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社會發展與進步必然形成的局面,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伴隨中國與他國之間在經濟等方面的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各國之間的文化也在潛移默化之間進一步交流與溝通,加深對彼此的影響。國家的文化內容也由于全球化的影響產生變化與更新,逐漸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一種新型的文化形式,進而不同文化之間逐漸融會貫通,呈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現象。然而,在當今社會傳統文化模式仍然發揮作用,傳統文化與現代新興文化之間在互相碰撞交流中形成了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局面。群眾文化是在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體現出的文明與進步,群眾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與他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經歷與國外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為群眾文化建設又增添了新鮮血液,促成了具有多元性的群眾文化。群眾文化的發展與建設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產生促進作用,能夠提升國民的團結力和凝聚力。
一、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沖突的格局
伴隨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全球化已經成為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國之間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一定影響。我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文化底蘊深厚,具有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特點。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我國豐富的文化背景勢必吸引眾多國家的注意力與好奇心,使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走出國門,促進我國優秀文化的國際輸出。在我國文化不斷輸出的過程中,許多國外的優秀文化和思想理念開始也逐漸輸入我國境內,并在潛移默化之間對我國人民的生活和學習產生一定的影響,展現了國際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中,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各自不一樣的色彩。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現代文化展現出別樣的樣貌與風采,由于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所面臨的時代背景不同,使得兩者之間勢必要經歷相互碰撞與相互融合的過程。[1]文化碰撞為我國社會文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沖突的過程中,人們應當將傳統文化中落后與腐朽的內容進行剔除,而將其中優秀的思想文化內涵融入現代文化發展中,使得現代文化呈現新舊結合的新型現代文化體系。
我國與世界文化的沖突很大程度上是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間的沖突。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有眾多值得贊揚與肯定的部分,但在強勢的西方文化輸入中國的過程中,使得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激烈碰撞,產生較大的文化沖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的民族自豪感日益增強,開始主動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思想,并利用西方文化的優秀內涵,促進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加強與他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提升我國綜合實力,進而使中國文化在世界文化的大舞臺上占據重要地位。
二、多元文化格局對群眾文化建設產生的影響
(一)多元文化格局對群眾文化建設的積極影響
我國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將更多優質文化引入國內,為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增添了更多別樣色彩,有利于拓寬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的發展空間。在多種文化相互交流碰撞的過程中,西方文化的先進與前衛的思想與生活方式傳入中國。[2]第一,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帶動了社會文化的融合。在多元文化格局中,群眾對各種文化習俗都擁有自主選擇權,也擁有對各種文化自由選擇贊同和反對的權利,進而逐漸轉化為互相尊重、和而不同的共同認知,多元文化的產生帶動社會融合。第二,多元文化促進文化水平的提升。當前我國社會雖然存在多種多樣的地方文化,但各種不同的文化并不會因此對社會產生消極影響,反而會在多元文化之競爭下優勝劣汰,在一定程度上各自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帶動群眾文化的整體提升。
(二)多元文化格局對群眾文化建設的消極影響
多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國群眾的思想與生活習慣,使我國群眾的日常生活觀念發生轉變。不僅如此,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導致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傳播密切,我國在文化建設領域一直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政策,積極向世界打開文化傳播與交流的大門,也在無形中造成部分并不適宜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文化因素,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涌入國內,對我國群眾文化建設產生消極影響。[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在國家建設和民族發展的過程中,沒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國家與民族將失去凝聚力與生命力。公民整體素質的提升,主要取決于國家文化的發展狀態。我國尚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時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仍在不斷摸索與完善。
三、多元文化視野下的群眾文化建設策略
(一)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群眾文化的影響力
