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凡WU Yu-fan;王希WANG Xi;黃映怡HUANG Ying-yi;洪文儀HONG Wen-yi;張秀賢ZHANG Xiu-xian;陳健如CHEN Jian-ru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廣州 510225)
目前我國農業農村發展處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階段。農產品物流作為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紐帶在農業農村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農產品物流績效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可以加強農產品物流的安全性,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齊力等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廣東省21個地級市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指出廣東省的農產品物流有待提高[1]。殷悅通過構建了廣東省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并使用熵權灰色關聯分析對其進行能力評價分析,挖掘影響廣東省農產品物流發展的關鍵因素[2]。馬麗榮等以物流經濟效率、物流投入系數、物流投入彈性系數作為衡量甘肅省農產品物流績效的主要指標。[3]劉子昂等運用主成分分析2011年我國31個省市農產品物流進行綜合評價,同時采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各城市進行聚類并對各地區農產品物流發展提出建議。[4]林榮輝等以山東省生鮮農產品為研究對象,從基礎設施、運輸、供給、需求等4個方面選取10個指標,運用因子分析法計算山東省17個城市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得分并根據各市實際情況提出適合當地發展的物流發展模式[5]。王浩澂基于對BSC-SCOR聯合模型思想的分析,運用層次分析法和AHP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供應鏈環境下農產品物流進行績效評價[6]。潘福斌,宋達構建了農超對接的農產品物流系統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專家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對福建省農超對接的農產品物流系統進行實證分析,找出其制約因素并提出相關建議[7]。從現有研究來看,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農產品物流績效評價體系,且大多數研究是基于省域層面,針對于市域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基于廣州市的實際發展情況,通過因子分析法對廣州市農產品物流水平進行科學評價,發現其物流體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明確改進方向,優化廣州市農產品物流體系。在完善措施方面提出建議,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助力推進鄉村振興。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產業興旺帶動鄉村振興的畫卷在中華大地徐徐展開,廣州市作為華南地區和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其農產品物流的地位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顯得愈發重要,因而其發展水平也需進一步提高。下面從交通、政策、社會環境三個方面簡單介紹廣州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基本現狀。
近幾年,廣東省及廣州市各級政府在《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廣州市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等多個文件強調加快構建智慧綠色高效的交通物流融合體系,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助力物流業提質增效。目前,廣東省具有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既有國內集“海陸空”交通運輸網,也構建了與國外發達地區的運輸體系,為廣州市發展現代物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同時,廣州市已成為我國三大空運中心、四大鐵路樞紐,其物流業在公路、空運、航運這幾種方式上有傳統上的優勢。
廣州市在2021年3月專門出臺了《廣州市精準支持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健全的物流公共平臺和物流企業集聚發展,并在土地、財政、技術推廣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動現代物流高質量發展。此外,廣東省及廣州市各級政府也在多個文件強調支持農村物流基礎設施補短板建設,尤其是冷鏈物流建設,著力解決農產品“出村進城”的發展瓶頸。一直以來,廣東省嚴格落實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免費政策[8]。據悉,自2010年12月1日“綠色通道”免費政策實行以來,全省累計減免“綠色通道”通行費超過200億元[9]。
在重工輕農和重生產物流觀念的長期影響下,人們對于有關工業上的物流都比較重視,而相較于農業,則較為缺乏認識[10],而目前廣東省設立冷鏈物流相關專業的高校并不多,從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綜合型專業人才的稀缺也是制約廣州市發展現代農產品物流的重要瓶頸。此外,廣東省及廣州市政府當下的農業政策補貼傾向于農業生產層面,對于農業流通領域的補貼并不多,大部分農業生產者知識水平比較低,農產品物流知識匱乏,同時也受制于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水平不高、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較少、農產品季節性和周期性等多個因素,農產品運輸的損耗較大,農產品物流成本高,效益不高,因此農產品物流所帶來的農產品增值效應得不到農業生產者的青睞。
為了更加客觀有效地對廣州市農產品物流能力進行評價,避免主觀評價產生的誤差。根據了齊力、殷悅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遵循系統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則,構建了廣州市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地區經濟等5個一級指標,下設9個二級指標[1~2]。(見表1)

