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茉莉花》這首歌曲,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首歌曲之所以受到中國人的廣泛喜愛,不僅是因為歌曲好聽,而且還代表了中國人民辛勤勞作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唱出了人們的心聲。《茉莉花》曲譜的最早記載是在清道光年間,這首曲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地不同風格、不同韻律的《茉莉花》版本,在眾多的版本中江蘇版本的《茉莉花》是最有代表性的。《茉莉花》的調式風格、曲式結構非常有特點,充分展示了中國民歌的特色和魅力所在。曲調不僅被意大利歌劇作曲家在他的作品《圖蘭朵》中運用,還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美的音樂,選入美國發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飛行、找尋宇宙生命的飛船。本文將從我國民歌《茉莉花》的起源發展、創作風格、藝術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闡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國家,廣泛流傳的民歌數不勝數,但能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同時喜愛的卻非《茉莉花》莫屬,這首歌曲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茉莉花》最初源于民間“鮮花調”,后被軍旅作曲家何仿重新發掘并且對其進行了新的改編,從而形成了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歌曲《茉莉花》。
隨著《茉莉花》這首歌曲的廣泛傳唱,以及在傳唱過程中受不同地域文化差異的影響,這首歌曲出現了很多版本,大概可以分為南方版本和北方版本,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江蘇的版本,江蘇版本的《茉莉花》剛開始被稱作“鮮花調”,而且唱法也出現好多種,但是幾乎都大相徑庭。“鮮花調”這種傳統曲調在明清時期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帶,后來經過我國歷代曲藝制作人的不斷研究加工和創作,逐漸發展形成了以“鮮花調”命名的曲牌名。
一、歌曲《茉莉花》的創作背景
《茉莉花》最早的記錄出現在地方戲曲集《綴白裘》中,該戲曲集出現在清朝乾隆時期,而且當時就已經有了歌詞的記錄,一直流傳到現在,可見這首歌曲是多么受人喜愛。目前根據一些專家和知名媒體的報道,可以了解到《茉莉花》最初的時候被稱作《鮮花調》,并且歌詞有三段之多。
1942年,中國軍旅作曲家何仿只有十幾歲,響應上級號召去到揚州附近一個偏遠山區進行采風。他聽群眾說這里的民歌最好聽,于是趕了數里山路去尋找一位會唱民歌的藝人。找到后,藝人老師傅亮開嗓子唱了起來,但跟我們現在聽到的《茉莉花》不太一樣,當時的《茉莉花》是男扮女聲用高八度的假聲來唱的。何仿把這首歌曲的主要曲調和整首歌詞記錄下來,也就是《鮮花調》。后來,他經過反復思考對《鮮花調》進行修改,先是把歌詞中的三種鮮花改為一種,單單突出茉莉花的特點;然后把“奴”字改成了“我”字,歌詞的順序也有了一定的調整。“這樣一改,它就不是一個表現男女愛情的歌曲了,而是展現了少女熱愛生活,愛花、惜花、憐花,想采花又不敢采的羞澀心情。”后來,何仿又將這首經典歌曲的多個詞曲翻譯版本分別進行了二次創作和改編,三個二段式的整首歌詞被重新修改,用悠揚婉轉的民樂曲調來演唱拖腔,并將其作為這首歌曲中的結束,于是就形成了我們現在很多人所較為熟知的《茉莉花》。
(一)起源
民歌《茉莉花》起源于揚州而且一直在民間被人們所傳唱,所以他們認為江蘇是民歌《茉莉花》的起源地。曲藝界一些專家也認為《茉莉花》的曲調是來自揚州清曲《老鮮花調》,從歌曲的演繹方式和表現方式看手法基本一致。
但是南京的專家學者則認為,《茉莉花》是南京地方曲種中的一個曲牌。也有民俗學家認為,這首曲子是《聞鮮花》中的某一個曲調,并且是可以考證的。也有一些說法指出,《茉莉花》有可能是安徽鳳陽花鼓的一部分。其實,無論這首民族歌曲到底出自哪里,它都是我們了解中華民族文明的真實見證,與其說去考證它的文化發源地,不如去研究和探索它所帶給我們的各種審美和文化內涵。