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立足于我國國情,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不斷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與我國文化相融合,將我國文化發展為新時期社會主義先進文化。[4]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利用先進文化進行群眾文化建設,通過群眾文化建設的不斷加強,促進先進文化在我國的發展與傳播,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成具有時代意義的主流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除此之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符合我國經濟文化建設的需求,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先進文化立足于我國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改革創新的發展與建設期間實現社會主義的包容性、大眾性和開放性的充分融合與有機統一,這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越性所在。因此,我國文化建設部門、文化執法單位以及文化服務團體要堅定執行我黨在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的方針政策,逐步擴大發展先進文化的范圍,通過強化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觀念,有效改善群眾對于先進文化思想的吸收效果和理解程度。首先,文化相關部門應當做好文化宣傳工作,提高群眾文化認識和思想素質。文化宣傳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群眾的先進文化思想意識,推動群眾文化建設快速發展。其次,在相關部門開展宣傳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堅持為群眾服務的工作方針,在宣傳文化的過程中達到提升群眾文化修養的文化管理與服務思路。除此之外,宣傳部門應當重視群眾文化網點的建設以及文化交流平臺搭建,通過線上文化交流的形式拓寬文化宣傳的途徑以及文化宣傳范圍。最后,文化工作單位應當組建日常文娛活動。發揮各部門在文化宣傳的組織與管理中的作用,通過文化活動的形式將先進文化宣傳、教育與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文化教育的實效性。
(二)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多樣社會文化思潮
當前,我國的文化結構發生重大改變,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和推進,我國的社會文化思潮逐漸呈現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我國應當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對群眾進行教育,促進群眾有針對性地吸收多樣優良文化思想。[5]在新時期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通過創新思維不斷更新與優化馬克思主義的內容,使得馬克思主義思想更適宜現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與推進。不同的文化思潮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各有不同,在開展多樣文化的過程中應當懷著客觀的心態看待每一種文化。應當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利用各種文化的積極作用,改善我國文化發展現狀,通過引領多樣社會文化思潮,促進我國社會更加全面、更加迅速地發展。在發展多種文化思潮的同時提升文化包容性,利用先進文化思想做好群眾文化建設。
(三)推動群眾文化生產和消費,促進生產、消費良性互動
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一定的改變與創新,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之下我國的文化建設也產生了新的發展趨勢,群眾文化開始呈現出多元化格局。[6]當前,我國群眾文化生產和消費之間尚未形成穩定狀態,部分群眾文化建設并沒有實現內容更新換代,僅改變其外在表現形式,無法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實際需求。因此,我國應當立足于群眾的實際需求,積極推進新時期文化體制改革,通過科學有效的方式來促進文化建設的發展與創新。針對我國土地面積廣、人口基數大的基本國情,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人民群眾的年齡、職位、性別等多種因素,提供更能夠滿足現代社會多樣化需求的群眾文化。基于我國人口較多的國情,在安排宣傳與教育工作的基礎上,也要刺激群眾在文化方面的生產和消費,促進我國文化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有效促進群眾文化建設。因此,在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帶動群眾文化生產的興趣與熱情。同時,政府也要不斷挖掘文化的內在需要,做好文化培養工作,提升文化改革的速度與進度。首先,政府應結合當前市場發展現狀,深入思考有效開展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部署,加快文化單位開展改革的進度。其次,政府應當積極支持和幫助地方民俗文化建設。立足于地方文化發展現狀,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根據地方文化特色開展更多適宜群眾消費習慣的文化項目與文化產業,通過提升文化產業的收益,帶動文化建設的更快發展。最后,應當引導各個文化單位主動加大針對文化建設的投入,根據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和文化建設發展需要,適當開發免費文化項目。
(四)打造群眾文化的網絡體系,提升群眾文化整體效能
在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到文化建設過程中。通過提升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人數,打造更符合人民群眾實際需求的文化產業與文化體系。[7]針對現代社會的經濟與科技發展狀況,在推動文化建設期間應當充分發揮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打造群眾文化網絡,通過線上文化的傳播與推廣,提升群眾文化的整體效能。首先,應當關注各地農村的網絡發展現狀,加強農村群眾文化的網絡傳播,建設農村線上文化網絡交流平臺。通過網絡平臺的構建能夠有效改善農村居民居住分散、文化集中宣傳困難的情況,使農村居民足不出戶就能夠發表意見,學習先進文化知識,從而促進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其次,加強城市文化中心的建設。應當引導城市各社區組織群眾觀看優秀影片,學習先進文化思想。同時,可舉辦各項積極健康的文娛活動,通過線下與線上直播為群眾送文化,提升其文化思想境界。最后,政府要加大對傳統文化的網絡宣傳力度。通過播放多種電視文化節目弘揚傳統文化節日的優秀思想與核心觀念,提升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承效果。加強對人民群眾的網絡文化宣傳效果,將文化建設與服務思想落到實處。
四、結語
在新時期背景下,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漸升高,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斷增加,群眾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社會主義文化的形式和內容也更加豐富與充實。我們應當正確面對群眾文化建設現狀,努力打造多元的優秀文化內容,為我國群眾文化建設提供新的思路與發展方向,探索群眾文化建設的更好方式,為群眾文化建設增添更多樣的色彩。
參考文獻:
[1]范春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J].戲劇之家,2020(12):231.
[2]趙東紅.淺談群眾文化建設的原則及創新途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7):146+154.
[3]孫錫文.試論新時代文化強國戰略部署下的群眾文化建設[J].人文天下,2018(04):68-70.
[4]郭佳.群眾文化建設的價值及方向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8):15-17.
[5]倪艷.論社區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大眾文藝,2019(01):5.
[6]李雅鋒.探討如何推進群眾文化建設[J].才智,2018(06):208.
[7]姜愛華.新時期工會加強職工群眾文化建設的方法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8(03):415-416.
(作者簡介:戴艷,女,大專,江蘇泗洪界集鎮人民服務宣傳辦,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