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慶
(南京市江寧區博物館,江蘇 南京 210000)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國先民就已使用陶瓷。這時陶瓷坯體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聲音不清、極易破碎。瓷器是以瓷土、長石、石英等天然原料經過制胎、成型、干燥、掛釉、焙燒、彩繪等工藝制成,其缺點是脆性大,非常易碎,所以在歲月的流逝和人們日常的使用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磨損和破壞,而造成瓷器出現病變和損害的因素有環境因素、自然因素、人為因素等諸多方面。由于種種原因,陶瓷歷經千年風雨,出土器物大多破碎、殘缺,流世器物大多磨損有裂或者部分缺失。有殘斷、裂紋、裂縫的陶瓷通過修復才能恢復其原來的形態特征和藝術效果,以達到學術研究和陳列展示的需要,對文物的修復、還原是文物保護課題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古陶瓷修復產生的年代已無從考證,早期修復現象發現于甘肅新石器時代遺址彩陶碎片,這一時期通過鉆孔藤繩捆扎的方式將破損陶器修理后繼續使用。甘肅火燒溝遺址出土彩豆,盤腹中部破損部位周邊遺留有原始先民捆扎藤繩的鉆孔。陜西姜寨遺址出土彩陶魚紋盤縫隙兩側也有捆扎孔痕。
隨著科技的進步,利用現代的一些粘接材料和仿釉材料進行修復,使陶瓷修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不論哪種修復,都應以器物的歷史原貌為基礎,遵循“真實性,最少干預原則;保存歷史疊加物,可讀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可逆性原則”。古陶瓷器物的修復過程大致分為拆解、清洗、粘接、補配、打磨、作色、繪畫紋飾、仿釉、做舊這幾項工藝。
南京市江寧區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近期修復了一只清代晚期朱少泉淺絳彩瓷瓶,該瓶通高32.3厘米,腹徑13.5厘米,碎成49片,有兩處缺失(圖1~圖3)。瓷質潔白細膩。修復工作開始時先進行修復檔案登記:信息記錄、拍照、測量尺寸、稱重、電腦繪制病害圖、化學分析、病害描述等,制定合理的修復方案。下面即對該瓶的繪制內容、藝術特點及修補過程、修復境況略作闡釋。

