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針※"/>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趙晉瑩,劉雁澤,曹家楨,王富春,李永明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微針療法[1],亦稱微針系統,是針灸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操作簡便,針刺痛苦小,療效顯著,深受醫患人員的青睞,也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近半個世紀以來,微針療法發展較快,已形成耳針、頭針、眼針、面針、鼻針、腕踝針、手足針、臍針、腹針等多個成熟的微針系統。多種微針系統療法的產生,其依據主要有現代生物全息理論、傳統臟腑與八卦對應的理論和現代醫學的生理、神經體液等假說等[2]。中醫的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思想也對多種微針系統療法的產生和發展有重要的意義[3]。中醫理論對人體的認識是全息觀[4],有研究表明,眼、耳這些相對獨立的組織器官與人體整體存在“全息”關系[5],即在局部區域內存在人體的縮影[6]。
1977年,宋繼美教授首次提出皮膚肥大細胞可能同經穴現象相關的假說[7],后經多個研究機構的獨立實驗驗證,目前已經有近百篇相關研究論文發表證實了“宋氏理論”[8]。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李永明教授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人體肥大細胞分布密度同經穴分布密切相關,尤其是發現所有微針系統的皮膚區域,都有肥大細胞聚集的現象,如頭、耳、眼、鼻、口唇、腕踝等[9]。然而,在人體表面所有已經發現的“肥大細胞聚集特殊區域”中,乳房與會陰部是僅有的兩個還沒有開發微針系統的區域。因此,李永明教授與王富春教授提出,乳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解剖功能及其與經絡、臟腑的聯系,也存在相應的微針系統,并可治療特定部位的疾病。現結合兩位專家多年臨床經驗,對“乳針療法”探討如下。
乳房主要由腺體、導管系統、脂肪組織、纖維組織構成。
1.1 乳房的血供 乳房的血供主要來自內側的胸廓內動脈,外側的腋動脈分支及深部的肋間動脈,其中腋動脈的分支又包括胸上動脈、胸肩峰動脈胸肌支、胸外側動脈和肩胛下動脈[10-12]。在乳腺實質內胸廓內動脈肋間穿支和胸外側動脈的分支相互吻合形成動脈網[13]。而在靜脈方面,在乳暈周圍存在一環形靜脈叢,來自該靜脈叢和乳腺組織的血液最終匯入與各動脈伴行的靜脈,即胸廓內靜脈、腋靜脈和肋間靜脈[14]。
1.2 乳房的神經分布 乳房神經主要來自第2~6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和前皮支。外側皮支的前支和前皮支的外側支支配乳房。肋間神經皮支主干在走行過程中沿途向各個方向發出細小分支至乳腺體及皮膚,呈“立體發散”狀分布[14]。
1.3 乳房的淋巴結構 乳房的淋巴管豐富,分淺、深兩組。淺組位于皮下和皮內,深組位于乳腺小葉周圍和輸乳管內壁,兩組之間廣泛吻合。乳房的淋巴結主要引流至腋淋巴結,部分回流到胸骨旁淋巴結、胸肌間淋巴結和膈淋巴結。
對乳房經絡、解剖、生理、病理的認識,最早出現在?黃帝內經?中,論述了與乳房相關的全身經絡有肺、胃、心包、肝、膽、脾、沖、任等經脈,其中較為密切的當屬肝、胃、腎經及沖、任二脈[15]。足陽明胃經從缺盆下而貫乳中;足厥陰肝經上膈,布胸脅繞乳頭而行;足少陰腎經上貫肝膈而與乳相連;沖任二脈起于胸中,任脈循腹里,上關元至胸中,沖脈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此外,脾經、膽經、心包經、肺經的循行也與乳房相近:足太陰脾經絡胃上膈,布于胸中;足少陽膽經合缺盆以下胸中;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
?外證醫案匯編·乳脅腋肋部?曰:“男子之乳房屬腎,何也?男以氣為主,女以血為先,足少陰腎之脈經膀肌,其直者從腎貫肝膈,入肺中,水中一點真陽,直透三陰之上。”[16]指出男子乳房屬腎,與女子乳房歸經的不同。?丹溪心法?認為:“乳房屬于足陽明胃經,乳頭屬于足厥陰肝經。”指出乳房歸屬胃經,乳頭歸屬肝經。?瘍醫大全?在論及乳房的形態結構時指出:“婦人乳有十二鑲。”指出乳房之解剖結構。?婦科經論?曰:“婦人經水與乳,俱有脾胃所生。”指出脾胃為后天之本,主水谷之精,為經水、乳汁化生的源泉。可見,乳房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維持需各臟腑及經脈共同協調作用。
