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準 姜宣 任重


50年前,美國時任總統尼克松歷史性訪華,那是一個美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均占據主導地位的時代。50年后,中國實現和平崛起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美國卻仍醉心于尋求“主導地位”。日前,美國總統拜登稱“21世紀將是美國的”,使得這個世紀的領導權問題再次成為專家學者爭論的熱點。上個月,美國眾議院瓜布《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后,拜登宣稱,該法案將使美國在今后幾十年的時間里在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美國有機會向世人表明,21世紀將是美國的世紀。一直以來、主流觀點傾向于認為,由于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快速的經濟發展,“21世紀必定屬于亞洲”,但不一定會屬于某個亞洲國家。南非南總統塔博?姆貝基在2000年提出的“21世紀是屬于非洲的”觀點,也收獲許多支持。更有甚者,美國《外交政策》宣稱,21世紀的主導者可能不是某個國家,21世紀不會屬于中國、美國或者硅谷,而是屬于互聯網,一個美國本來就占盡優勢的領域。
“大國政治強勢回歸”?
歷史上,“羅馬和平”(指羅馬帝國存在的五百多年間,前兩百年比較興盛的時期)和金帳汗國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統治著大片領土,但現代國家作為全球主導力量的時間一般不會超過100年。美國企業研究所網站稱,19世紀是英國的,20世紀是美國的。許多專家都自信地預測,21世紀將是中國的世紀,因為這個國家擁有龐大的人口、高效的治理和快速增長的技術悟性。“大膽的北京能故成大事,而頹廢、心煩意亂的華盛頓卻猶豫不映——我們看到的是崛起的中國,以及衰落的美國。”
實際上,在去年迎來執政百日之際,拜登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時,就曾提出“我們正與中國和其他國家競爭,以贏得21世紀”。一卡塔爾半島電視臺稱,美國人已經開始關注到與中國展開技術競爭的重要性。
去年6月,美國參議院在兩黨的支持下通過了《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在未來5年向科技領域投資2500億美元尸參議院多數黨領袖舒默說,這項立法將成為美國參議院近期歷史上最重要的跨黨派成就之一,為美國在今后一個世紀的領導地位奠定基礎。
上個月,美國眾議院推出自己的版本《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根據該法案,美國將創立美國芯片基金,撥款520億美元鼓勵美國私營部門投資半導體的生產等;撥款450億美元改善美國的供應鏈,加強制造業,防止關鍵物品的短缺并確保更多此類產品在美國制造;推動美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以及通過經濟發展、外交、人權和同盟關系確保美國在全球的競爭力和領導地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把該法案稱為一項“大膽的、以結果為導向”的立法。
哈佛大學發布的一份新報告表明,美國各界對中國的科技進步越來越擔憂。報告稱廣中國在幾個關鍵領域的科技進步已經超越美國的傳統領導地位。過去幾年,中國在幾個重要技術領域的進步如此之快,令美國觀察家感到驚訝。中國已成為人工智能、5G技術、量子信息科學(QIS)、半導體、生物技術競、爭綠色者能源等21世紀基礎技術的有力競爭者。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稱,拜登承諾將推行“美國回歸”.的外交政策,希望使美國擺脫“永遠的戰爭”,通過與盟國建立更緊密的關系和支持民主來恢復美國的道德權威,并恢復經濟領導地位。但在拜登執政的第一年里,中俄一直在忙著提醒美國,21世紀的世界是一個大國競爭的世界。“大國政治強勢回歸。這不是一個拜登總統可以放棄或忽視的現實,”美國圣母大學國際安全中心主任邁克爾?戴希說。
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扎克?庫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哈爾?布蘭茲在'《外交政策》上撰文表示了對幣國制度優越性的“擔憂”。在他們看來,如果中國保持當前體制,美國沒有勝算。他們認為,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已經開始,但它將如何結束仍是一個懸念。華盛頓已經接受了競爭的現實,但還沒有確定如何取勝的理論。盡管有不少建議,但美國領導人尚未闡明這場競爭如何進行下去,并避免造成無休止的緊張和危險。
庫珀和布蘭茲認為,中美競爭有許多可能的結果,這些可能性包括美國割讓勢力范圍給中國、相互妥協、一中國崩潰、毀滅性的全球沖突等。從長遠來看,如果不清楚美國試圖實現的目標,很難看到美國如何能夠贏得本世紀的定性競爭。
整個21世紀,世界經濟將由亞洲驅動
在拜登發表“豪言壯語”的同一時間,前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馬凱碩的新書《亞洲的21世紀》 面世,他詳細闡述了亞洲將如何成為21世紀全球化新的發動機,并提出“21世紀將見證亞洲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心”,“全球化曾是西方主導的,西方也是最大受益者,但現在這個由西方開啟的全球化進程全力沖向了亞洲。”
馬凱碩認為,當下,亞洲在全球化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強有力地維系著多邊主義。在未來,亞洲國家應該增強文化自信,在全球化過程中充分施展領導力。
