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令儀 朱詩源
(長沙理工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女書,又稱女字,起源于湖南江永縣上江圩鎮浦尾村,是典型的湖南地域文化代表之一,以最具性別特征的文字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別文字,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根據研究考證,江永女書約有1700個基本單字,運用字位理論整理出的女書基本字有397個。它的字體造型細長,呈斜菱形,左低右高,筆畫順滑,主要由點、豎、斜、弧4種筆畫組成(參見表1)。作為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受到“母傳女、老傳少”“人死書焚”等傳統習俗的影響,以及地理環境條件的制約,加之女書的物質承載體基本以紙質品為主,不易保存等原因使女書存世量較少,并不為人所熟知。

表1 漢字與女書對照表
江永女書由女性創造、僅為婦女使用。它產生于封建時代的地域民間,具有濃郁的傳統性和民族性,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從文學價值的角度來看,它脫胎于漢字,是民間女子特有的女性文字;從民俗價值角度來看,它是湘南地域文化中一種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動,是地域性歷史和文化生活的映射;從思想價值角度來看,它是一種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在父系社會下,女性深受儒家倫理思想的禁錮,她們無法像男子一樣擁有讀書的權利,加之物質的匱乏和男尊女卑壓制的社會氛圍,使得“苦情”成為女書的重要內容。為排遣精神上的壓力,婦女之間傳遞友誼、結交老同,女性閨蜜間用寫女書、唱女書、坐歌堂等交流方式宣泄內心苦悶,分享日常的快樂,從而得到情感的慰藉和精神上的舒緩,她們的生命張力與追求自身命運的方向得到了加強,女書的創造展現了當時女性對知識的追求。
1.2.1 國內外專家學者
1983年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發表了世界上第一篇介紹女書的學術論文《關于一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同年在第1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上將女書介紹至國際舞臺,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
2011年音樂大師譚盾于江永采風并走訪女書傳承人,創作《女書交響樂》。2015年他攜《女書交響樂》在34個國家進行巡演,讓隱藏于都龐嶺下繡樓深處的喃喃私語驚艷世界舞臺,女書用音樂語言的形式開啟了與世界的對話。同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審核通過由清華大學教授、女書研究專家趙麗明所提出的《將女書編入國際通用字符集的提案》。2016年女書獲得國際編碼的通過,397個字符納入國際編碼系統,標志著女書成為世界語言。①與此同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相關專家共同開發《全球說——傳奇女書》主題課程已出版發售,通過線上課程的方式傳播普及女書入門和專業知識。②
2022年4月23日,永州市江永縣女書習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何靜華因病去世,享年88歲。她被江永授予“女書傳人”榮譽稱號,從2000年開始自費創辦靜華女書院,抄寫女書習俗原件唱本160余本,創作《何氏修書訴可憐》《靜華思逝兒》等50多部女書作品,為愛好女書習俗的當地婦女義務傳授女書。目前共培訓學員400余人次,接受專家、學者、大學生社會實踐家訪等200余人次,為女書的保護傳承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2020年7月4日,在湖南省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開幕式上,江永女書第四代傳承人胡欣通過書寫、讀唱、手工等方式展示女書文化。據她介紹常用的女書文字已由曾經的367字擴展至500余字。
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和我國臺灣等地區學者近20年來到湖南女書流傳地區考察數千余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日本中國女文字研究會會長遠藤織枝,著有《女性語言文化史》《中國女書研究》等作品。
1.2.2 政府及社會機構
在傳承發展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不斷提高女書傳播方式,永州市江永縣政協原主席劉忠華將女書發展分為以下三個階段:①2001年—2006年,政府組織女書傳人的調查和女書資料的搶救整理,同時確立何靜華、胡美月等六位傳承人負責傳習女書文化。②2006年江永女書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江永縣人民政府申請了國際文化保護項目(美國福特基金),并由省文化廳主導,永州市文化局、江永縣委宣傳部參與,系統組織相關專家學者共同開展的對女書文化的田野調查和梳理。同時建立女書園與女書數字博物館,用以保存女書資料,研究和傳承女書文化。③2022年即將進行女書文化產業構建階段。為落實第六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申報工作,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繁榮發展,江永縣文旅廣體局聯合縣融媒體中心正式啟動2022年國家級非遺申報宣傳片的拍攝工作。該片以“傳承女書五十年”為題,圍繞“師從祖母學女書”“協助學者探女書”“創辦學堂教女書”三個章節,講述非遺傳人胡美玉與江永女書的故事。
