈德忠、陳創天、閔乃本……群星璀璨輝耀星空。作為行業內唯一的專業學術期刊,《人工晶體學報》忠實地記錄了中國晶體的發展歷程,見證了中國晶體的輝煌,也孕育和傳承了我國人工晶體的行業文化!五十年來,《人工晶體學報》由最初的企業內部刊物發展為全國核心學術期刊并走向世界,被美國、日本、荷蘭、俄國等國多家數據庫收錄,成為行業內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和媒介,為中國人工晶體事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然而,作為中文學術傳播媒體,《人工晶體學報》的探索發展之路也深深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世紀之交,互聯網飛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網絡媒體的沖擊以及中國科技考評體系變化帶來的優秀稿件外流始終是中文期刊發展過程中繞不過的坎坷。猶記2003年《人工晶體學報》被EI收錄時的歡欣鼓舞,更難忘2016年被EI中止收錄時的低谷與彷徨。
道路且阻,行則將至。《人工晶體學報》謀轉型、求發展的腳步從未停止。2019年4月17日,《人工晶體學報》第七屆編委會成功召開,在全體編委的共同參與下,編輯部開啟了“高水平策劃、高質量編輯、高效率傳播”三措并舉的期刊出版發行實踐。從封面、內容到印刷進行全面改版,邀約特邀綜述,圍繞熱點焦點策劃組織專欄專題,加強線上線下立體傳播網絡建設,主辦人工晶體材料青年學術會議(YCCG),等等,系列舉措使《人工晶體學報》再一次步入發展的快車道。精心設計的“緬懷大師”“魅力晶體”系列封面,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策劃的“寬禁帶半導體晶體與器件”“人工光/聲微結構材料”等專題,為弘揚科學家精神組織的“紀念蔣民華先生逝世10周年”專題,以及行業內有影響力的專家撰寫的“晶體材料研究——從體塊晶體到微納米晶體”“無機閃爍晶體在我國的發展史”等綜述論文,通過線上線下宣傳引發強烈反響,得到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關注。期刊質量和影響力穩步提升,各項指標良性發展,連續3屆論文入選“中國科協優秀科技論文遴選計劃”。
五十年,恰是風華正茂;五十年,正當奮勇前行。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競爭正在成為大國間博弈的角力場,學術期刊作為開展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對于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作用。黨和國家號召全體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全面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中國的人工晶體研究在國際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專業期刊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需求。作為領域內唯一專業學術期刊的《人工晶體學報》自當響應號召,征程再啟,以打造晶體領域“專精特新”高水平學術期刊作為目標,大力推進期刊出版能力建設。期刊將繼續著力加強編委會建設,充分發揮編委、審稿專家的主觀能動性,努力提高期刊論文質量和水平;期刊將加強編輯策劃,采取靈活多樣的辦刊模式,打造重點專欄,豐富內容形式,推動期刊高質量發展;期刊要進一步加強出版宣傳,吸引更多優秀作者、企業科研技術人員對期刊的關注和支持,形成核心作者群體。相信在廣大科技人員的支持下,在編委會、編輯部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人工晶體學報》必將不辱使命,走在時代前列,發揮中文期刊的中流基石作用,推動中國學術繁榮發展。
衷心感謝各位編委、審稿專家、作者、讀者和廣大科技人員長期以來對《人工晶體學報》的關心與支持。新的征程已經起航,讓我們共同努力,不負韶華,讓《人工晶體學報》與“中國牌”晶體在世界學術之林的璀璨星空中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