早在2000年到來之前,21世紀就被宣布為“亞洲世紀”。阿聯酋“趨勢研究”組織網站禰,人們幾乎一致認為,如果某些人口和經濟趨勢持續下去,亞洲的主導地位將很快完成,甚至會延伸到政治和文化領域。這個地域將從一個個僅僅參與全球貿易和創新的國家,迅速成為一群決定全球格局和方向的國家。這種認知基于的是各種事實和數據:目前,亞洲人口已經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到2040年,亞洲麻G0G將占全球G02的50%以上,消費規模將占全球消費規模的近40%,亞洲中產階級將占全球中產階級的一半。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亞洲經濟體的增長速度將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
2005年,《中國的世紀》作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菲舍爾商學院教授申卡爾就曾直言,222世紀是美國的世紀,而21世紀將會是中國的世紀。中國將變成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力量,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2011年,哈佛知名歷史學者尼爾?弗格森出版一本包括他在內的四人辯論小冊子:《21世紀是屬于中國的嗎?》其他三人分別是美國前菌務卿基辛格、《時代》周刊前主編法里德?扎卡利亞以及中國經濟學者李稻葵。在這本書中,弗格.森與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一起站在“正方”,認為中國將主導21世紀。
“21世紀也可能屬于印度。”印度《商業世界》雜志以此為題稱,印度經濟'/正在快速增長,其G02增長率成為媒體報道的焦點。.印度政府認識到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全球的注意力也已經轉向印度,該國的社會、經濟、人口結構與昔日的中國相似。而印度在過去十年里,對腐敗這一問題進行了大量清理。
但隨著新冠疫情暴發,情況變得更加復雜,亞洲和世界箕他地區的情況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阿聯酋“趨勢研究”組織網站稱,2020年4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60年來首次宣布,亞洲地區的經濟增長將在2020年首次停滯。考慮到亞洲是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這種衰退可能在亞洲更為明顯。因此,盡管亞洲的基本面依然強勁,但經濟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不過,21世紀是亞洲世紀的夢想會變成噩夢嗎?從表面上看,±將取決于美歐和世界其他地區恢復常態的速度以及增長引擎的超速運轉。
英國廣播公司財經記者岳琳達認為,21世紀確實屬于亞洲,不過,在30年的時間里、很多事情都可能發生變化。這意味著亞洲在未來數十年的主導地位遠未得到保障。雖然到本世紀中葉,亞洲將占全球生產總值50%以上。但是,亞洲總體上正在老齡化。在整個21世紀,世界經濟將由亞洲驅動,但它不屬于亞洲。
《未來屬于亞洲》一書作者、政治學者兼企業家帕拉格?康納卻不這么認為。他預測稱,我們至少正在走向一個由亞洲、美國和歐洲領導的三極世界。康納說,21世紀存在“亞洲化”的趨勢,“19世紀的歐洲化和20世紀的美國化在世界上留下了印記。但亞洲國家正變得越來越重要。跨國公司向中國銷售產品,雇用印度工程師,人們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亞度假。除此之外,.該地區作為_個整體正變得更加緊密。”在蘇聯解體后的30年里,世界經歷了許多重大的地緣政治發展,包括中國的崛起和一個新的亞洲體系的出現,世界“不再像過去那樣由單一國家或一套價值觀主導”,康納呼吁建立基于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大體系的新秩序。
康納在《未來屬于亞洲》中寫道:亞洲人再一次將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以及未來的中心。亞洲經濟區一西至阿拉伯半島二土耳其,東到日本,北至俄羅斯,南及澳大利亞——占全球GDP的1/2、全球經濟增長的2/3。據估計,在2015年-2030年間的30萬億美元(預測值)中產階級消費增長中,如今的西方經濟體貢獻僅為1萬億美元,其余大部分則來自亞洲。
“主導者”可能意味著一個更宏大的概念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邁克爾?奧哈倫在美國《國家利益》網站撰文稱,誰將在21世紀主導我個世界,是一切有關地緣政治問題的核心,例如有關中國的崛起、俄羅斯的回歸、民主的傳播、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美國和北約具有的優勢等問題。奧哈倫稱,“主導者”一詞可能意味著一個國家,或者一個聯盟,又或是一個國家聯盟,也可能是更為宏大的概念,例如民主或威權主義,或者一組技術與經濟上的沖突。
21世紀的主導者可能不是某個國家,而是屬于互聯網。美國《外交政策》宣稱,技術不僅改變了全球秩序,而且也在改變企業和國家自身的性質。但技術對傳統地緣政治的挑戰已經超越加密協議、科技公司,甚至數字空間本身,因為它已經開始重塑物理世界。公司、城市、貨幣、社區和國家都正在成為網絡的一部分,美國和中國的全球性權力正在分散,未來將是一場去中心化的競賽。
正如卡內基梅隆大學負責科研的副校長麥奎德所說,“美國的經濟優勢及其在世界上基于價值觀的角色,只有通過積極回歸世界技術標準制定的領導地位,并全力參與創建技術治理體系;才能繼續保持卞去。”▲
環球時報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