非遺文化在傳播過程中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幫助,江永縣于2013年成立江永女書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女書文化旅游策劃、女書工藝品生產與銷售、女書民俗活動策劃等,開展女書服裝設計大賽、女書商品設計大賽等相關競賽活動。女書生態博物館定期舉辦女書講堂,每年接待超20萬名游客,這項古老的文化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社會機構組織在線上開設“女書文化”公眾號,通過微信平臺推廣女書內容,擴大傳播范圍,從而達到傳承非遺文化的目的。
我國女書傳人多次參加由聯合國主辦的“世界中文日”、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等文化活動以及各大電視欄目的拍攝。在第十二屆北京文博會上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等多家國內外媒體的跟蹤報道。聯合國總部將女書作為國禮贈給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2012年女書傳承人何靜華隨團訪美,參加第三屆“聯合國中文日”,展示女書文字,傳承非遺文化,成為首位訪問聯合國的“女書習俗傳承人”。向婦女署捐贈的女書長卷《消除對婦女歧視宣言》是由“女書習俗傳承人”蒲麗娟采用傳統女書書寫方式。更有意義的是,蒲麗娟是何靜華的女兒,母女共同參加女書習俗代表團,訪問聯合國,成為女書習俗保護歷史長河的一段佳話。
女書傳人胡美玉連續數年參與“中國旅游日”等活動,現場書寫女書宣傳非遺文化。且女書園每年暑假免費開展女書培訓班,傳承人所招收的弟子除了專業條件外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現代化軟件操作能力,便于在現代社會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傳播女書文化。
女書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產物,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與時代的發展,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的產生,使女書逐漸失去其使用價值。當地居民對其認同度不高,從事相關行業人員年齡較大,鮮活血液注入不足。20世紀90年代隨著最后一位見證女書文化自然全過程的楊煥宜老人的去世,標志著原生態女書歷史的終結,女書文化也瀕臨消失。
女書在發展過程中缺乏標準化保護,破壞嚴重,甚至出現倒買倒賣的情況,加之基本以紙制品為主,不易保存,而政府對女書作品的保護和修復所投入的經費欠缺,從而導致女書作品的保存不佳,存世量較低。
當今社會審美改變,受到外來文化沖擊,對于女書文化的欣賞與以往大不相同。例如,女書習俗坐歌堂對參與者的女書知識儲備量有較高要求,使得女書文化習俗傳播受限。為避免文化斷層,目前女書博物館進行嘗試性探索,教授輕快活潑的現代風格的演唱方式,一改原本悲愴凄涼的女歌唱腔,確保文化發展與時俱進。
筆者在查閱相關資料時發現,僅有36%江永縣居民具有從事女書工作的意愿。③深入調查研究后了解到當地居民不愿參與女書工作的原因有:①政府提供的補貼過低,每月僅有一千元左右;②待遇較差,遠不如外出務工的薪資,導致居民宣傳女書的積極性并不高。
此外,政府部門宣傳管理力度小是由于江永縣政府在與三千文化管理處進行女書宣傳工作交接時存在問題,許多相關資料檔案并未完全有效交接,致使女書文化多個部門交叉管理,權責劃分不明確,工作效率低下,進而對女書宣傳保護工作產生障礙。
在近些年江永女書的傳播過程中,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雜志)仍是其主要宣傳載體,人們了解女書的途徑也較為單一。雖然政府在管理過程中加大投入現代化信息宣傳方式,但在新媒體運營上缺乏系統的規劃,在內容上缺少趣味互動性且更新慢、實效性不強。
目前長沙市湘女楚韻女書藝術館館長陳立新將女書作為藝術館主題進行宣傳,同時開發江永女書文化周邊產品,但其推廣方式局限于個人社交圈,缺乏網絡宣傳及標準化監督,造成產品不規范、社會關注度不夠等問題。④
文創產品是展示當地地域文化的名片。女書是江永獨特的文化代表,但由于自身影響力和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導致女書的知名度并不高。近些年游客量較少,缺乏資金注入,無法聘用知名設計師對女書進行創意性的衍生品研發,使市場上女書文創同質化、低端化現象嚴重,設計普遍缺乏創意。⑤微信小程序女書文創商城中僅有絲巾一款產品且售價較高;湘女楚韻女書藝術館所開發的工藝品、旅游伴手禮以及湖湘黑茶等系列文創都與女書文化相結合,但大多只是簡單地運用圖案造型,缺乏對女書文化價值內涵的提煉挖掘;群玉書院上線的全球首款女書微信表情包——女書七姐妹,雖然通過視覺方式呈現了女書文化習俗,但人物造型較為單一呆板,并未傳達出女書應有的神韻。此外,女書文創市場定位不明確,品牌意識不強。設計師與經銷商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研發出的文創產品實用性不強,作為旅游伴手禮不易攜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江永女書的資源推廣。
《“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明確了非遺調查、記錄和研究,加強非遺項目保護,加強非遺區域性整體保護,加大非遺傳播普及力度和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等六個方面主要任務,并通過八個專欄對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等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從加強組織領導、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強化機構隊伍建設、加強經費保障四個方面保障各項措施的落實,推動形成有利于非遺保護傳承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與傳統“博物館”式傳承相比,活態傳承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成發展的環境中進行保護和傳承,在人民群眾生產生活過程中進行傳承與發展的傳承方式。⑥
