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鄭茂典
用著街電充電寶,騎著哈啰單車,拿著共享雨傘,走進共享辦公室……隨著國內共享經濟駛入發展快車道,這種新型消費理念已越來越深入人心。時至今日,中國共享經濟的大浪濤聲依舊。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2022)》顯示,2021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36881億元,同比增長約9.2%;直接融資規模約2137億元,同比增長約80.3%。
近年來,隨著我國大力支持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擁有萬億市場的共享經濟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業態之一,不知不覺中這種經濟模式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時滿足人們的不時之需。
近日,一名海外的游客在微博上分享這樣一段經歷。這位游客因長期綠色出行從無違規操作,在本月芝麻信用升級后,被平臺自動上調了分數,獲得了免押金使用街電、哈嘍單車的便捷服務。
曾幾何時,共享經濟受信用體系缺失的困擾,由于前期固定資產投入成本高,運營管控難,租賃押金成為共享經濟的階段性產物,而這卻也是讓消費者最頭痛,以及制約共享經濟良性發展的絆腳石。有用戶直言:“不是在意50元、100元的錢,只是為啥我要預付式消費?”
如今,在這一市場需求之下,信用分替代押金的共享經濟成為當下年輕人追求品質生活的新方式,讓信用成為最可靠的“中間人”,既能降低交易風險,又可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十年前,美國《時代周刊》將共享經濟的概念列為改變世界的十大想法之一。不久后,共享經濟成功完成從理念到實踐的飛躍,這種借助互聯網技術的新型經濟模式最終在全球流行開來。
2014年,隨著ofo小黃車、摩拜等共享單車橫空出世,中國的共享單車時代應運而生,同時掀起了國內共享經濟的發展熱潮,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汽車、共享圖書等諸多行業都開始探索“共享+”。
2014—2017年我國共享經濟進入發展“快車道”,高速前進路上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因為信用體系缺失,共享單車由于固定資產投入成本高,運營管控難,押金成為保障供需兩端的唯一方法。加之資本順勢瘋狂涌入,共享市場的無序競爭開始加劇,多家單車企業倒閉,千萬用戶押金難退。
以上種種不僅折射出共享經濟這個創新業態的一些水土不服;還從側面暴露了國內征信體系無法與共享經濟有效對接的行業痛點。2015年1月5日,央行宣布允許8家機構進行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騰訊征信、芝麻信用等位列其中,此舉也被視為中國個人征信體系有望向商業機構開閘的信號。
2017年,共享充電寶品牌街電率先聯合芝麻信用打破傳統,在全國130多座城市推出信用免押金租借服務,用戶只需擁有600及以上支付寶芝麻信用分,即可享受免押服務。
一年后,微信也上線“微信支付分”,由用戶的身份特質、支付行為、守約歷史三個維度進行評估得出,覆蓋出行、旅游、租房、看病、金融等各方面的更便捷的服務。
大數據征信體系的應用與完善,促進著共享經濟的發展。在當下,市場上存活不錯的哈啰單車、青桔單車,以及街電,皆是依托征信體系,實施“信用免押使用”的運營模式。以押金為主要發展模式的共享經濟企業正在逐漸被市場淘汰。
與此同時,共享經濟的發展又在促進征信體系的完善。2020年4月,深夜無法歸還充電寶的用戶可以在芝麻信用里申請凍結計費,第二天歸還。近日,在芝麻信用升級當天,街電更是推出了“隔夜免費歸還”的服務。以街電代表的共享經濟正在征信體系的建設上持續發力。
健全的信用體系為共享經濟的崛起奠定了基礎,同時共享經濟也在促進信用體系的逐步完善,互惠互利,相輔相成。
共享經濟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在市場的催化下,通過自建信用與聯合支付平臺兩種方式,共享經濟免押輻射范圍越大,愿意體驗共享服務的用戶也就越多。線上征信體系的建立、以及大數據的發展為共享經濟的交易實現了安全,同時大大增加了人們在信用場景的便利。
共享經濟是我國經濟創新活動最活躍的領域之一,也在推動技術進步、提高市場效率、增加市場活力、促進帶動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共享經濟門類豐富的共享型服務業態不僅為消費者帶來更多便捷體驗,也成為經濟發展的創新增長點之一。2018年以來,共享經濟進入深度調整、逐步成熟的新階段,政府監管力度加大,行業發展回歸理性。共享經濟完成了“中國化”,成功發展出一批經營穩定的本土共享經濟企業,憑借互聯網科技創新優勢,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疫情發生以來,共享經濟在保主體促就業穩民生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邊受人追捧,一邊問題頻發,共享經濟的光明前景毋庸置疑,但在如此快速發展之下,協同治理的步伐如何跟上?不同于傳統經濟,共享經濟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用傳統的舊辦法管理這種新模式,顯然不合時宜。治理創新,是共享經濟發展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今年10月,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單位共同牽頭制定的《共享經濟 指導原則與基本框架》正式發布,這是中國共享經濟領域的首個國家標準,也代表了中國已進入共享經濟國際標準第一梯隊。
自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提出“共享經濟”概念以來,中國政府不斷助推共享經濟發展。《共享經濟指導原則與基本框架》不僅明確了共享經濟的定義,也為共享經濟領域相關標準研制提供了基礎和參考,同時,作為一項通用性、基礎性的國家標準,該標準的出臺將為下一部共享經濟領域相關技術標準、管理標準、方法標準等出臺打下堅實基礎,也有利于發揮標準對共享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引領和技術保障作用。
種種變化意味著共享經濟埋頭狂奔的時代已經過去,平臺們正從審視自身開始,謀求更加實際的發展模式。曾經資本的注入和創業者的瘋狂催生了共享經濟的火爆,如今褪去“資本的外衣”,讓共享經濟冷靜下來,相信在有效監管和行業自律之下,共享經濟正在逐漸回歸理性,不再追逐花樣噱頭,而是真正關心市場的需求是什么,關注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真正實現“共享”本源。