圖1 修復前碎片

圖2 缺失部位

圖3 缺失部位
此瓶為清代光緒年間御窯廠畫師朱少泉所繪制的人物故事瓶,具有一定的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朱少泉為清代淺絳彩名家、御窯廠畫師,擅長人物山水畫,尤精花鳥,畫工精美。朱少泉長期活動在光緒年間,瓷器作品的創制集中在光緒中晚期,從其留存下來的瓷器繪制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清代晚期瓷器繪畫的藝術特色,宮廷繪畫、民間繪畫以及文人畫的審美意象和繪畫元素都在他的瓷繪作品中留下了痕跡。瓶前一圖為朱少泉根據董仲舒“三年不窺園”典故繪制的歷史人物故事畫,董仲舒“目不窺園”的典故在我國有著很大的影響,也一度成為歷史人物故事畫的傳統題材。根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幃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鳖亷煿抛⒄f:“雖有園圃,不窺視之,言專學也?!狈浅P蜗蟮赜涊d了一代大儒董仲舒專心治學的情景。朱少泉此圖即是依據這一典故而精心繪制的歷史人物畫作品。全圖近景作竹叢數株拔地而起,直沖瓶頂而去,竹影婆娑,襯托出畫面幽邃寧靜的空間氛圍,中景部分則作一巨大的窗口,窗中書案上一部部書籍高陳羅列,筆筒中滿插一筒毛筆,后面藍色的帷幕陳列,董仲舒正坐在案前,和一背面紅衣人在安靜地對話交流,神情專注,似乎在為一個學術問題苦苦思考,即將做出明確的判斷。此圖構圖相當巧妙,窗內人物、文房物件密布,屋宇外高大的竹叢映襯,其余空間全部忽略,繁密得當,在畫面中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從而將人們的注意力轉向窗內的具體情形中來,構圖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此幅作品竹叢色彩以花青、石綠為主,以寫意筆法以色彩直接勾畫竹葉,具有濃郁的寫意成分,色彩寫意,工整細膩,層次分明,給人帶來了非常深刻的美感體驗,與傳統的紙質、絹質中國畫有著相當的差異,很具有民間繪畫清新自然、流暢樸茂的審美情調。此幅作品將民間審美意趣、宮廷好尚與文人畫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同時也有著文人畫審美元素的汲取和表現,審美格調清雅工整、細致明凈,不愧為園林題材的精心之作。
此瓶背面繪畫為一得道高士的圖像,作一老者正拄杖緩緩而行的情景,上有題跋“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可風流。時壬辰小湯三月,畫于昌江,仿新石老人筆法并書”,從茲題跋可知此件作品是1892年創作的作品,是畫家選取具有非凡才華、道德和高壽的歷史高隱人物形象進行概括、綜合而創作出來的瓷繪作品,從中表達出對高年、碩德由衷的敬仰之情,而這也是最高統治者提倡的社會文化理念和倫理價值,是我國尊老、重賢、崇德思想觀念的形象表述,故能成為具有吉祥、祥瑞思想觀念的傳統繪畫題材。這種尊老思想在先秦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來,《詩·魯頌·閟宮》:“黃發臺背,壽胥與試?!编嵭{:“黃發臺背,皆壽征也。”對于高壽老人,先秦時期就已經給予了巨大的尊崇。至于具有高才和隱德的人物,歷史上則有“黃石公傳授張良兵書”典故、“商山四皓”穩定漢朝江山歷史故事以及陶淵明歸田隱居故事的出現。圖畫中所作老年人形象,顯然是這一特定思想觀念的綜合復寫和具體呈現,“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才子可風流”,將具有天然、率真性情和有才華、高德大壽的理想人物形象通過這一老人圖像再現出來。畫中老年人給人以精神矍鑠、才華橫溢之感,老人正拄杖安然閑步于籬下,回首作觀賞狀,神色寧靜悠閑。老人頭發以一大塊赭石敷染而成,傳達出老年人“黃發”高壽的特征,匠心獨運,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h下雜木青綠一片,似乎繁英正開,給人以綠意盎然之感,很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景致與神韻。此幅作品構圖簡略,除人物形象做出繁密的布局刻畫外,其他景物都作簡略處理,極有寫意的成分,深具瓷器畫空靈清潤的意趣。畫中人物線條柔韌秀拔,疏密得當,臉部及衣服多以赭石敷染為主,少許淡墨渲染,筆力沉穩,亦給人沉穩空靈之感。背景雜樹則多以花青、石綠點苔,青翠欲滴,亦傳達出秀潤清拔的韻致。