新媒體是相較于傳統媒體的“第五大媒體”,以數字技術和無線網絡為支撐,具有超時空性、實時性和交互性,可以跨越地理界線最終得以實現全球化的媒體。
為解決傳統媒介宣傳渠道單一的問題,相關部門結合實際情況,依據不同的媒介渠道特點,制作相應的女書傳播內容,以支撐非遺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傳播:
①國家及地方的官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整合非遺簡介等信息進行批量發布,并為用戶提供檢索功能;
②微博,其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環境公開等優勢,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具有廣泛的傳播力。在此平臺上發布相關非遺資訊和宣傳形象;
③微信,作為目前使用最為普遍的通信工具之一,具有互動性、移動性、趣味性等優勢,開發微信公眾號推送內容并發布,保證內容貼切性與更新頻率;
④短視頻,是新媒體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承擔著非遺文化再創作的重任。結老同、賀三朝等民俗活動可以通過情景演繹,上傳至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使群眾不受時空局限了解到江永女書文化,進一步擴大文化受眾范圍。⑦
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JTC1WG2第64次會議上,通過《關于將女書編入國際通用字符集的提案》,這標志著數字化保存使得女書從此可以與其他文字互譯,對其保護和傳承工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數字技術的發展有利于江永女書的保護與傳承,利用數字媒體的多元化特性,對現有的女書資料進行數字化收集整合;同時建立數字化資料信息管理庫,系統地規劃管理博物館內現有的相關資料,利用現代信息化的方式將資料完整永久性保存,最大限度地還原江永女書的面貌。
通過數字媒體技術豐富衍生女書文化資料庫,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線上博物館,支持PC端與手機移動端進行沉浸式體驗活動。利用更新穎的交互方式搭建用戶與女書文化間的橋梁,如用戶可根據提示在電子屏幕前書寫女書文字,更加具體形象化地體驗到女書文字所帶來的清秀典雅之美。
利用現代博物館的先進數字技術拓展女書文化展示與傳播空間,不僅僅是曾經文物的陳列擺放。數字化處理、VR技術的加入打造虛擬現實、互動投影以及電子觸摸屏等于一體的多維感官展示空間設計,使觀眾參與到互動之中,引起共鳴。
目前對于非遺文化的傳承有三種方式:利用、轉化和創造。⑨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字體系,江永女書在當代社會的識別度并不高,更主要的功能是呈現一種符號圖像,缺乏強有力的載體。文創產品作為非遺活態傳承的一種重要方式,在設計制作過程中可直接提取文化基因元素,將傳統與時尚、科技與文化、藝術與實用三者相結合⑩,具有較強可行性。同時可結合當下熱點——漢服熱,利用女書獨特視覺元素進行服裝設計并依托新媒體平臺售賣,其銷售過程及文化傳播,打造江永女書的實體經濟。圍繞女書文化進行文學創造性活動,深挖其精神價值內涵,如針對女書的歷史文化制作相關小游戲,以時間為脈絡串聯江永女書發展過程,運用獨特的方式對文化進行二次創作。
2022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時提出:“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由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川匯流而成。要做好保護、傳承、整理工作,使之發揚光大?!痹趥鞒兄袆撔率潜Wo非遺文化最有活力的方法之一。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同時注入民族基因,在遵循“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非遺保護的方針下,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和創新性方法對江永女書進行活態傳承,不斷增強其影響力,從而促進文明的進步和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
注釋
①②④陳曉,熊雅倫.新媒體背景下江永女書傳承及發展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1):15-16.
③劉芝庭,譚世平.新媒體環境下江永女書的傳承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21(2):49-50.
⑤胡佳慧,饒鑒.江永女書文創產品開發研究[J].今古文創,2022(5):65-67.
⑥⑧肖文翔,孫藝源,邱玉輝,等.探析新媒體環境下江永女書的傳承[J].長江叢刊,2019(16):89-90.
⑦賀軍.非遺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以江永女書為例[J].傳播與版權,2022(7):89-92.
⑨吳余青,李曉曉.非遺“花瑤挑花”圖案的文化特質及傳承創新[J].貴州民族研究,2017(8):180-183.
⑩徐佳.基于非遺灘頭年畫的文創產品研究現狀綜述[J].湖南包裝,2017(2):69-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