表1 廣州市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①數據規范化處理及適用性檢驗。本文選取反映農產品物流體系績效的9個相關指標作為原始變量,運用統計分析軟件將廣州市與31個重點城市的農產品物流體系績效進行對比評價。本文從政府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等官方途徑獲取各項原始數據并規范化整理。因子分析前的適用性檢驗通過KMO檢驗和Bartlett球形檢驗來完成。顯然,結果表明該指標體系適合開展因子分析(見表2)。

表2 適用性檢驗結果
②提取公共因子及因子旋轉。從表3可見,根據初始特征值>1的規定,提取一定數量的主成份保留作為公共因子。對方差的總體累積貢獻率為79.511%,信息流失較少,因子分析效果較為理想。因此,上述9項相關指標可以提取公共因子F1、F2和F3。

表3 因子特征值、貢獻率和累計貢獻率
為增大因子的解釋能力,利用凱撒正態化最大方差法進行4次因子旋轉得到旋轉成份矩陣(見表4)。一般認為,當某一變量與某一個公共因子之間的聯系系數絕對值越趨近于1,則表明該變量與此公共因子的關系越密切。[11]從表4可見,公共因子F1在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貨運量、貨運周轉量、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就業人數有較大關聯;公共因子F2在公路里程、農林牧漁生產總值有較大關聯;公共因子F3在載貨汽車數量上有較大關聯。

表4 旋轉成份矩陣
③因子計算結果。根據成份得分系數矩陣(見表5),以各個公共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根據因子得分方法計算32個城市的得分(見表6),即32個城市農產品物流體系的績效水平。

表6 32個城市農產品物流體系績效水平的綜合得分
④因子得分模型的結果分析。從各城市最終的綜合得分來看,廣州市位于第3名,表明在重點城市中廣州市總體發展水平較高。通過對各項指標的分析進一步可以發現廣州市:1)經濟資源、人力資源較為豐富。由F1的排名情況可見,廣州位于第2名。這與廣州是粵港澳大灣區和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同時擁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有關。兩者共同促進著廣州在國內外經濟貿易、綜合交通運輸上發展[12]。2)發展農產品物流業的企業較少,缺乏對物流人才的培養。由F2的排名情況可見,廣州位于第31名。這和廣州市專業從事農產品物流的企業較少,以及缺少多層次、多技能的物流專業人才有著密切的關系。3)物流基礎設施技術相對落后,運輸成本較高。由F3的排名情況可見,廣州位于第26名。這與廣州市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功能不夠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及技術相對落后有關。其物流的輸送模式、方法較為簡單和原始化,包裝技術有些許落后,從而導致農產品容易損耗,運輸成本升高以及供應商和農戶利益受損。從而無法形成一條較為完善的物流供應鏈。
為促進廣州市農產品物流持續穩定發展,以下提出幾個對策或建議:
①政府加強宣傳力度,鼓勵企業發展農產品物流。在“菜籃子”工程的實行下[13],廣州基本實現了都市農業的多元化發展。應當加強對該政策的宣傳力度,夯實農業基礎,為物流方面提供發展空間。除了當前的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免費政策,還需要政府發揮引導作用,并加大對農產品物流行業的資金補貼和政策支持[14]。使農超、農批、農社、農企、農村電商等多種產銷對接模式的產供銷環節上不出岔子。推動直送上線模式的建成,加強第三方物流企業在農產品物流體系的作用。②加強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為了提高物流專業的管理和技術,以此不斷壯大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需要對物流專業人才進行加強培養[15]。為此,廣州市可以充分利用其高校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先進的科研水平等優勢,為企業提供先進設備、給予技術支持。同時,通過校企合作,高校也可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而不斷優化對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案,實現物流行業的可持續發展[16]。③加快對物流的基礎設施建設,降低運輸成本。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促進其發展的基礎。為此,廣州市首先需要加快建設完善的農村公路運輸體系,提高公路網的通達通暢率[17]。其次,建設良好的設備生產環境和先進的儲運工具,提高農產品的加工效率、包裝質量等,可以保障冷藏貨物的質量,降低儲運環節的損耗率[18~20]。除此之外,借力農業院校,根據其自身對“三農”研究的優勢,鼓勵農業院校對當前物流體系所需要的技術進行開發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