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群,尹月娥,方肖瓊,高 儒,梁健雁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醫院,廣東 東莞 523945)
母乳喂養是促進新生兒生長發育最好的喂養方式[1-2],然而2019年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報告顯示,我國0~6個月嬰兒純母乳喂養率僅為29.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中低等收入國家水平。相關研究表明,配偶支持在初產婦母乳喂養過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配偶在幫助初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的過程中,若表現出情緒低落和不自信,將會產生聯動效應,導致初產婦對母乳喂養信心不足,進而選擇人工喂養,嚴重影響純母乳喂養率和喂養持續時間[3-5]。針對初產婦及其配偶所處的不同時期(事件/診斷期、穩定期、準備期、實施期、適應期)的動態變化的需求,本研究給予初產婦強化配偶參與支持母乳喂養的護理干預,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7月東莞市厚街醫院婦產科收治的初產婦9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平均年齡(29.4±3.2)歲;初產婦文化程度:碩士研究生及以上7名(15.6%),本科15名(33.3%),高中及大專22名(48.9%),中專及以下1名(2.2%);配偶平均年齡(31.2±3.4)歲;配偶文化程度:碩士研究生及以上6名(13.3%),本科17名(37.8%),高中及大專20名(44.4%),中專及以下2名(4.5%)。觀察組平均年齡(28.9±2.8)歲;初產婦文化程度:碩士研究生及以上6名(13.3%),本科17名(37.8%),高中及大專19名(42.2%),中專及以下3名(6.7%);配偶平均年齡(30.5±3.1)歲;配偶文化程度:碩士研究生及以上5名(11.1%),本科19名(42.2%),高中及大專19名(42.2%),中專及以下2名(4.5%)。兩組初產婦及其配偶均接受過母乳喂養相關健康宣教。兩組初產婦及其配偶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東莞市厚街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審批號:G DMU-D G C H J H-2020-018)。
1.2 納入標準 合法婚姻中的初產婦及其配偶;言語正常,有基本溝通交流能力;單胎妊娠,新生兒正常足月生產;初產婦及其配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拒絕參與本研究者;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無能力配合者。
兩組初產婦均為母嬰同室,接受早接觸、早吸吮及母乳喂養相關健康指導。
2.1 對照組 采取常規護理。住院期間給初產婦及其配偶發放母乳喂養健康宣教手冊,進行哺乳體位、技巧、心理、飲食及活動等喂養知識的宣教,出院后進行低頻率、簡單的電話隨訪和家庭訪視,對母乳喂養情況進行跟蹤。
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取基于時機理論強化配偶參與母乳喂養支持的護理策略,成立專業的配偶支持強化工作小組,小組由1名醫生、3名護士組成,負責收集資料,實施健康教育,搭建公共平臺和出院后隨訪,小組成員在實施干預前均完成相關理論學習和技能培訓。根據事件/診斷期、穩定期、準備期、實施期、適應期的動態變化的護理需求,制定干預措施。①事件/診斷期:通過對歷史資料的回顧性分析,收集初產婦配偶參與母乳喂養期間的真實體驗資料,了解其在不同時期的動態變化的需求。產前1周,向初產婦配偶開展面對面授課3次,每次50min,內容包括家庭支持的積極作用、母乳喂養的優勢、產褥期營養、不良情緒對初產婦的危害、產后并發癥,以及母乳喂養常見問題的預防、干預或處理(如乳頭內陷、乳頭皸裂、乳腺炎等)、新生兒常規護理及肢體接觸和情感互動方法等,并對涉及的操作進行示范。向初產婦配偶發放?奶爸支持手冊?,除涉及上述內容外,還包括給予妻子理解和關愛、分擔家務、緩解其不良情緒、協助進行母乳喂養、全程參與哺乳過程的方法等支持行動要點。建立公眾號、微信群,邀請初產婦及其配偶入群,定期推送母乳喂養及母乳喂養支持的相關文章、視頻、圖片,及時解答初產婦及其配偶的疑問,鼓勵群成員分享交流經驗,建立互助團隊。發放配偶參與母乳喂養的支持行為調查問卷,并對問卷結果進行梳理、分析,根據調查結果,孕婦學校會于產前3d對存在母乳喂養相關知識或支持行動認知誤區的初產婦配偶開展個體化的面對面健康宣教,旨在幫助其正確掌握支持行動要點,樹立角色意識與責任意識。②穩定期:在初產婦分娩后,小組護士即進行“早接觸、早吸吮”的床旁指導。產后第1日,指導初產婦及其配偶進行乳房按摩,示教正確哺乳的方法及配偶協助哺乳的方法,及時解答初產婦及其配偶有關母乳喂養的疑慮。③準備期:初產婦出院前,給予初產婦及其配偶母乳喂養的信心,鼓勵夫妻雙方共同參與母乳喂養過程,告知夫妻雙方母乳喂養健康宣教微信群內有專職工作人員提供咨詢和答疑服務,以解其后顧之憂。④實施期:初產婦出院后,其配偶從照護的配角轉變為照護的主角,為初產婦母乳喂養提供強有力的家庭支持。此時夫妻雙方極可能出現照護新知識與技能的缺失,因此工作小組指派專人每日定時發送母乳喂養科普知識1~2條,支持行為小貼士1~2條,同時鼓勵新生兒父母分享交流母乳喂養經驗,每周進行電話隨訪,每月進行家庭訪視,直至產后6個月。⑤適應期:通過電話隨訪和家庭訪視掌握母乳喂養情況及配偶支持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對參與度高、支持行為落實較好的配偶給予肯定和鼓勵;對參與度不高、支持行為落實不到位,存在無助、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的配偶,給予個體化指導[6-12]。
