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甫,吳旭錦,鄭紅青,尹寶英
(咸陽職業技術學院,咸陽市動物疫病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陜西 咸陽 712000)
近幾年來,陜西省豬場仔豬腹瀉問題突出,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1]。其臨床表現以仔豬腹瀉脫水為主,仔豬發病率和病死率高。研究顯示,引起仔豬腹瀉的病因復雜,病毒方面主要有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德爾塔冠狀病毒(PDco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輪狀病毒(PoRV)和博卡病毒(PBoV)[2~4]。2006年初,我國PEDV毒株出現變異現象,引發免疫失敗導致PED暴發流行,2010年PEDV毒株再次變異,疫情蔓延全國[5]。PBoV最早是在患有PMWS仔豬群中被發現并報道,但后來有研究發現PBoV在腹瀉豬群中有很高的感染率,被認為是一種腹瀉相關的新型病毒[6]。2021年2月份,陜西省渭南市某豬場出現仔豬腹瀉癥狀,豬場采用抗生素治療以及補水止瀉等對癥療法,但收效甚微,仔豬死亡較多,損失較大,隨后送檢4頭發病死亡仔豬到本重點實驗室進行診斷,現總結分析以供同行參考。
豬場母豬存欄530頭,分娩仔豬連續發病,從病初至送檢1月時間,已死淘224頭仔豬。臨床癥狀表現:仔豬出生1~3 d突然拉稀,精神迅速變差,不吮乳,初期排黃色稀糞,常見未消化的凝乳塊,迅速演變為水樣腹瀉,可見脫落的腸道黏膜。個別仔豬有嘔吐現象。體溫無明顯變化。
剖檢4頭送檢死亡仔豬,病變基本一致。仔豬尸體嚴重脫水,眼窩深陷,肋骨突出。其主要病變集中在消化系統,胃底及幽門部散布數量不等的出血斑;部分小腸充盈,壁薄半透明狀,部分小腸漿膜可見出血斑;剖開可見小腸黏膜出血,內有黃色帶泡沫的液體。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個別仔豬肺臟充血,腎臟有小出血點,肝臟淤血。
根據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初步判斷為仔豬腹瀉性傳染病。為確診腹瀉病原,采集小腸內容物,在營養瓊脂平板、麥康凱平板上進行細菌劃線分離。采集4份腸道組織,加適量滅菌生理鹽水,剪碎后用組織研磨器研磨為混懸液,凍融3次后12 000 g離心5 min,收集上清液-80℃凍存,用于病毒檢測。采用本實驗室建立的RT-PCR方法,檢測PEDV、TGEV、PDcoV、PoRV與PBoV,以上5種病毒陽性樣品分別出現412 bp、264 bp、303 bp、621 bp與500 bp特異性條帶。結果發現,從腸道內容物中未分離到細菌;病毒檢測結果4份腸道組織樣品中PEDV均為陽性,3份PBoV陽性(見圖1),TGEV、PDcoV、PoRV均為陰性,最終確診仔豬腹瀉為PEDV和PBoV混合感染引起。

圖1 病毒RT-PCR檢測結果
由于仔豬病毒性腹瀉發生后進行治療效果不佳,對嚴重腹瀉脫水的仔豬淘汰無害化處理。發生腹瀉的圈舍采用干粉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可有效降低圈舍濕度和殺滅病原。對輕癥仔豬及時隔離,人工哺乳或寄養,5%葡萄糖水和生理鹽水按照1∶1比例混合腹腔注射50 mL,肌肉注射頭孢噻呋鈉預防繼發性細菌感染,嚴格控制人員流動,派專人照護病仔豬。強化母豬產房管理,對進出產房人員工作服和膠鞋嚴格消毒,保持地面衛生,母豬產床勤清理、消毒。維持舒適溫度對控制腹瀉極為重要,要求產房溫度保持在25℃以上,護仔箱溫度保持在30℃以上。豬舍附近的通道和場地兩天消毒一次。采集腹瀉仔豬腸道組織制作本場組織滅活苗,給懷孕母豬臨產前1個月免疫注射5 mL,間隔10 d再次注射5 mL,經過自家苗免疫后的母豬分娩的仔豬再沒有發生腹瀉,成功控制了仔豬腹瀉的流行。
該豬場對母豬群采用了PEDV與TGEV二聯滅活疫苗進行免疫,但還是發生了仔豬腹瀉。分析發病原因,主要是PEDV流行毒株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異,其毒株與疫苗毒株同源性較低(內部資料),導致疫苗免疫抗體不能完全保護仔豬抵御流行毒株的感染。其次是由于PBoV的混合感染,PBoV是一種新型的細小病毒,其感染豬主要引起腹瀉,對產房哺乳仔豬致病性高,死亡率高達70%以上[7]。這兩種致病性強的病毒性腹瀉病原混感,更是加重了臨床表現和病死率。在流行病學調查時發現,豬場在疫情發生后,獸醫曾診斷為仔豬黃痢,反復使用多種抗生素治療,延誤了確診時間,耽誤了采取有效措施的時間,導致豬場損失擴大。由于仔豬腹瀉病原多樣,且臨床表現和病理變化多有類似,臨床診斷和病理診斷難度大,必須進行實驗室檢測分析才能確診病原[8]。本課題組應用自行開發的RT-PCR技術,直接以病料組織中提取的總RNA為模板,檢測4種腹瀉相關病毒核酸片段,短時間內即可確定病原種類,針對病原及時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有助于迅速控制疫情,最大限度降低豬場損失。此外,需要指出的是,由于PEDV毒株變異導致商品苗預防效果不佳,而PBoV尚無商品化疫苗可用,制作自家組織滅活疫苗進行母豬群免疫,提高母源抗體水平,通過被動免疫保護仔豬不再感染腹瀉病原,是控制仔豬腹瀉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