與乳房相關的經絡有肺經、胃經、心包經、肝經、膽經、脾經、沖脈、任脈等,分布在乳房的穴位總計25個,見表1。“經脈所過,主治所及”,位于乳房的腧穴均可治療胸悶、咳嗽及乳腺相關疾病。

表1 乳房腧穴分布表
4.1 基于“三焦理論”形成的乳針分區 ?黃帝內經?中除了認為三焦為六腑之一,有通調水道的作用外,還認為三焦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稱,將人體劃分為上、中、下三部分,?靈樞·營衛生會?云:“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下焦者,別回腸,注入膀胱,而滲入焉。”即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肝、膽,下焦包括膀胱、腎、大小腸等,其功能描述為:“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靈樞·決氣?云:“上焦升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均提示上焦為氣血精微循行和交換的場所,“上焦如霧”概括了其氣血循環功能[17]。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氣,協同調節全身的氣血運行。?類經?云:“心肺居于隔上,二陽臟也,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心陰與肺陽互為體用關系,心陰得肺陽而血化,氣行順暢,肺陽為心陰之用,肺陽得心陰而肺自靜[18]。從西醫角度講,若肺部出現病變,最先缺氧的就是心臟[19]。
中焦功能主要為對飲食物的受納、腐熟,并將水谷精微上傳至清竅。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是人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并輸布精微物質到全身各處的主要臟器,是氣血津液所出之處,為后天之本。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脾的運化功能有賴于肝的疏泄來協調,可謂木之疏土,肝調暢氣機可促進脾胃運化。肝通過促進膽汁分泌,以輔助脾胃運化[20]。若肝木受邪,亦可橫逆犯脾,導致胃失和降。
下焦主要包括膀胱、腎臟、大腸、小腸等,其主要生理功能為傳導糟粕,排泄二便[21]。腎為先天之本,更是元氣之根,貫穿上下。膀胱為州都之官,司氣化。膀胱的氣化與腎有關,腎氣足則能化,腎氣虛則不能化。
?溫病條辨?中亦有溫病從上焦傳至中下焦之說:“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可見上、中、下三焦的位置及其貫穿的關系:心、肺同居于上,脾、胃、肝、膽橫居于中,腎、膀胱位于下部。根據經絡循行,脾胃經行于胸前側,肝膽經循側腹部,位于脾胃經外側。
基于上述中醫基礎理論結合乳房的解剖原理及經絡臟腑理論,故將乳針分區如下:以一側乳房的乳頭為中心,分為上、下、內、外區:上區為心肺區,下區為腎膀胱區,外區為肝膽區,內區為脾胃區。另一側與之對稱分布。
4.2 乳針的操作要求 根據辨證,選取靠近乳暈1寸的相應臟腑分布部位,微針15°~30°平刺,根據疾病的不同選擇環繞乳暈進行離心刺或向心刺。一般情況下,進針后行捻轉手法,以得氣為度,可施行刮柄法。
4.3 留針及出針 留針期間不施行任何手法,讓針體留置在穴區內。一般情況下,留針時間宜在15~30min。拇、食二指捏持針柄,將針慢慢拔出,拔針后即刻用干棉球按壓針孔,避免出血。
4.4 乳針的注意事項 乳針療法可用于治療乳腺的常見病,但對一些危急病證如急性乳腺炎、乳汁淤積性囊腫、乳腺癌等病證不作為首選療法。本針法的針感較強,故對兒童及妊娠婦女不適用。在針刺過程中要嚴格消毒,防止感染;針刺深度一般在2.5~13mm,過深則易傷及乳腺。
