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宇鵬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一個組織想要獲得或保持其競爭優勢,就需要持續不斷的進行創新活動。以往的研究里,學者們采用“戰略激進度”這一指標來衡量企業的戰略進攻與防御傾向。這是Bentley等人結合企業財務指標和企業戰略得出的結論,使得企業戰略激進度可以通過企業的財務指標進行定量衡量。基于此,以往學者將戰略激進度與諸多企業現象相聯系并進行了研究,然而戰略激進度與這些現象之間有的產生了正向影響,有的則產生了負向影響。除此自外,這些研究只涉及企業的財務方面,僅袁蓉麗探討了企業戰略激進度與創新之間的關系。但企業并非為了創新而創新,企業進行創新的原因是為了能夠將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從而持續獲得高收益。那么,如果一個企業有著更高的戰略激進度,其競爭優勢是否更大呢?企業創新能否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以上兩個問題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希望借此對之前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以驗證,并進一步探討戰略激進度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
根據M-S理論,選擇進攻型戰略的企業往往有著更高的研發投入以獲得更多的創新成果,從而追求產品差異化以提升本企業的競爭力。而且,由于進攻型企業不斷創新產品和開發新市場的需要,這種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產生的影響就會更加敏感,以引導其尋找新的市場機會。Griliches的研究表明,高的研發投入有利于企業提升其市場價值。同時,如果一個企業采取了進攻型戰略,那么這個企業通常更注重于在企業內部進行技術研發,而且需要對新機遇進行探索,而選擇內部技術發展的企業有著較高的戰略風險,由于探索新機遇的結果不確定性較大,采取進攻型戰略的企業必然具有較高的風險,其也具有更高的風險承擔水平。然而,高風險也伴隨著高收益,從而加速企業資本積累,有利于公司進一步加大研發力度,保證企業競爭優勢。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企業比同業的競爭對手在財務業績、成長性、現金流創造與市場價值等方面的表現更佳。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H1:戰略激進度與企業競爭優勢顯著正相關
競爭優勢是企業與同行業競爭對手之間的比較優勢,這種優勢表現為企業在自身產品或服務上能夠給顧客提供比競爭對手更高的價值。要想實現這一競爭優勢,其中一種做法就是向客戶提供具有獨特價值的產品,在提高消費者效用的基礎上使自身的產品或服務賣出更高的價格,這種做法是為差異化戰略;另一種做法是在擁有領先于行業的生產技術的基礎上,企業以更低的單位成本為客戶提供與競爭對手相比更低價格的產品。我們還知道,產品存在著生命周期,差異化的產品或服務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逐漸趨于同質,某一技術在經過時間的沉淀后也會被更加先進的技術所取代,因此單一產品或服務也只能給企業在一段時期內帶來優勢。為了不斷實現產品或服務的差異化和成本優勢,從而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企業唯有進行創新活動一途。正因為這樣,所以企業擁有的對資源和能力不斷創新的能力才是企業獲得長遠發展、贏得持久競爭優勢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提出如下假設:
H2:企業創新成果數量與企業競爭優勢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選取滬深兩市A股公司中,屬于證監會2012版行業分類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公司為研究對象,以2009-2017年財務數據衡量企業戰略激進度,考慮到企業戰略對企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性,故以2010-2018年財務數據衡量企業競爭優勢。本文剔除以下公司:1.與2009年及以后上市的公司;2.在2009-2018年度數據存在缺失值和異常值的公司;3.在2009-2018年度存在ST記錄的公司。最后得到74家公司的樣本數據。以上分析數據信息可通過國泰安數據庫(CSMAR)獲取。
(1)戰略激進度(Strategy)。
本文參照Bentley等人對于戰略激進度的方法進行衡量,需要以下六個變量:
①研發支出與銷售收入之比,用以衡量企業尋找新產品的傾向;
②員工人數與銷售收入之比,用以衡量企業生產、分銷產品和服務的效率;
③銷售收入增長率,用以衡量企業歷史增長;
④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的和與銷售收入之比,用來衡量企業對新產品、新服務開發的專注程度;
⑤員工總數的標準差,用以衡量組織穩定性;
⑥固定資產總額與總資產之比,用以衡量公司對于技術效率的承諾。
對于以上變量的計算,均采用向前五年移動平均的方法。而后按照得到數值從小到大的順序將各個變量平均分為五組,對前五個變量的賦值,最小組為1分直至最大組為5分;第六個變量最大組為1分直至最小組為5分,最終得到區間為6-30分的戰略激進度得分。
(2)企業創新成果。
本文用企業發明專利申請數來衡量企業創新成果,企業創新變量(Lninvention)等于發明專利申請數加1的自然對數。
(3)企業競爭優勢。
用主成分分析將銷售收人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經營凈現金流增長率、毛利率、總資產凈利率、投入資本回報率、凈資產收益率、銷售創現率、資產創現率、資本創現率合成一個綜合指標。采用向前五年移動平均的方法得出最終企業競爭優勢得分。
(4)控制變量。
本文參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選擇產權性質(SOE)、研發投入(RD)、總資產周轉率(TAT)、資產負債率(Lev)、企業規模(Size)、機構投資者持股(Mufund)、總資產收益率(ROA)、成長性(Growth)、現金流量(CFO)及公司年齡(Age)為控制變量。
根據以上分析,本為采用滯后一年的財務數據來衡量企業競爭優勢,用以驗證戰略激進度和創新對其產生的影響,構建多元回歸模型(1)、(2)、(3)和(4)來對以上假設進行驗證:

本文運用SPSSA21.0對衡量企業競爭優勢的10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得出74家樣本企業的競爭優勢得分。首先,通過描述性統計功能對以上10個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可進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礎數據。而后開始主成分分析,得到矩陣的初始特征值和累計貢獻率和成分矩陣,而后根據四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和成分矩陣,計算主成分載荷矩陣,如表1。

?
由表1得出四個主成分的得分表達式。而后,以四個主成分的特征值與四個主成分特征值之和的比例為權重中,進一步計算出74家企業的競爭優勢綜合得分Y。
下面運用SPSS21.0對上文中所列變量進行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在模型(2)和模型(4)中戰略激進度與企業競爭優勢(Y)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在模型(4)中戰略激進度的系數為0.02,在5%的水平下顯著,結果表明戰略激進度越高,企業競爭優勢(Y)就越高,即戰略激進度與企業競爭優勢(Y)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假設1得到驗證。在模型(3)和模型(4)中企業創新成果與企業競爭優勢的關系均不顯著,假設2未得到驗證。
本文對行業內公司的戰略激進度和企業競爭優勢進行了衡量,并對戰略激進度、企業創新和競爭優勢的關系進行了探索。結果表明:
戰略激進度與競爭優勢顯著正相關,說明與防御型戰略相比,企業更應當采取進攻型戰略,積極進取以獲得更高程度的企業競爭優勢。創新成果與競爭優勢之間不存在顯著關系,說明企業除注重創新的數量外,還應當注重創新成果的轉化,努力把企業的創新成果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