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民健身觀念的形成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 ,也是體育運動充分體現其社會實用價值的具體方式。對聊城武術文化發展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發現聊城武術文化存在武術文化日趨單調、外來文化沖擊大、市場占有率低、缺乏宣傳等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從全民健身的角度進行研究探討,提出加強學校教育、注重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培養、加強政府宣傳、擴大武術運動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和影響力等對策。本文旨在推廣武術健身,明確聊城武術文化的當代責任,促進聊城更好地實施《全民健身計劃》。
關鍵詞:全民健身視角;武術文化;武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4.018
1結果與分析
1.1全民健身視角下聊城武術文化傳播的優勢
(1)從文化角度分析東昌府區武術傳播的優勢。中華武術是在民族文化的氛圍中孕育、發展、成長起來的,是民族文化的精華,不僅融合了中國傳統哲學、養生學、藝術學、醫學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且歷來有“尚武崇德”“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 “如何利用武術來造福社會,值得每一個習武之人深思。”縱觀所有適合全民健身的運動項目,沒有一個像武術運動一樣重視忠孝仁義禮信廉恥,這也正是武術運動區別于其他健身方法的顯著特征,而且武術運動相對于其他健身運動,對環境、場地要求較低,這也是武術運動在全民健身中容易被接納的原因之一。
(2)從經濟角度分析東昌府區武術傳播的優勢隨著“健康中國”概念的提出,市場經濟為體育產業帶來了無限的生機,武術運動由于其得天獨厚的優勢被不斷向世界推廣,國家和群眾越來越重視武術文化的發展,雖然聊城目前對武術的經濟價值和市場研究都處在較為淺顯的階段,但這并不妨礙各種武術俱樂部、訓練基地相繼崛起,聊城市內武術訓練館在數量雖然不及跆拳道館,但也在體育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3)從健身角度分析聊城市武術傳播的優勢。
①強身健體,磨煉意志。古人常說“武醫不分家”,武術的健身功能能夠提高人們的體質,促進身體全面發展,增強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提高肌肉韌性,武術運動的這一特點讓它在全民健身運動中具有明顯的優勢。練武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但也正是這個過程使我們能夠吃苦耐勞,使我們不論在學習中還是工作中都受益無窮。
②修身養性,身心兼修。武術不只是生理上的健身養生,更是心理上的修身養性,武術既追求“天人合一”又注重“內外兼修”,最明顯的便是表現為太極,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我們經常在大學校園中,社區公園中看到一些老年人練習太極拳的身影,太極講究“以靜制動”,正確練習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舒緩身心,武術運動是“有病治病,無病健身”的最好運動方式。
1.2聊城市武術文化的發展現狀
聊城市內習武人數以及門派種類。聊城武術協會和搏擊協會的會員超過3000人,武術社體指導員超過500人,武術段位人才超過2000人,聊城市內現有二郎拳、梅花拳、象形拳等大型室外訓練基地13個,現有正規室內武術俱樂部35所,現有少林武校1所,約6000余名在校生,據少林拳名家郭汝河先生曾孫、市傳統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郭新全介紹,現在活躍在聊城的傳統武術流派有少林、太極、五極、八極、通臂、螳螂、冠縣查拳、少北、二郎、梅花、羅漢、佛漢、洪拳等十多個門派,從事武術練習和培訓的多達數千人。以聊城市古樓街道賈家莊為例,賈家莊人數不多,只有800多人,尚武之風是賈莊村的明顯特征,現在全村有200多人習武,特別是青年人,或者是練習傳統武術,或者是練習自由搏擊等,都與武術有關,傳統武術是村民最喜歡的,以太極拳為例,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幾歲的孩童,很多人都在練武術。村子里的武術種類至少有十幾種,如查拳、太極拳、長拳、無極拳、形意拳、太極劍、中國摔跤等。陳玉忠說,武術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必須加以保護,現在已經成立了“陳玉江查拳武社”“陳金柱無極拳館”,老一輩的傳承人向下一代傳授,這樣薪盡火傳,才能發揚光大。
2聊城武術文化傳播發展的問題與挑戰分析
2.1武術文化日趨單調以及缺乏宣傳造成武術文化發展受阻
不管是對于孩童還是老年人,聊城內武術文化的教育普及問題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相對于跆拳道運動絢麗多彩的腿法、特技、跆拳舞,武術運動顯得單調無味且枯燥難學,尤其是傳統武術文化缺乏創新,基本功的枯燥無味導致很多人望而卻步;其次,政府宣傳力度低是影響武術文化傳播的又一因素,對于這個問題,最突出的表現便是在很多孩子家長身上,家長的武術意識落后,認為體育活動浪費孩子的學習時間,這也導致很多愛好武術喜歡運動的孩子因為家長的強制干涉退而卻步。
2.2外來文化的沖擊大,市場占有率低
近年來,跆拳道項目日益興起,雖出現時間晚,但發展速度快,不只在東昌府區,甚至整個聊城市都出現了“跆拳道項目熱,武術項目冷”的局面。由于東昌府區經濟并不發達,武術俱樂部、訓練基地等較少,跆拳道道館相對較多,根據調查,東昌府區內跆拳道館數量約為武術館的三倍不止,不論是從市場占有率、市場營收率還是訓練人數來說,跆拳道項目都具有更明顯的優勢。其次,人們對于武術段位的劃分并不了解,東昌府區內武術七段以上的人少之又少,而跆拳道黑帶卻比比皆是,相對于需要時間和年齡積累的武術段位制來說,更多的人喜歡跆拳道“見效快,級別劃分明確”的考帶制。
2.3傳統武術傳承尷尬,競賽套路練習難度大
現代人重文輕武,而且從小就把大量的時間投注在文化學習上,成人后又要為生計操心,能夠用于練武的時間少之又少,偏偏中國傳統武術的習練最耗時間,因此想要有所建樹非常艱難。而競賽套路練習難度大也是東昌府區武術文化傳播遇到的挑戰之一,隨著武術競賽規則的改變,競賽武術套路基本形成了以“動作質量”“演練水平”和“難度”為主要評分內容的評價體系,其中,動作質量和演練水平的分值基本保持在了不變的狀態,而難度的分值卻越來越高。此外,武術競技套路練習難度的提高也對很多愛好武術的普通群眾造成了影響,提高了群眾的練習難度,再加上由于年齡的限制,武術中的“摔、打、跌、撲”動作導致很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
3加強聊城市武術文化在全民健身中的發展對策
3.1加強人們對武術文化的認識,確立正確發展方向