5.1 乳腺增生案 患者,女,35歲,2019年3月15日初診。主訴:經前左側乳房脹痛反復發作2年。現病史: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經前4~5d左側乳房脹痛,月經來潮后癥狀緩解,隨后每次經前4~5d左側乳房均出現脹痛且逐漸加重;體檢示左側乳房外上方可觸及多個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結節,質韌,結節與周圍組織不粘連,可被推動,常有輕度觸痛,腋下淋巴結不大;乳腺B超檢查示左側乳腺外上象限可見一大小約3.4mm×4.7mm的低回聲團塊,邊界清晰,邊緣規則。刻下癥:左側乳房脹痛,按之痛甚,舌紅,苔黃,脈弦。西醫診斷:乳腺增生病。中醫診斷:乳癖(肝陽上亢證)。患者月經干凈后,采用乳針治療,選取左側乳根、膻中,心肺區、肝膽區及腎膀胱區靠近乳暈1寸的部位,采用0.25mm×25mm毫針以15°~30°角平刺,環繞乳暈進行離心刺,進針后行捻轉瀉法,得氣為度,留針2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針刺5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自覺左側乳房脹痛減輕;治療5個療程后,患者自訴經前偶有左側乳房脹痛,查乳腺B超檢查示左側乳腺外上象限可見一大小約2.1mm×3.5mm的低回聲團塊,邊界清晰,邊緣規則。遂在患者月經干凈后針刺3個療程。治療結束后囑患者調情志。半年后隨訪,患者自述經前左側乳房未見明顯脹痛,B超檢查未見乳腺增生。
按語:該患者初診時脈弦,平素急躁易怒,故診斷為乳癖之肝陽上亢證,選取乳根、膻中、肝膽區針刺,以達疏肝解郁之功。脾胃為后天之本,于脾胃區選穴意為調暢后天以養先天。微針環繞乳暈進行離心刺,進針后行捻轉瀉法,以疏肝解郁,故取得滿意療效。
5.2 食管炎案 患者,男,40歲,2018年12月7日初診。主訴:胸悶、胸骨疼痛、吞咽困難1周。現病史:患者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胸骨疼痛、吞咽困難,每于吞咽食物時加重。上消化道內鏡示:食管中段黏膜發紅。刻下癥:胸悶,胸骨疼痛,吞咽困難,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西醫診斷:食管炎。中醫診斷:郁證(氣滯濕郁證)。采用乳針治療,選取膻中、雙側中府,脾胃區、心肺區靠近乳暈1寸的部位,采用0.25mm×25mm毫針以15°~30°角平刺,環繞乳暈進行離心刺,進針后行捻轉瀉法,得氣為度,留針20min。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連續針刺3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自覺胸悶、胸骨疼痛、吞咽困難癥狀減輕;治療3個療程后,患者自覺胸悶、胸骨疼痛、吞咽困難癥狀消失,復查上消化道內鏡示:食管黏膜正常。治療結束后囑患者忌食辛辣,調情志。半年后隨訪,患者自述胸悶、胸骨疼痛、吞咽困難未復發。
按語:該患者初診時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故診斷為郁證之氣滯濕郁證,選取膻中、中府以調氣,在乳房脾胃區選穴,以健脾化濕;針刺心肺區穴位可調暢氣機升降。微針環繞乳暈進行離心刺,進針后行捻轉瀉法,以健脾化濕、行氣解郁,故取得滿意療效。
5.3 抑郁案 患者,女,49歲,2018年10月15日初診。主訴:胸悶、欲哭、咽部有異物感1個月。現病史:患者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悶、欲哭、咽部有異物感,每于夜深時加重。喉鏡、心臟超聲檢查未見異常。刻下癥:胸悶,欲哭,咽部有異物感,胸脅脹滿,納呆,困倦,舌淡紅,苔白膩,脈弦。西醫診斷:癔球癥。中醫診斷:梅核氣(肝郁氣滯證)。采用乳針治療,選取膻中及肝膽區靠近乳暈1寸的部位,采用0.25mm×25mm毫針以15°~30°角平刺,環繞乳暈進行離心刺,進針后行捻轉瀉法,得氣為度,留針20min。每日1次,每周針刺5次,10次為1個療程,連續針刺2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自覺胸悶、咽部異物感癥狀減輕;治療2個療程后,患者自訴胸悶、欲哭、咽部有異物感癥狀消失。治療結束后囑患者忌食辛辣,調情志。半年后隨訪,患者自述癥狀未復發。
按語:該患者初診時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故診斷為梅核氣之肝郁氣滯證,選取膻中、中府以調氣,在乳房脾胃區選穴,以健脾化濕,心肺區可調暢氣機升降。微針環繞乳暈進行離心刺,進針后行捻轉瀉法,以健脾化濕、行氣解郁,故取得滿意療效。
結合王富春、李永明教授多年的研究基礎,并查閱大量相關文獻,提出乳針是微針系統的一部分,可以改善乳房局部、胸部等多種疾病癥狀,其作用機制不僅與中醫“三焦理論”相關,更符合現代研究中關于肥大細胞與經絡穴位、疾病狀態的關系,針刺肥大細胞聚集的部位可引起組織間多種細胞因子的物質變化,從而結合內分泌-體液代謝關系,產生針灸的治療效應[22]。下一步將會從科學實驗、臨床試驗等角度進一步證實乳針的詳細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