該瓶身殘留大量黑、黃膠質,曾用502膠粘接過,粘接處高低不平,錯位嚴重,對于這樣的器物我們拆解時先將瓶身用自制不銹鋼保護套套好,防止在浸泡過程中膠液失效,瓷片散落碰撞造成二次損傷。丙酮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不但能溶解碴口膠水,還能將沖線中殘留膠液徹底溶解,最重要的是對瓷器不會產生任何的危害。浸泡器物數小時后曾經被粘接的縫隙自然開裂,碴口處的膠質被丙酮完全溶解,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丙酮溶液時,一定要通風良好,雖然丙酮本身對人體沒有特殊的毒性,但是吸入后會引起頭痛、支氣管炎等癥狀。拆解、去膠也可以采用烘箱加溫和水煮方法,如果采用烘箱加溫與水煮方法時一定要特別注意,一開始溫度不能過高,應讓器物或瓷片先適應溫度,做到緩慢升溫,升溫到60攝氏度左右時,在這個溫度停留10分鐘左右再繼續加溫,這樣才能不對器物產生再次傷害,加溫過快很容易使沖線、暗裂、雞爪紋等病害加重。
從保護套中取出碎片,先用去離子水進行沖刷、浸泡,然后放入超聲波清洗機中進一步清洗瓷片。為了便于將器物粘接和上色,在清洗的時候一定要把破損處清洗干凈,否則胎體或者斷面上的污漬會在粘接中產生明顯的縫隙或黑線,對于整體修復的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整個修復過程就會前功盡棄。對于清洗溶劑的選擇也有較高的要求,首先要分析器物中的污漬是酸性物質還是堿性物質,如果是酸性物質就采用堿性清洗溶劑進行清洗,如果是堿性物質就采用酸性清洗溶劑清洗,無論選用怎樣的清潔溶劑、清潔方法,都應以不傷害文物為基本原則。對這件朱少泉淺絳彩瓶進行分析,其污漬為酸性物質,我們將超聲波清洗機中按比例加入不損傷器物的堿性清洗劑,溫度設定在70攝氏度,時間設置為2小時,將瓷片放入保護筐籃中,打開超聲波清洗機開關,靜待清洗機停機。停機后觀察發現有瓷片中有輕微黑色沖線,用蒸汽壓力清洗槍對沖線部位和碴口殘留黑色印記進行清洗,因蒸汽壓力清洗槍壓力很大,清洗時一定要注意槍口與瓷片距離,不能損傷瓷片,可以先遠距離噴射試驗一下,找到既能清洗污漬又能不傷瓷片的距離慢慢清洗,直至瓷片徹底清洗干凈,清洗干凈的瓷片一定要用去離子水多次浸泡、沖洗,徹底清除瓷片中殘留的清洗劑。
該瓶碎為49片,破損嚴重,因此對黏結劑的牢固性能要求比較高。我們目前使用進口環氧樹脂水晶膠進行粘接,這種膠的優點是透明,固化適中,其分子中有多種極性基團,特別是能與陶瓷表面生成化學鍵,黏結力強,同時抗腐蝕性也較為優秀。選用膠粘接時,要特別注意此膠粘接強度不僅要高還要有可逆性,以便于日后有了更好的修復技術與修復材料,再次修復時可以將器物完全進行拆解。
接下來是粘接步驟,對每一片瓷片的位置應做到心中有數。這件朱少泉淺絳彩瓶破損嚴重,碎片較多,我們從底部開始粘接,根據破碎部分的形狀、顏色、紋飾等特點,先大致把瓷片拼對一下,確定好粘接順序,然后再逐塊進行拼對,必須做到每粘一塊都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否則最后將無法嚴絲合縫。為了提高粘接速度和拼對的準確性,可以在拼對的時候做上記號,以利于辨認,為了防止在黏合固化過程中粘接部位出現錯位,應采用膠帶固定法,先將底部兩個大的碎片用膠帶粘在一起,膠帶起臨時固定作用,這兩片粘接好后,確認拼對整齊,沒有錯位再進行下一片瓷片的拼接,每一片瓷片確認平整無誤后用膠帶做臨時固定,依此類推,每一片都要做到碴口對齊吻合、縫隙平整,這樣所有的瓷片就不會錯位了。每一片瓷片固定好后,還要檢查接口處是否完全平整,圖案紋飾是否全部對齊,如果發現瓷片有拼接不齊時,可以將膠帶拆下,重新拼對瓷片,待準確無誤后再點膠粘接。點膠從底部開始,以便于縫隙中空氣排出、膠液能完全將縫隙填滿,為了使膠液充分滲入縫隙,點膠后可用振動棒振動器物,使膠水更好地滲入,待膠干后,將縫隙處多余的膠質刮凈,去除膠帶,下面就可以補配了(圖4)。