(二)發展變化
隨著歷史的發展,歌曲《茉莉花》也被全國各地老百姓傳唱,并且在結合了當地風俗、方言、環境等各種因素的情況下,《茉莉花》更是出現了不同風格韻味的版本:如江蘇版本《茉莉花》旋律表現得流暢委婉,節奏穩中有變,非常具有南方音樂的特色,在江浙一帶流傳廣泛;河北的《茉莉花》尾聲部分則采用了一種甩腔的演奏方式,并且用到了笛子和其他嗩吶樂器來進行演奏,敘述性很強,帶有一定的中國戲曲音樂味道;山東版本的《茉莉花》雖然在歌詞上沒有太大變化,但是旋律的改動卻很大,多處同音且反復進行,真實地表現了山東人的幽默風趣特征。各地版本的《茉莉花》形式上看似變化很大,其實萬變不離其宗,不同的版本呈現出各地不同的人文生活,若認真聆聽會領略到各地文化不同的美。
二、歌曲《茉莉花》的創作特點
(一)作品分析
江蘇版本的《茉莉花》是明顯的五聲徵調式,而且句式結構也是分為四句體樂段,運用4/4拍的節拍和徵、宮、羽、徵A徵五聲調式。整首歌曲的旋律呈現出的是由起、承、轉、合組成的完整音樂結構的旋律關系。
從整首歌曲的旋律曲調來看,每四個樂句構成一個獨立的樂段,而且旋律婉轉,結構看上去十分平衡。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發現,江蘇版本或其他版本的《茉莉花》第一句都被分成四個小節,旋律上在四個非長音小節之間都在不斷進行變換。第二句時則出現了一個頂承的關系,直到第三句時才展示出了“轉”。從歌曲旋律上分析,整個曲子分為六個小節,最后還是落在了“徵”上,由此讓人產生聯想,塑造一種美的空間,給人以想象,讓整個曲子更加扣人心弦。
該作品的音區跨度最大有十三度,旋律主要以節奏進行式為主,中間還會出現一些沒有間隙的節奏跳躍,但是旋律整體還是趨于自然平穩的運行狀態。從音區看,它主要包括小字組的g、f到小字組第二組的e。這說明江蘇民歌《茉莉花》體現的演唱特點不僅完全保留了原《鮮花調》的民歌主題曲式,還以和聲托腔的演唱方式充分展示了我國當代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二)歌詞特點
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歌詞主要以敘述和抒情的手法進行構建,在原有《鮮花調》的基礎上對茉莉花的花香、顏色和茉莉花的一些特征進行隱喻,來展示年輕男女之間一種純潔而又質樸的愛情。歌詞更是以生動形象的方式把作曲家想要表達的內容展現出來,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從而引起人們內心的情感共鳴。
(三)曲式結構
江蘇民歌《茉莉花》具有很明顯的南方民歌的旋律特點。從這首歌曲旋律曲調來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它主要特點是分別使用了五聲調式和其中的徵調式。它在旋律中不斷運用三級音遞進和重音環繞的兩種形式改變音型,使整首歌曲給人一種清新雅致的音樂感覺。除此之外,這首作品和其他小調也存在不同之處,它的旋律結構上雖然都是每四個樂句為一段的,整體旋律結構也比較平穩均衡,但該作品有自己突出的特點:比如,第一、二句從旋律看是對稱工整的,結構也比較獨立;然而到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結構就分別進行了輕微壓縮,旋律結構看起來就比較緊密,給人以一氣呵成的感覺,第四句的時候則通過承上啟下進行整合,到了句末運用了一些切割和分類的詞語節奏,給人一種活潑輕快的感覺。
三、歌曲《茉莉花》的南北差異
《茉莉花》這首歌曲因優美的旋律和扣人心弦的歌詞呈現,深受人們的喜愛,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更是流傳于我國的大江南北,也在各地形成了不同風格版本的《茉莉花》。從地域上大概可以分為南、北兩個版本,它們無論是從旋律節奏方面還是唱腔音調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
(一)旋律和節奏的差異
《茉莉花》的曲調在我國南北方各地流傳很廣,主體的曲調非常相似,但是又各具特色,在眾多版本的《茉莉花》中,最具有代表性并且深受人們喜愛的當屬江蘇版本的《茉莉花》和東北版本的《茉莉花》,兩者在主要結構相同的情況下,又各有特色,這是很難得的,下面筆者將進一步進行比較分析。
