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城

和影視劇的形象不同,史書里的胡宗憲輕生死,重然諾,有豪俠之氣,但也放浪形骸,恣情妓樂,是一個官場里的非常人物。胡宗憲生前最大的業績是東南抗倭,他歷任浙直總督多年,主持抗倭事業,誘降倭寇首領徐海、王直,遏制住了東南倭亂。然而,由于和嚴嵩、嚴世蕃、趙文華、羅龍文等嚴黨成員關系緊密,胡宗憲被朝野視作嚴黨,不被清流所欣賞。
胡宗憲貪污的問題歷來存在爭議,他貪污的數額、用途成為評判其人得失的一個焦點。在關于胡宗憲的種種爭論中,“總督銀山”問題值得探討,從這一問題中,我們能看到清流與胡宗憲的沖突,以及胡宗憲貪污問題的復雜原因。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七月,時任浙直總督胡宗憲遭到科道官羅嘉賓、龐尚鵬彈劾,他們指責胡宗憲“扣侵邊餉為常規,有‘總督銀山’之號”,“而所侵官帑、斂富人財物亦不貲”。第二年,羅嘉賓、龐尚鵬再度彈劾胡宗憲侵占國帑計三萬三千兩。到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南京戶部給事中陸鳳儀又彈劾胡宗憲“欺橫貪淫”十大罪狀,再次抨擊胡宗憲“督府積銀如山”,導致胡宗憲被捕,并最終自殺。此后,徐階主修《世宗實錄》,將“總督銀山”作為胡宗憲確鑿無疑的罪狀。
然而,胡宗憲是否如羅嘉賓、龐尚鵬、陸鳳儀所說的那樣“總督銀山”,在明史研究中存在爭議。首先,所謂的“胡宗憲侵占國帑計三萬三千兩”經嘉靖朝御史崔棟查證,事實是:這三萬三千兩白銀分兩次從嘉興府庫中提出,一次花銀一萬余兩,用于遣散狼兵,一次花銀兩萬余兩,用于抗倭各項事務和撫恤傷亡士卒的家屬。胡宗憲沒有從中貪污,各項數字在當時有賬可查。后來,嘉興府庫要銷賬,胡宗憲好友白恭出錢兩萬兩白銀,胡宗憲自己拿出一萬多兩白銀,把賬結清。
當然,明朝官員俸祿低微,胡宗憲能拿出一萬多兩白銀銷賬,顯然是因為他在個人俸祿之外有其他收入。實際上,明代官員在俸祿之外收取其他錢財是普遍現象,在明中后期,它甚至成為中央及地方官員默認的常態。嘉靖中后期,嚴嵩、嚴世蕃掌權更是助長了這一風氣,凡是不賄賂嚴嵩父子以示親近的官員,政治前途都會遭受巨大打擊,而只有定期孝敬嚴嵩父子,官員們才能保住自己的職位。
在這種情況下,不但胡宗憲積極向嚴嵩父子、趙文華贈送錢財古玩,好讓當權者支持他在浙江的工作,地方官員也積極賄賂胡宗憲,借宴請之名行賄賂之實。
胡宗憲接受賄賂確是事實,不但他自己接受賄賂,地方官員也積極賄賂他的家人。在當時,身份顯赫的官員及其親屬經過地方,地方官員都會拿出豪華的規格接待,甚至贈送錢財,以示忠順。胡宗憲是嘉靖中后期的政治明星,孝敬他親屬的官員不在少數,其中,胡家公子更是仰仗父親的權勢,欣然接受地方官賄賂。
時人及后世史家爭議的關鍵點在于:胡宗憲接受賄賂后,對這些金銀財寶的處置。像羅嘉賓、龐尚鵬、陸鳳儀顯然認為:胡宗憲中飽私囊,把大量錢財據為己有,于是才有“總督銀山”的現象。但據《明實錄》《弇州史料》及時人王畿、徐渭等人的回憶,胡宗憲其實將大量錢財用于抗倭事業上。
史料記載,倭寇毛海峰和他的黨羽歸順后,胡宗憲“乞加重賞”;嘉靖三十五年,倭寇徐海圍攻桐鄉,胡宗憲饋送徐海黃金千兩、增綺數十箱,以解桐鄉之圍;后來,胡宗憲為了為誘降徐海、王直,又花了大量金銀財寶,“費百余金”。此外,胡宗憲對部下毫不吝嗇。他對戚家軍“給餉甚厚” , 有軍功的士兵、幕僚都會得到嘉獎。胡宗憲通過錢糧安撫部下,建立威信,使得部下“愿出死力戰守焉”。這些人感恩于胡宗憲,后來,胡宗憲被捕入獄,他們奔走鳴冤。
其實,如果胡宗憲真的為了一己私欲“總督銀山”,在追贓的過程中,他的巨額財產理應被公開出來。但事實是,史書記載了嚴嵩嚴世蕃父子、趙文華、鄢懋卿的財產或貪墨情況,但卻沒有披露胡宗憲“總督銀山”的證據。在“倒嚴”是政治正確的嘉靖末年、隆慶初年,被打倒的胡宗憲沒有任何權勢可言,披露他的貪污腐敗情況,不但不會得罪當權者,還能迎合當時的政治風向。因此,如果胡宗憲真是巨貪,佐證他“總督銀山”的證據自然會公布,可《明實錄》《天水冰山錄》《弇州史料》等與此有關的重要史料對此要么含糊其詞,要么避而不談??梢姡瑹o論是徐階還是朝中清流,都沒有在調查胡宗憲時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
所以時人王畿認為:胡宗憲“權位重而責愈備,經費浩而跡愈疑,以一人之情擅六、 七省之刑罰而德怨易至于橫生”。王世貞也表達了對胡宗憲的同情,他說:“我知道績溪(胡宗憲)的功勞,可他被華亭(徐階)所壓制,不能表白他的冤屈?!?/p>
嘉靖四十三年(1565),胡宗憲因為疑似“偽造上諭”以及陸鳳儀彈劾他的“欺橫貪淫十大罪”被捕后,在獄中悲憤寫下萬言辯誣疏,條理明晰地駁斥陸鳳儀對他的彈劾,只可惜在倒嚴的大背景下,卷入黨爭的胡宗憲注定無法全身而退,而他也因為疑似“偽造上諭”一事,徹底失去了嘉靖皇帝的支持。嘉靖皇帝不想殺功臣,又希望給清流們一個交代,胡宗憲沉浮宦海多年,很快領會上意,在絕望之中,他含恨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的詩句,在獄中自殺。
胡宗憲的悲劇是黨爭激化的結果,也與嘉靖中后期尾大不掉的貪腐風氣有關。
隆慶六年(1572),胡宗憲沉冤昭雪,并錄平倭功勛入國史。至此,關于他的故事告一段落。但大明朝的沉疴弊政,卻仍在繼續反復,即便有浩浩蕩蕩的隆萬大改革,有高拱、張居正、戚繼光等能臣武將的費力維持,沉重的大明朝在短暫中興后,依然步入黃昏,并最終在十七世紀中葉,結束了它千瘡百孔的一生。
(摘自《東方歷史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