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如何積極應對不斷加劇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已經越來越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基層文化館作為傳播和開展優秀群眾文化的前沿陣地,也要認識到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工作形勢的變化,要加強對老年人的文化輔導、文化活動開展等,以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狀態,滿足老年人的文化需求。本文通過分析老年群體特點以及基層文化館文化工作對滿足老年群體精神文化需求的影響,探討如何在工作實踐中兼顧對老年人的文化服務。
一、老年群體內部的差異性
(一)年齡層次
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對老年群體開展各種文化工作之前,首先要明確一個工作意識:對老年群體不能一概而論。老年群體從年齡、職業、地域、受教育經歷等多個角度出發,可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這些因素影響著老年群體對文化、藝術的偏好和喜愛的程度。同時,不同地區老年群體數量的不同,以及層次劃分的差異,也影響著開展老年群體文化工作的形式、方法。而這其中,年齡因素對群眾文化工作開展的影響較大。以退休年齡為界限,我們大致可以劃分為兩個層次,即60至65周歲的老年群體,以及65周歲以上的老年群體。
60至65周歲這個年齡段的老年群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一部分的老年人還沒有達到退休年齡,無法進入退休期,但同時隨著年齡的增長,行動能力和身體素質等方面都有所衰減,因此這一部分老年人無法像退休后的老年人一樣,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參與到基層文化館開展的各項文化活動當中。在文化工作的開展中,工作人員應當考慮到這一部分老年群體的文化需求。
而65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已經退休,一方面,這些老年人退休以后,有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另一方面,這些老年人脫離了工作后,往往不適應閑暇生活,樂于通過各種形式充實自己。因此,對于這部分老年人,文化工作開展的有利因素較多,在時間、空間上的選擇也可以較為靈活。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隨著年齡的進一步增長,高齡老年人的身體素質進入退化階段,活動能力也逐漸減弱,這都是我們在實際文化工作中要考慮到的。
(二)地域差異
地域差異,是我們對老年群體開展文化工作的過程中要考慮到的另一重點因素。地域差異最為顯著的表現之一就是文化差異,各地的民族結構不同、傳統民俗不同,文化沿襲也有所區別,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在開展基層文化工作時,文化差異影響著基層文化館開展文化輔導、文藝演出等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以及內容、題材的選擇等。
地域差異的另一顯著表現是發展差異。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所不同,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差距更為巨大。經濟發展水平形成的落差,同時也造成了各地區之間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落差。發達地區往往從基礎文化設施,到人才隊伍建設,相對于落后地區都要更加完善,在群眾文化的活動開展上,群眾的普及度也更高,文化創作更加活躍。具體到各個地方,城鄉差異是這種發展差異的集中表現。當前我國的城鎮化建設還在有序推進的過程中,城鄉發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農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文化設施的建設已經具有一定的普及率,鄉鎮文化站也對推進農村群眾文化事業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整體而言,城鄉文化事業發展存在著不均衡的現象。而相對于城市,農村的人口老齡化程度更高,老年群體往往是農村的留守人口,這就需要基層文化工作人員更加重視農村的老年群體,實現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在農村的深入推進。
二、基層文化館面向老年群體的文化工作優勢
(一)網絡式覆蓋
在當前,基層文化館已經實現了在全國各地區的網絡式覆蓋,在農村,鄉鎮文化站也已經廣泛普及,這同時也推進了文化館對老年群體的覆蓋。文化館建設的網絡式覆蓋,有利于基層文化館全面接觸老年群體,進而對老年群體進行文化調研,提供文化服務。因此,相對于其他群文結構和文化事業單位,基層文化館對老年群體組織和開展文化活動有著更為深厚的群眾基礎,且溝通渠道更為直接,各種條件也更為便捷。在當前,老年群體本身也已經成為文化館組織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和相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利用基層文化館現有的便利條件,和老年群體實現進一步的交流互動和定向服務,創作出更加受到老年群體喜愛的文化成果,是當前基層文化館工作人員應當思考的。
(二)公共性和服務性
