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玉坤
2022年9月12日,處于病危之中的孟照起老人沒有關注財產問題,沒有問詢自己的病情,卻念念不忘“為祖國和人民再作一次貢獻”的諾言,直到子女們把那份蓋著鮮紅印章的遺體(角膜)捐獻證明捧到他眼前,他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孟照起出生在戰火紛飛時期的山東,他從記事時起就四處逃荒,過著背井離鄉、饑寒交迫的生活。1948年,在逃荒的路上孟照起參加了解放軍,他作戰英勇,屢立戰功。1950年10月上旬,他和戰友們跨過鴨綠江,走了三天三夜,來到戰火紛飛的朝鮮戰場。
部隊在長津湖地區伏擊美軍騎兵第一師時,正趕上朝鮮百年不遇的寒流襲來。在零下四十攝氏度的環境條件下,孟照起所在的部隊出現大量非戰斗減員情況,每個人僅剩幾個凍成冰疙瘩的土豆。在這樣極其惡劣的環境下,他們卻將白色里子的棉衣服反過來穿,一動不動趴在一米厚的雪窩子里。雖然武器裝備嚴重不如對手,但憑著頑強的戰斗意志和精妙的戰術,孟照起和戰友們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
孟照起在長津湖戰役中凍成重傷,被送到后方醫院治療后安置在一位朝鮮老鄉家里。傷情剛剛好轉,他急不可耐地回到部隊,直到戰事結束隨部隊回國,并于1979年轉業到安徽阜陽。
31年的戎馬倥傯,孟照起雖然戰功顯赫,但轉業到地方后從不居功自傲,事事處處以一個老兵的身份要求自己。每當想起伏擊戰中那些難忘的歲月,他就非常懷念逝去的戰友,因此他經常教育子女:“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只有祖國強大,才有美好的生活,才不會受人欺負。”雖然孟照起老人的身體一直不錯,但他卻多次告訴家人:“我是一個老兵,是共產黨員,是共產黨把我從要飯花子培養成一個解放軍戰士。我如果到了離開這個世界的那一天,怎么省事怎么辦,最好將骨灰撒進江河之中,絕對不能給黨組織添麻煩。”
2021年10月,電影《長津湖》公開上映后,孟照起帶著全家去觀看,電影情節再次觸動了老人的心。回到家中,他反復念叨著烽火硝煙的事,仿佛又回到血與火的戰爭年代,把冰冷的土豆放到胳肢窩里暖不熱、啃不動的情景,使他更思念那些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戰友。他覺得與那些戰友相比,自己做得遠遠不夠,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為國家和人民再作一些貢獻,卻不知道從何做起,心里一直惴惴不安。
有一天,孟照起老人與人聊天時,聽到人體器官捐獻的事情,便托人打聽器官捐獻的流程并做出了離世后將遺體和眼角膜捐獻的決定,他希望用這樣特殊的方式,完成自己為國家和人民作貢獻的心愿。
孟照起的子女和親友對孟照起老人的決定不太理解。老人大半輩子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在戰爭年代沖鋒陷陣,已經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百年之后,應該按照當地的習俗入土為安。可孟老仍然堅定地表示:“戰爭中犧牲了那么多的戰友,他們都能為國家作出貢獻,我為什么不能在死后再為國家作一點貢獻?人生最大的善心孝行是舍小我為大我,為他人作奉獻。”
2022年9月12日,92歲的孟照起老人病危,被緊急送進醫院搶救。蘇醒后,他念念不忘捐獻遺體(角膜)的事情。子女們知道老人的性格,不達目的不罷休。在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兒子代替父親簽署了遺體(角膜)捐獻書,并拿給老人看。15日上午,孟照起的病房里特別安靜,女兒趴在父親耳邊問:“唱首歌給你聽好不好?”老人虛弱地回答了聲“好”。老人在《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我的祖國》歌聲中安靜地去追尋他從前的部隊和戰友了。
2022年9月17日,在孟照起老人的追悼會結束后,子女們含淚將老人的遺體捐獻給安徽紅十字會遺體接收站,實現了老人再為祖國和人民作一次貢獻的心愿。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