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京
我贊成政府集中采購,但認為現行采購辦法亟待改進。10多年前,我曾撰文呼吁政府集中采購不應限制競爭,刊出后應者寥寥。因為很多人認為政府集中采購是為了預防腐敗,投鼠忌器,不愿參與討論。而我卻要告訴讀者:政府集中采購并不是預防腐敗的制度安排。
政府集中采購最初起源于歐洲。當初歐美國家推行政府集中采購,目的并不是預防官員腐敗,而是節省財政開支,支持科技創新和扶持中小企業。
毫無疑問,相對于分散采購,集中采購可以增加政府參與市場議價的籌碼。政府采買的數量越大,供應商的銷售費用會越低,這樣,供應商當然要給政府一定的價格優惠。讀者想想,市場何以存在批發價與零售價?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就理解了政府為何要集中采購。
節省財政開支是一方面。事實上,政府集中采購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即支持科技創新與扶持中小企業。歐美國家《政府采購法》皆明文規定,在同等條件下,政府應優先采買本國科技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產品。日本、韓國也如此。
有個問題我至今不清楚:上世紀末我國引入政府集中采購后,人們為何會認為“集中采購”可以防止官員腐敗?不能否認,以往政府分散采購出現過腐敗;而集中采購也同樣出現過腐敗。讀者應該還記得曾經轟動一時的“劉志軍案”,工程采購皆集中招標,可貪腐數額卻令人觸目驚心。
再看近年來被查處的貪腐官員,但凡貪官插手的工程采購大多是集中采購,手續一應俱全、程序上無懈可擊。你知道為什么?因為貪官們不蠢,他們越是心中有鬼,就越是需要掩人耳目,絕不會在程序上留下紕漏而授人以柄,相反,他們會將程序搞得天衣無縫。
往深處想,政府采購會否出現腐敗,其實與分散采購還是集中采購無關。經濟學邏輯說,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既講節約又講效果;花公家的錢辦公家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果。政府采購顯然屬于后者。這是說,防止腐敗的關鍵,是要靠強有力的監督。集中采購不能代替監督,政府采購的集中度越高,就越需要監督。
時下有一令人費解的現象,那就是政府集中采購商品的價格往往偏高,有的甚至高于市場同類商品的零售價格。舉一個我知道的例子,前幾年某機關辦公樓更換門鎖,同品牌的門鎖市場價格是1200元,結果通過采購平臺集中采購,價格卻高達2000多元。購買數量越多,價格卻反而越高,豈非怪哉!
另一個例子。龔先生的堂嫂因喉嚨長瘤住進某縣醫院,醫院開出硫酸軟骨素注射液,價格每支28.92元。可龔先生發現縣醫藥超市的零售價每支0.45元。于是他一狀告到縣醫藥局,可經查證,醫院使用的是省集中采購藥品,價格被認定合法,此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何以出現這樣的怪象?思來想去,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有人從中吃了回扣;二是集中采購制度存在缺陷。若第一種情況不存在,則定是第二個原因。那么集中采購到底有何缺陷?我的看法,是現行采購制度限制了競爭。我們知道,同質商品競爭主要是價格競爭,優質優價的商品可以先賣出。試想,若放手讓供應商競爭,政府集中采購的價格怎可能高于市場零售價格呢?
我說集中采購限制競爭,是指政府編制“供應商目錄”不利于競爭。應該說,政府最初選擇供應商時是有競爭的,可以說是優中選優。問題在于,企業一旦進入供應商目錄,產品就會皇帝女兒不愁嫁,可高枕無憂。相反,那些未進入供應商目錄的新興科技企業,哪怕產品質量更好或者價格更低,政府也不能采買。如此,對那些新興科技企業或中小企業顯然有失公平。
也許有人說,編制供應商目錄是為了降低政府采購的交易成本。這樣說當然沒錯,但我認為,此舉卻弊大于利。之前我在南方調研時曾聽到不少企業主抱怨:政府是大買家,而中小科技企業尤其需要政府的扶持,可政府編制的供應商目錄幾年不變,他們很難進入。進不了供應商目錄,當然也就得不到政府的扶持。
這確實是一個難題,不過要想解決并不難。前面說過,政府采購價格偏高或中小科技企業得不到政府扶持,原因是限制了競爭。
為此我提三點建議:第一,政府采購要有面向中小創新企業招標的剛性規定;第二,明確供應商目錄是指導性的而非指令性的,若目錄內供應商報價過高,應允許向目錄外的供應商采購;第三,政府采購價若明顯高于市場價,要對相關責任人追責。
(摘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