基層文化館作為推進群眾事業發展、傳播群眾文化的前沿陣地,貼近群眾、深入群眾、服務群眾是其開展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因此,公共性和服務型是其天然的屬性。老年群體作為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本就是基層文化館應履行的職能。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所帶來的老年人口不斷增多的現實情況,基層文化館更要對當前變化的文化工作形勢有所認識,主動調節自身職能,優化服務體系,加大對老年群體提供文化服務的重視度,調整文化活動開展的方向。因此,作為基層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更要突破舊思維,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充分發揮文化館的公共性和服務性,爭取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參與到各類文化活動中。
(三)群眾文化資源
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機構,本身就具有文化輔導、社會教育的功能。因此,基層文化館能夠快速調整和轉變文化工作的重點,適應針對老年群體開展的文化活動以及相關工作。基層文化館可以在當前所開展的群眾文化講座、群眾輔導班、藝術交流會以及其他一些群眾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調整內容和形式,注重老年群體的文化、文藝偏好,以及他們參與相關活動后的感受。要借助過去已經打下的群眾基礎,以及已有的群眾文化資源,在開展群文輔導以及其他活動中,加強與老年群體的互聯互通,以及文化資源的傳播和共享。
三、老年群體對群眾文化的促進作用
(一)推進群眾文化中傳統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就群眾文化的創作和相關活動的開展而言,老年人雖然在行動能力、身體素質方面有所衰退,但其過去在長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和閱歷不會消退,這些無論是對于個人,還是對于群眾文化的創作和發展,都是寶貴的文化財富。一方面,相比于新時代接受各種文化沖擊的年輕人,老年人更熱衷于傳統文化相關知識的學習和文藝創作。在當前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中,很多老年人選擇書法、國畫的藝術形式。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使這些老年人對傳統文化有著更加深厚、更加獨特的理解,在參與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這些老年人既豐富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創作成果,同時也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播,推進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傳承。另一方面,民間手工藝、傳統曲藝等非遺傳承項目,其制作、創作和表演的水準,與傳承人的經驗積累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需要作為傳承人的老年人繼續發揚,并培養新一代的傳承人。
(二)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平臺的構建
群眾文化活動平臺的構建,既需要基層文化館的主導,也需要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這其中,老年群體的參與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老年群體,尤其是退休后的老年群體,其空余時間充分,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較高,集體組織性較強。而且相比于年輕人,老年人更具備長期堅持的精神,所以,老年群體能夠有效帶動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因此,要構建長效的、多元化的群眾文化活動平臺,必須重視老年群體的作用。另一方面,老年群體能夠帶動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構建的規范性。老年人往往更加具有紀律性,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時,老年人往往能夠帶動其他群眾的自覺性,這有利于推進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構建過程中規范性的提升,進而推進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機制的形成。
(三)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內容的豐富和形式的創新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通信設備的普及,很多老年人也同樣與時俱進,打破舊思想、舊觀念,能夠通過智能機熟練地運用各種新媒體和短視頻平臺進行信息的傳播。因此,當前老年群體在自發組織和開展各種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也不再局限于唱、跳、書、畫等傳統形式,很多老年人和年輕人一樣,熱衷于攝影、瑜伽等新興的活動形式,并且經常性地發短視頻,或通過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進行活動的各種信息。這些老年人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極大地推動了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的創新,并且使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得到了進一步拓展,促進群眾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而且,在當前,老年群體文化活動也逐漸成為企業宣傳、旅游演出等樂于選擇的一種形式,這不僅發揮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社會效益,也實現了群眾文化活動的經濟效益,有利于推動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四、基層文化館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工作策略