江蘇版本的《茉莉花》是一種小調民歌題材,主體結構還是用五聲徵調式,采用單樂段分節呈現歌曲,句末采用切分形式。樂段開始以徵調式為主要音的核心,緊接著第二句就落在了宮音上,使人眼前一亮,到第三句的時候再回到徵音,并且最后到結束時還要補充。東北版本的《茉莉花》使用兩段體結構,但是主體結構依然采用五聲調式,就是在音域方面比江蘇版本的寬很多,而且旋律級進的起伏也明顯較大,一聽就是北方小調的風格。其級進的幅度和音域的跨度跟江蘇版本《茉莉花》相比明顯較大,盡管在第一樂段的時候徵調式的運用是沒有變的,但是到第二段主音就變成了羽音,而且兩段的句子長短還不一樣,整個曲子都運用了下滑音來裝飾,形成了獨特的東北民歌風格。在第二個樂段的結束之處句幅充分表現自由,從而進行過渡后出現了一個徵音和兩個商音,在樂段結束的兩個商音上充分運用東北民歌特色的水平下滑大調音型,呈現出東北歌曲所具有的熱情豪放、充滿陽剛的樂曲風格。
江蘇版本的《茉莉花》以四四拍的節拍為節奏型,看起來較為平穩也很流暢,而且節奏速度上相對較慢一些。在樂曲歌詞發音方面可以緊跟民歌節奏的旋律變化一字多句發音,使歌曲顯得更加柔美含蓄。而東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則是高亢、粗獷的一種表現方式,具有很典型的東北二人轉特色。
(二)唱腔和音調的差異
江蘇版本的《茉莉花》在演唱的時候主要強調音色的甜美性,演唱者聲音要柔潤,具有抒發優美情感的特點。東北版本的《茉莉花》則是圍繞6和2兩個音來展開,主要變化就是后面兩個樂句,特別是句末的時候,落在徵音上,使原來的意思發生了改變。相對江蘇版本的《茉莉花》來說,音樂風格顯得更自由,演唱起來更能凸顯東北人民豪爽、開朗、奔放的性格。
現在的演唱語言主要是普通話,此外,江蘇版本的《茉莉花》還可以用方言來演唱,其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優美婉轉而又舒適的感覺。但在演唱東北版本《茉莉花》的時候,就必須用東北的方言來進行演唱,可以感受到二人轉的音樂風格,再加上其旋律的下滑音就更是將東北味道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茉莉花》的研究對中國當代民族音樂發展的意義
《茉莉花》從最早出現到中間被重新挖掘,又逐漸得到發展并成為一種中國民族文化象征符號,經歷了巨大的演變過程。這是因為我國社會迅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茉莉花》從歌詞到曲式這種變化也充分反映和突出了中國當代人心中向往音樂的精神熏陶和對音樂審美的追求。
近年來,在國內外的文化交流中,《茉莉花》一直是我國的首選經典曲目,主要原因是這首經典曲子具有獨特的中國文化和民族精神內涵。《茉莉花》頻繁出現在多個重要外交國際場合,正是因為它既能從傳統文化等不同的方面充分彰顯我國的國家軟實力,同時也向整個國際社會發出了我們的和諧之聲。所以,《茉莉花》這首歌曲不僅是中國文化的財富,更是世界文化的財富。
五、結語
《茉莉花》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旋律流暢,曲調優美,深受人們喜愛。本文對歌曲《茉莉花》的創作背景、歷史起源、創作特點、南北差異進行了詳細介紹,同時對其研究意義進行闡述,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為相關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宋大能.民間歌曲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
[2]薛良.歌唱的藝術[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7.
[3]王耀華.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廈門: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4]吳岫明.中國民歌賞析[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司珂,女,本科在讀,山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學)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