3.1 觀察指標 ①純母乳喂養率。比較兩組初產婦產后3d及1、3、6個月純母乳喂養率。②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情況。采用自制配偶對母乳喂養及支持行為知識的掌握情況問卷進行評估,包括喂養知識、新生兒護理知識、產褥期護理知識3個維度,共計100分。試測后對結果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問卷的C r o n b a c h′sα系數、重測系數分別為0.86、0.82,分半信度0.84,說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和穩定性;問卷各條目與總分之間的相關系數均大于0.65,說明該問卷的內容效度較好。③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B S E S)評分。該量表包括2個維度,共計15個條目,各條目采用利克特5級評分法,總分150分,得分越高代表初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越充足[13]。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純母乳喂養率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產后3d及1、3、6個月純母乳喂養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初產婦純母乳喂養率比較[例(%)]
(2)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情況比較 干預前,兩組初產婦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初產婦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情況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初產婦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初產婦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情況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干預前評分 產后3d評分 產后1個月評分觀察組 45 45.32±3.2775.32±2.97△▲ 80.25±3.12△▲對照組 45 45.26±3.1950.27±2.21△ 56.32±2.55△組別 例數 產后3個月評分 產后6個月評分觀察組 45 86.12±3.53△▲ 90.02±4.28△▲對照組 45 62.17±3.36△ 68.43±4.52△
(3)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產后3d及1、3、6個月B S E 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初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初產婦母乳喂養自我效能量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同期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產后3d評分 產后1個月評分觀察組 45 102.37±12.52▲ 111.52±11.92▲對照組 45 81.58±14.26 89.64±15.27組別 例數 產后3個月評分 產后6個月評分觀察組 45 122.85±15.02▲ 135.42±12.48▲對照組 45 96.72±14.45 100.32±11.95
CAMERON等[14]基于腦卒中現有的觀察性研究和臨床護理路徑提出時機理論,該理論將疾病過程分為事件/診斷期、穩定期、準備期、實施期及適應期5個時期,該理論同時指出,患者和照顧者在不同照顧環境及不同疾病時期有階段性的照顧體驗和相對應的教育和支持需求,施護者要根據患者和照顧者在疾病發生、發展和結局中的照顧時機和具體支持需求的變化,制訂護理計劃,實施護理干預[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初產婦產后3d及1、3、6個月純母乳喂養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強化初產婦配偶參與母乳喂養支持的干預措施有利于提高純母乳喂養率。分析其原因在于:初產婦配偶充分知曉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在母乳喂養過程中秉持積極鼓勵的態度,無形中給予初產婦堅持母乳喂養的強大信念支撐;配偶掌握了協助母乳喂養的技巧,參與母乳喂養的全過程,減少初產婦因哺乳體位、手法、產后乳腺炎等問題而無法堅持母乳喂養的情況。觀察組產后3d及1、3、6個月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情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強化初產婦配偶參與母乳喂養支持的護理措施有利于提高初產婦配偶對母乳喂養知識及支持行為的掌握程度。分析其原因在于:基于發生-發展-適應不同階段的初產婦及其配偶的護理需求,將母乳喂養相關知識及支持行為要點的健康教育貫穿于時機理論的不同時期,有利于提高配偶對母乳喂養的認知程度和支持力度。觀察組產后3d及1、3、6個月自我效能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強化配偶參與母乳喂養支持的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初產婦堅持母乳喂養的信心,從而提高其自我效能。分析其原因在于:配偶與初產婦關系最為親密,在諸多影響母乳喂養的因素中,配偶的支持行為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的信心及堅持的時間影響較為顯著。
綜上所述,基于時機理論強化初產婦配偶參與母乳喂養支持的護理措施,能夠提高初產婦產后純母乳喂養率、母乳喂養自我效能及初產婦配偶對母乳喂養的認知程度和支持力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然而,本研究受到人力成本、研究資源、研究水平等因素制約,研究樣本量相對較小,可能會影響研究結論的穩健性。另外,本研究于產前1周實施干預,并隨訪至產后6個月,研究時間相對不足,且未對孕期進行干預研究,未涉及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全過程,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將研究對象的納入范圍擴大至其他醫院或地區以增加樣本量,并延長研究時間,從孕期開始實施干預,并隨訪至產后1年,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