(一)推進老年群眾文化服務平臺建設
基層文化館要積極推進老年群眾文化服務平臺的建設。一方面,文化館要以自身為平臺,在空間上為老年人提供足夠的活動場地,并開展舞蹈、美術、攝影、書法等各類培訓班,幫助老年人接受文化教育,同時豐富他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要實現群眾文化服務平臺的拓展,完善相關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建設,幫助鄉鎮文化站、社區活動室等配備健全的文化活動器材,同時參與推進農家書屋、社區圖書室書籍種類的豐富和內容的及時更新,使老年人能夠就近享受到便利的群眾文化活動條件。同時,也要熟練地運用互聯網技術和智能終端。可以通過微信等軟件提供線上的文化服務,例如建立微信群加強與老年人的互動與交流,創建微信公眾號,使老年人及時了解文化服務和文化活動的相關信息。也可以在短視頻平臺和直播軟件上,為老年人提供線上的文化輔導、文藝演出觀賞等。通過互聯網平臺,打破老年群眾文化服務平臺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同時也能夠便捷迅速地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共享,使老年人足不出戶時,也能夠享受到文化服務平臺所帶來的便利。
(二)推進老年群體文化服務水平提升
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為老年群體提供文化服務時,首先要明確文化服務的主體和對象是老年人,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從服務意識和職能履行上,做到思老年人所思,想老年人所想,不斷提升對老年群體的文化服務水平,真正為其提供優質的文化服務。一方面,基層文化館在組織文化輔導時,要意識到,不能僅僅被動地對老年人開展文化再教育,在輔導過程中,要激發老年人對群眾文化的興趣,使老年人在吸收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優秀群眾文化創作成果的魅力,從而培養其形成長效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基層文化館要主動拓展文化服務的邊界。除了提供館內服務,也要積極走入社區,走入鄉鎮。開展送文化下鄉、社區演出等活動時,要在內容和形式上充分考慮到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使這些活動真正取得實效,受到廣大老年人的歡迎。基層文化館可以組建各類老年文藝團隊,吸引不同愛好的老年人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從老年群體中選出有文藝工作經驗的或創作表演水平較高的老年人,作為文藝團隊的骨干,引導老年人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以組織和帶動其他老年人參與群眾文化活動。要改善老年群眾文化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數字化建設也是其中的一項重點內容。基層文化館在數字化建設的進程中,要兼顧老年群體的需求,思考如何使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數字化帶來的便利。在文化館網站建設、電子閱讀等數字化建設相關項目上,要盡量降低老年人閱讀、觀賞的障礙,要構建大文字、大圖標,使老年人能夠一鍵操作、簡單運用的模式。健全公共文化服體系,提升對老年群體的文化服務水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們在工作實踐中不斷思考、不斷探索,力爭為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文化服務。
(三)構建定向服務模式,塑造文化惠民品牌
基層文化館在實際工作中,要對老年群體進行深入調研,推進文化服務向系統化、定向化的模式轉變。要充分發揮基層文化館資源互通、資源共享的優勢,依托已有的文藝團隊,以及區域內可聯通的其他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將群眾文化服務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有針對性地向社區和鄉鎮推進,使老年群體在參與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有多種渠道,多樣選擇的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塑造出一系列具有品牌性、標桿性的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團隊。通過打造文化惠民品牌,既能夠促進廣大老年人對群眾文化服務的認可,以及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也能夠探索群眾文化服務模式創新的多種途徑,提升群眾文化的影響力。這就要求基層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樹立良好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綜合素養,能夠應對各種文化服務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始終端正心態,明確責任意識,認真對待每一次群眾文化活動。只有這樣,才能落實對老年群體服務模式的轉變,推進文化惠民品牌的塑造。
參考文獻:
[1]謝巖珂.淺談文化館在城市老年人文化活動中的職能定位[J].群文天地,2012(17):154+156.
[2]楊娜.老年群體對群眾文化的促進作用[J].戲劇之家,2018(21):244.
(作者簡介:魏曉東,女,本科,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