圖4 修復中(粘接)
該瓶缺失兩處,要進行補配工作。由于瓶口較細不方便操作,特制作了填充磨具進行補配。先將填充磨具從瓶口伸入,固定在缺失部位的內部,再用調配好的瓷粉填充料填充在缺失部位,用鏟刀刮平、壓實,縫隙處也用瓷粉進行填充補配。需要注意的是補配材料填充時應考慮材料的收縮比,補配材料應略高于瓷器表面,這樣在補配材料干燥后會更接近于胎體,補配材料在干燥后用硬物敲擊補配部位,幾乎可以發出與瓷器本體一樣的清脆聲音。
待補配材料完全干燥后,用牙科電動打磨機先將高于器物的補配材料打磨到基本平整,再用細砂紙進行細致打磨,有不平處繼續用補配材料填補,然后再進行打磨,遇到要打磨的口沿處、補配部位,先用修復整形銼進行整形修復,再用砂紙精細打磨,打磨時一定要注意不能傷彩、傷釉,最后要使縫隙處用手指摸不到高低不平之處,缺失處要隨著器物形狀過渡自然,接口平整,補配部位打磨后應保留一點細微的砂紙磨痕,以增加后續作色材料的附著力(圖5、圖6)。

圖5 缺失部位修復后

圖6 缺失部位修復后
下面就要進行上色,上色是修復工作最難的工作,現在缺失部位與縫隙處有著比較明顯的色差,需要修復部位與原器物顏色盡量一致,過渡要自然,修復面積越小越好,這是我們在一直鉆研的課題,因器物破碎嚴重、器物尺寸比較大,特決定采用噴筆修復方法修復。修復釉采用無毒無害的水性修復釉,這種修復釉的稀釋劑為純凈水,對人體沒有任何毒性,以前修復使用的硝基清漆、丙烯酸樹脂清漆都有著很強的毒性,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對環境有著很大的污染。這種修復釉干燥后的硬度為9,并且在紫外線燈下找不到熒光反應,十分適合文物修復使用,可以做到“無痕修復”。
上色時須先在修復部位噴涂一層透明修復釉,使器物與修復色釉緊密牢固地連接,再按瓶身顏色最淺處調色,將調好顏料放入0.15毫米口徑噴筆中,對縫隙與缺失處做打底工作,0.15毫米口徑噴筆可以做到修復面積只有2~3毫米,噴筆修復既能精確噴繪出細小紋飾,又能迅速對修復部位進行有效的遮蓋,對噴筆能熟練操作后,可以在器物上“寫字、繪畫”,底色噴好后需要噴一遍仿釉材料,這樣既能對底色進行保護,又可以有效呈現釉水肥厚的瓷質感。接下來對不同部位顏色有針對性地做更接近的底色,瓶身內部用自制加長噴筆從瓶口伸入進行噴涂,上色時須按照器物顏色變化隨時調整顏色,噴涂到看不出色差,再噴涂一到兩遍透明修復釉,上底色工作就完成了。
將該瓶縫隙與缺失部位遮蓋好后,就可以繪畫缺失的圖案了。根據原物的畫意,參照其余相對應的紋飾,查詢相類似圖案資料,確定好缺失的紋飾,將缺失圖案部分與原圖案銜接好,畫出與原器物畫面相一致的圖案,清晰地描繪出缺失部分的人物、山石、竹林的層次感和立體感,用流暢的線條勾勒出竹林,使其融為畫面的一部分,最終達到渾然一體的效果,通過繪畫藝術進一步完善修補好的器物,達到延續了藝術品美感目的。
最后就進入做舊環節了,要想“修舊如舊”就必須做好這個步驟。針對該瓶要做出釉上彩的感覺,首先應整體上一遍透明修復釉,待修復釉完全干燥后,用細砂紙打磨,打磨平整后用噴筆在沒有圖案部位上半啞光透明修復釉進行上釉,在有圖案部位按圖案的光澤進行更進一步的光澤噴涂,局部做全啞光處理,山石與竹林采用毛筆手工描繪方法,并對其進行光澤處理,一定要做到與原器物一致的效果(圖7、圖8)。

圖7 修復后

圖8 修復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