如今,武術文化傳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人們對武術認識程度不夠且存在誤區,我們必須清晰又深刻地認識到:武術屬于體育,但高于體育。現階段人們對于武術的誤解大多來源功夫電影中對武術運動的夸張表現,而忽略了武術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內涵,一部分人練武術總想取得“一日千里”的效果,抱有太大期望從而失望,然后便造成對武術運動的誤解;其次,近些年競技武術受到了高度重視和發展,而傳統武術健身武術卻未能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足夠的發展,大多數武術運動員一味追求各種空翻、競技,導致武術向體操運動靠攏,雖說競技武術經過幾十年發展也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武術的文化性正逐步缺失。要想武術運動在東昌府區內得到更好的發展,我們呼吁東昌府區武術協會組織相應力量,重視傳統武術的發展,大力發展傳統武術文化,積極研究和創編大量規范化、科學化的具有觀賞價值和健身價值的傳統武術套路。
3.2加強學校教育,注重民族傳統體育人才的培養
根據“健康中國”概念的推廣,學校將成為武術運動發展的重要基地,而學校則是孩子接受啟蒙教育的地方,武術運動作為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已被國內城市的許多中小學列為常規的教育任務之一,然而在聊城市內,由于經濟并不發達,學校的專業設施不夠完善和師資力量的限制,武術課程的開展并不普遍,尤其是在農村地區,也要加強學校的教育;其次,人才力量對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涉及的內容較多且較復雜,武術運動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之一,需要大量的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去發揚、去研究、去推廣,因此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注重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的渲染,并結合實踐將武術文化有效地融入體育知識的學習中。
3.3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增大市場占有率
根據在文章前半部分提出的武術文化遇到的挑戰中,我們總結出武術運動受外來文化沖擊大,市場占有率低,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情況下,想要在經濟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便要吸取外來文化的精華,跆拳道館發展如此迅速一定有它的道理,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取它好的一方面,與我們自身相結合,提高武術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充分發揮武術運動的優勢,充分發揮武術產業內各要素生產率,促進對外交流,摒棄一些自身不好的東西,增大武術的市場占有率和影響力,增進武術的多元發展,我們常說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是這個道理。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社會發展越來越快的今天,武術文化想要得到更深一步的發展,必須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己,必須融入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后的聊城市,武術運動與武術文化想要在眾多全民健身項目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結合當代社會需要,在保持自身優勢的同時吸取其他健身項目的優點,加強它對東昌府區經濟的推動。聊城市應該著重考慮怎樣發揮它的文化優勢,在不改變武術運動觀賞性的同時,充分體現它的健身性,提高它的娛樂性,降低競技武術的動作難度,并且完善武術競賽的評分制度。針對東昌府區內武術門派眾多的現象,東昌府區武術協會應加強各門派之間關系的管理,繼續發展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對于武術文化進行合理的發展定位,加大武術運動推廣力度,提高青少年練習武術的積極性以及提高各類拳種的練習人數,多多開展武術文化的宣傳與武術運動展演的活動,呼吁更多的人在新時代加入全民健身行列,呼吁更多的人重視武術的健身性和科學性。將中華武術與全民健身運動有效地結合起來,必將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道路。
參考文獻
[1]滕希望,王海鷗.武術在全民健身中的優勢與發展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07):32-34.
[2]李姣.新時代武術運動全民健身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學術版),2019,(01):15-17.
[3]陶凌榮.“全民健身”戰略下的武術價值審視與發展研究[N].民族傳統體育報,2019,(07):52-54.
[4]周玉芳,王長琦,席餅嗣,等.武術大眾化與全民健身的推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8):122-124.
[5]宋博,解乒乒.聊城市東昌府區農村中學武術運動開展現狀與對策[J].武術研究,2016,(04):82-84.
[6]蔣琪.“健康中國”背景下武術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華武術研究(學術版),2018,(03):21-24.
[7]張國華,周梅.論健身武術在構建社會中的作用[J].中州體育報,2009,(03):4-7.
[8]董蘭超.聊城市東昌府區城市社區武術健身服務體系的構建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0.
[9]張濤.全民健身契機下武術發展初探[J].山東師范大學報,2011,(17):83-87.
[10]袁育明.武術融入全民健身的發展探析[J].體育世界,2019,(05):64-66.
[11]李海鷹,車九菊.從武術文化角度審視武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J].體育世界,2018,(01):79-82.
作者簡介:張志聰(1997-),男,漢族,山東聊城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訓練;王森,山東師范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山東師范大學民族傳統體育系系主任(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