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秉棟
【摘 要】目的:分析在治療重癥肝炎的過程中開展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的有效性。方法:將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期間收治的70例重癥肝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雙盲分組法將其分成兩組,針對常規組35例患者實施常規內科治療干預,針對治療組35例患者加用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干預,對比兩組重癥肝炎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良率、PT、BDIL、TBIL、AST及ALT等顯著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重癥肝炎患者實施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的有效性較為顯著,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促進患者預后。
【關鍵詞】人工肝血漿置換術;重癥肝炎;治療優良率;肝功能
Effect of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FAN Bingdong
Qinghai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Xining, Qinghai 810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Methods: 70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August 2021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ouble-blind grouping. 35 patients in the routin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medical treatment intervention, and 35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hepatiti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PT, BDIL, TBIL, AST and AL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group(P<0.05). Conclusion: 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hepatitis, which can improve the indexes of liver function and promot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Key?Words】artificial liver plasma exchange; severe hepatitis;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of treatment; liver function
重癥肝炎主要是指以大量肝細胞壞死為主要病理特點為表現的一種炎癥的肝臟疾病,若不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將會引發肝衰竭甚至死亡等的發生。重癥肝炎主要是由于細胞損傷、功能障礙、免疫因素等等導致的,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黃疸、肝昏迷、出血、腹水等等,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1]。有效的臨床治療方案能最大程度上預防肝性腦病、上消化出血、肝腎綜合征、腹水及自發性腹膜炎等疾病的出現。當前臨床中一般對重癥肝炎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及人工肝血漿置換術的治療,為了分析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重癥肝炎的臨床療效,本院針對收治的重癥肝炎患者70例展開了對比分析,詳細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本院收治的70例重癥肝炎患者分成兩組(2020年1月至2021年8),常規組35例,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25歲~69歲,平均年齡(45.16±3.39)歲;治療組35例,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齡26歲~70歲,平均年齡(45.19±3.42)歲。對兩組重癥肝炎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組間差異小且可比性高(P>0.05)。
納入標準:70例患者經臨床診斷后均符合《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中關于“重癥肝炎”的診斷標準,且所有患者均符合手術治療的臨床指征。
排除標準:合并較為嚴重的心肺腎功能不全、先天性精神障礙、凝血功能障礙、中途轉院治療及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2 方法
針對常規組35例患者實施常規內科治療干預,結合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并發癥等等開展對癥的保肝、退黃、凝血因子補充等綜合性的治療,包括思美泰、還原型谷胱甘肽、復方甘草酸苷、促肝細胞生長素、前列地爾等等藥物,藥物治療劑量和治療療程根據患者的病情而決定。
針對治療組35例患者加用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干預,治療組患者的藥物治療方案與常規組患者一致,在此前提下實施手術治療:實施血管穿刺插管建立體外循環通路,使用配套的管路及模型血漿分離器,按照相關要求實施體外循環管路及血漿分離器的無菌生理鹽水的沖洗干預,給予肝素生理鹽水預沖管路。每次置換之前給予5mg地塞米松進行靜脈推注治療,減少過敏反應的出現。每次血漿置換量定在3000ml,血液泵流速設置為60至100ml/min,FP/BP設置為28%至30%之間,全程為患者實施心電監護干預,監測患者的動靜脈壓、跨膜壓及生命體征的變化,術中給予葡萄糖酸鈣的補充治療,并結合實際情況給予鹽酸異丙嗪、地塞米松等抗過敏治療,術前及術中肝素負荷用量設置為50至80mg,術后給予肝素封管治療。結合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每間隔3天左右治療一次,結合患者實際情況決定治療次數。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重癥肝炎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良率、PT、BDIL、TBIL、AST及ALT等指標的差異。治療優良率=(優+良)/例數×100%;其中優: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無并發癥發生,TBIL水平降低80%以上;良: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無嚴重并發癥出現,TBIL水平降低50%以上;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未明顯緩解或加重[3]。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優良率
治療組重癥肝炎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良率高于常規組重癥肝炎患者(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PT、BDIL、TBIL、AST及ALT
治療組重癥肝炎患者干預后的PT、BDIL、TBIL、AST及ALT等指標相對于常規組重癥肝炎患者明顯更優(P<0.05),統計學有意義,見表2。
隨著人們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的變化,現階段臨床中重癥肝炎的發生率越來越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4]。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現階段臨床中一般提倡為重癥肝炎患者實施常規內科治療或手術干預。在以往的內科常規治療過程中一般對患者實施保肝、退黃、凝血因子補充等對癥治療干預,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但治療效果并不十分顯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臨床治療技術的成熟和在臨床治療中應用的推廣,現階段的臨床中一般對患者開展人工肝血漿置換術的干預,其主要通過將患者血液抽出體外,應用血液凈化裝置分離和丟棄血液中的血漿,并融入新的血漿、平衡液及白蛋白等等,后將血液輸回體內的一種治療技術,更好地將患者血液中的雜質和毒素清除干凈,維持機體內電解質和酸堿失衡,達到預期的解毒及改善機體內環境、修復受損肝細胞的治療目的,減少一系列并發癥現象的出現,利于患者預后[5]。本研究結果表明,實施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的治療組重癥肝炎患者干預后的PT、BDIL、TBIL、AST及ALT等一系列肝功能指標顯著低于實施常規內科藥物治療的常規組重癥肝炎患者,且治療組患者治療后的治療優良率相對于常規組患者明顯更高,這一結果與楊樹峰[6]在臨床治療觀察中所得結果高度一致,這進一步說明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重癥肝炎的有效性較為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及肝功能指標,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由此可見,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重癥肝炎的效果較為明顯,建議在日后的臨床治療中加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杜粉靜,邵燦,鄭鴿之.人工肝血漿置換術在重癥肝炎中的治療效果及護理[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6(2):381-384.
[2] 孔令希,邱峰,王紅梅,等.血漿置換聯合雙重血漿吸附治療早、中、晚期肝衰竭的經濟學評價[J].中華肝臟病雜志,2020,28(5):434-440.
[3] 許開亮,雷鳴,袁維方,等.雙重血漿分子吸附系統治療肝衰竭高膽紅素患者療效研究[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2020,15(2):91-93.
[4] 牟蓓蓓.分析人工肝血漿置換術治療重型肝病的臨床護理效果[J].中國醫藥指南,2020,18(15):263-264.
[5] 陳杰.人工肝血漿置換聯合膽紅素吸附治療重癥肝炎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9,20(9):106-107.
[6] 楊樹峰.探討人工肝血漿置換,膽紅素吸附治療對重癥乙型肝炎患者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26(A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